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过年了,让我们认识一下饺子和汤圆这对好朋友吧。他们有很多不同点,比如:一个皮肤滑滑的,一个皮肤黏黏的;一个穿得薄薄的,一个裹得厚厚的;一个戴发箍,一个大光头;一个喜欢吃肉和菜,一个喜欢吃甜食……虽然他们有很多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小朋友们能猜到吗?
哈耶克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谈这本文集的内容的:“初看上去,收集在本书中的这些论文所关注的论题似乎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希望读者很快就能够发现,其中大多数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密切相关的。的确,这些论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道德哲学的问题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问题到纯经济理论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论文中,我却是把上述问题当作同一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看的。……”
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有人说,时间是最残酷的暴君,它在我们向老年进发的过程中,向我们征收健康,体力,以及容貌等等税收。“老冉冉其将至兮。”人的老去,是依循大自然的法则,新陈代谢使然。当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其生存发展形态会出现深刻的改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养老体系的构建成为我们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应该涵盖规划监管、保障支持和服务提供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就社会层面而言,规划监管无疑是政府最主要的责任,包括顶层设计、法制健全和监管执法;而保障支持和服务提供又分为基本和改善两个层次,基本保障和服务应当主要由政府实施,起到兜底的作用,同时辅之以社会公益组织的协助和补充,而改善性保障和服务的资源配置则应当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的运行高
《回头看:经济分析的前瞻性和可靠性》讨论的内容涉及两次金融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年度经济运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济管理决策实务、经济分析方法等六个方面,以宏观性和政策性为主。 《回头看:经济分析的前瞻性和可靠性》中一些研究报告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分析的预见性,包括在1995年提出个人所得税不宜划归地方,1996年提出中国经济总量可能在2025年前后赶超美国,1999年提出当时刚实行不久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只搞一年两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提出奥运会后我国经济减速压力可能加大,2009年提出世界经济恢复的轨迹可能是“w”形或波浪形,等等。本书试图悟出的道理是,在当今时代,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有赖于经济分析的前瞻性可靠性,而经济分析的前瞻性可靠性有赖
本书尝试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模式”作宏观的理论分析。 本书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论为主,史论结合”。对27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经济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抽象,形成了“中国模式”的理论体系,同时用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来论证这种认识。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 作为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发展的系统分析和认识,本书主要创新之点有: ,在系统梳理关于“中国模式”的众说纷纭的观点基础上,对经济学意义上的“中国模式”的含义做出了界定,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种理性认识。 第二,选择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即把“中国模式”的研究聚焦到制度创新上。 第三,在解读“中国模式”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
上海未来30年的目标定位是“很好的优选城市”。优选城市作为各种要素流动达到优选意义的促进者,并不是执行相同的系列活动,也不是在提供优选影响力的所有功能中承担相同的分量,而是依据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拥有自己特定的核心功能。这种优选城市核心功能的基本功效(作用)是不变的,但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将会有新的充实和调整。周振华、陶纪明著的这本《上海战略研究(2050目标与功能定位)》依据“上海2050”优选城市演化的目标愿景以及未来优选城市功能内涵的新变化,分析了与之相适应的上海优选城市六大核心功能:优选资本与财富管理功能、优选人才流动集聚功能、优选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优选价值链管理控制功能、优选投资贸易枢纽功能、优选文化融汇功能。
本书是对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详细讲述了传统中国在解决土地纠纷(田底、田面、田骨、田皮、铺底、地基、大业、小业)及支撑土地契约秩序等方面有独到的方式与特点。近代上海房地产市场如何形成、近代上海租界的道契与传统江南土地契约文书有何关联与区别、国家法律和各地民事习惯怎样影响土地产权的运作,本书的总体研究和个案剖析,不仅对这一段历史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具有相应的借鉴意义。
全书由绪论、条件系统、产业系统、城市与区域系统、战略系统5部分构成。绪论包含学科发展等,它是全书的思想基础。条件系统,在论述了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之后,重点对人口因素、文化因素、政策和政治因素作了说明。产业系统,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通信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城市与区域系统,由城市、区划、分区描述、区域联系组成。战略系统,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城乡二元结构的演进、空间结构的演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战略、区域知识创新战略等。各章还列有复习与思考题、深入学习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理类、经济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共三篇,篇是自评价分析报告,介绍了2018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组织情况、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提升明显、新型智慧城市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东中部城市群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以及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发展现状。第二篇是市民评价分析报告,从调研方法、市民评价整体满意度分析、市民评价领域满意度分析、各领域满意度专题分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篇是案例篇,包括“i厦门”服务体系、深圳市智慧龙岗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实践、铜陵市建设智慧城市体验馆、“数字成都”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宁波市创新农村垃圾不落地新模式等内容。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等各种城市病也全面爆发,带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助力城市精明增长:TOD战略实践与思考》作者韩永军致力于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探索,并着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念和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rans 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TOD)战略的研究,逐步寻求探索解决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良药。《助力城市精明增长:TOD战略实践与思考》重点以美国精明增长理念为基础,针对我国国情及济南市发展实际,将精明增长核心内容的TOD战略进行创新,即在区域、都市圈等大、高层次上进行拓展,并结合济南市TOD战略实践经验,探索以济南市在区域、都市圈及市区如何实现精明增长。
《安徽财经大学服务安徽经济系列研究报告·皖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人力资源发展专项(2014)》在上年度研究报告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凝练,2013年主要对皖北人力资源方面开展研究,内容围绕着皖北人力资源分析、皖北人力资源与产业之间关系展开。本研究报告紧紧抓住皖北人力资源发展相关问题开展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皖北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皖北人力资本补偿问题、皖北人力资源教育及劳动力就业问题、皖北人力资源发展与产业协同问题、皖北人力资源与消费问题、皖北创新型人才与皖北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第2版是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 诺顿对当代中国经济的综合性论述,覆盖面之广、研究之透辟,其他同类英语论著罕有其匹。诺顿纵论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第2版经过全面修订,反映了十几年来,尤其是“奇迹增长”期结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前在人口、技术、宏观经济和体制诸方面面临的多重转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讨论也大幅扩展。 在讨论了资源禀赋、遗存、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劳动力和生活水平等一般议题后,本书还考察了包括农业、工业、技术以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等具体经济部门。还研究了金融、宏观经济和环境问题。本书涵盖了增长与发展模式这类主题,包括人口增长、独生子女政策;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包括农村工业化和城市技术发展;外商对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