本书作者约翰 希克斯是当代西方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克斯著述很多,他的经济理念自成体系,有一定影响。 本书196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73年再版。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市场的兴起,货币、法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农业的商业化过程,劳工市场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历史等。作者把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区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放任或集中干涉,这种看法具体体现在上述各个专题的阐述之中。
《银行简史》一书虽篇幅不大,却较为充分地展现了作者希尔德雷思的货币银行思想。希氏认为,政府无法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健全货币思想的先驱,他支持诚实货币和自由银行制度,反对银行拥有特权和中央银行。《大英百科全书》曾评价,希氏货币银行著作 有助于促进美国自由银行制度的发展 。其理论可谓古典自由主义在该领域的体现,同之后的奥派经济学货币理论不谋而合。本书论述简明清晰、举重若轻。重拾希氏此书,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货币银行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从而让金融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和作用,真正保障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产业革命》一书是在阿诺德 汤因比去世后,由他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和学生,根据他生前留下的笔记和所做的演讲,整理出版的。在这本书里,汤因比以1760年为起点,从人口、农业、制造业、商业、社会各阶层的变化等各个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同时描述了产业革命前夜的英格兰以及1760年时工业的保护和管理体制,阐述亚当 斯密、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著作的概要、目的和特点,探讨重商主义体制与经济发展理论、地租和工资学说、工人阶级的未来等重要话题。
努尔哈赤、皇太极执政时期的清朝开国史,是学术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详细叙述这个阶段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其特点,对于编写清史、满族史,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探讨民族史的理论问题,都是很有益处的。清朝建国初期,百端待举,头绪纷繁,难以一一赘述。周远廉编著的《清朝开国史研究》以研究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为主,联系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清朝开国史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本书以棉花为主题,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棉花与人类的关系:过去,棉花与历史上诸多重要事件息息相关;今天,棉花对生态文明、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未来,舒适、健康、环保的全棉生活方式必将改变世界。 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点讲述棉与人的共生共存。从史前到现代,棉花历经7000年风雨,与人类携手共进,驱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温暖了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们;棉花由发生到发展,从东方传播到西方,又从西方推进到东方,对于全球化的推动、工业科技的发展、环保事业的持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以民族国家的兴起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为主线,评述1500-1900年间的世界政治与经济。这样既不受通史和西方近代经济史体例的约束,又弥补了这两门教材彼此分割带来的不足(见第1章),便于读者在把握民族国家的整体特征(第2章)后,具体了解几个强国的成长过程(第5、6、8、9、10、11、12、13、14章)。在追踪世界经济形成(第3、7、15、16章)时,对这几个强国的工业化过程,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方式、宏观经济水平与特点以及市场机制加以对比。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等史实,本书几乎一笔带过;而对某些重要课题的论述,如近代史开端问 题,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欧从天主教世界向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又向以宪法为准绳的近代国家的转变,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对拿破仑以及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林肯总统与废 奴运动,国内市场机制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