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通过病例分析帮助医学生及临床医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解决其遇到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病例分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独立自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临床决策、口头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本书也是《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方法(0版)》(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10th edition)的重要补充图书,是临床医生、药师、医学生的优质培训教材。 本书涵盖157个临床真实病例,并根据病例难易程度分为3个等级,每个病例结构包括学习目标、病例介绍、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学任务、临床要点等,其中病例介绍从主诉到诊断都给予了详细阐述,便于学生从细致入微的病例介绍中发现现存或潜在的药物治疗相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集中讨论、自我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并解决问题
“你不能将儿童与其家庭环境分开”,孩子是家长的映射。 本书是珍妮特 冈萨雷斯-米纳基于其36年来在托幼中心、照护服务机构工作的丰富经验编写的匠心之作。全书讨论了50个实用的策略,涉及婴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主要步骤、注意事项、实施方法、冲突解决及家庭参与策略等内容,分别从“教师需要知道什么”和“教师能做什么”两个方面展开,给予教师直接、简洁、有力的指导。 本书适合婴幼儿教师、婴幼儿家长,也适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通过阐述旅游业的区域性及其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演进轨迹、空间格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进而从理论上界定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旅游组织等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研判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环境的区域旅游合作领域,并对行政推动、市场调节、协商解决、法律保障和人文融合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案例分析,提出健全主体、形成多元合力,转换主导机制、增强共赢激励,拓宽合作领域、延伸产业链系,优化空间结构、互动区内区际等战略思路和政策主张,以实现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
本书旨在全方位展示美国贸易救济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全景式反映近年来中美双方在“反倾销”、“保障措施”、“337条款”、“非市场经济地位”等领域的经典贸易摩擦案例,总结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以及“攻克”美国贸易救济制度的策略技巧和操作程序。对此,理性面对和合理正视中美贸易摩擦,要在思想上正视,在战略上重视,在战术上藐视,做到“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众志成城、知己知彼、据理力争、勇于抗辩、稳住阵脚,为我所用”。
《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由作者倾六年之力完成,是一本再现经济学发展史的的青年学习教材,它系统而扼要地介绍中国经济学在这一百年中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帮助青年读者或者从总体学科,或者从具体专业的角度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经济学知识, 《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的作者是来自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知名经济学家,因而保证了《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的性。为了便于读者掌握,《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采用现代经济学发展体系中大致比较清晰的专业学科来分章《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力图能清晰地描述中国经济学近百年发展的脉络,对其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作出简明扼要的介绍。
《中陆集镇的内生性发展》是基于中国基层社会——乡镇与村庄——的现代化发展实践而做的讨论。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本书对一个东北内陆集镇进行了细致的解剖,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风貌。运用内生性发展分析框架,对案例乡镇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内生性发展路径在内陆后发展乡镇应用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效果,揭示这一发展路径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发现其中的局限性与不足,并结合农村内陆集镇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对部分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迅速增长的实际消费带动下,我国消费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提出了一种需要人们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和概括的全新课题——中国特色的消费经济学。本书就是在承接中国特色消费经济学这一背景之下,从数量经济学的逻辑和经济计量学的视角出发,对消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定量阐述,同时将微观消费与宏观消费问题相结合来研究消费问题,系统地论述了消费经济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相问题,在传统和现代经济计量方法方面以福建省城乡居民的具体消费问题为例来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概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之一种。30年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始终贯穿一条红线,就是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概论》在回顾梳理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历程,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阐述农村发展与改革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针对当前农村扶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山西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立足理论和实践创新,围绕精准识别、精准规划、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五个维度,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设计出精准扶贫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勾勒出精准扶贫的识别新模型、规划新图谱,建立起精准扶贫的帮扶新机制、管理新制度和考核新体系。
《中国“互联网+‘三农’”模式与案例》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涉农县域电商,作为“互联网+农业”的代表。《中国“互联网+‘三农’”模式与案例》专注以农业为核心的县域电商,收集了一个总报告和四个具体案例。第二部分是中国淘宝村,作为“互联网+农村”的代表。《中国“互联网+‘三农’”模式与案例》收集了一个总报告(阿里研究院已经发布淘宝村的总报告,我们提供的是专门针对农产品类淘宝村的总报告)和五个具体案例。第三部分是农村淘宝人,作为“互联网+农民”的代表。农村淘宝人是利用淘宝平台实现创业和创新的“新农人”,主要由大学毕业生和新生代外出务工人员组成,他们具有互联网思维,以及重视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体验的意识,经营中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中国“互联网+‘三农’”模式与案例》收集了一个面向农村淘宝
《公益 金融与善经济》以善经济为题,不是逻辑严密的学术论著,而是更多体现为一种公益经验总结和实践感悟,期寄以此带给人们更多公益启示和思考,带来更多公益研究和实践,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成为服务人们幸福与安康的源泉。 n 《公益 金融与善经济》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主导发起,并完成相关撰写工作,是我们作为社会智库机构对一种思想观点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有助于公益、金融与经济三方力量的融合,促进中国经济向“善经济”——一种好的经济方向发展。 n
20世纪80年代,晋江曾以“晋江模式”蜚声外,1992年撤县建市后,“晋江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将晋江带上了“以三化促两协调”的县域现代化道路:即通过以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化,以城乡互动、功能优化为动力的城市化,以关注民生、共享和谐为目的的社会事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晋江现代化建设充分地践行了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县域现代化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农村精英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农村问题研究也逐渐实现了从国家与社会的二维框架向国家一农村精英一社会三维框架的范式转换。 在新的三维理论框架下,本书以孟村为例,从不同资本转化与精英成长的角度,深入研究了转型期中国农村“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的历史过程与内在机制问题,建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资本转化与精英结构变迁的“理想型”模型,描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精英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相互转化及其农村精英结构变迁的影响。
《中三角智慧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探索建设中三角智慧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全书共由九章组成:章为智慧城市群的内涵及指标体系;第二章为外智慧城市群发展状况,探讨了国外智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格局和中国智慧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态势;第三章为智慧城市群服务应用发展分析,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方面进行了服务应用发展分析;第四章为智慧城市群行业应用发展分析,从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旅游等方面进行了行业应用发展分析;第五章为中三角建设智慧城市群的必要性,从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产城融合发展的需要三方面进行分析;第六章为中三角智慧城市群发展环境分析,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方面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三角智慧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定位,从空间发展、
本书从广阔的历史空间,证明了市场经济在促进人类经济发展中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作者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放开”、“开放”形成市场经济的增量,以及通过盘活、激活已有的存量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至今尚未完结。本书分析了中国的资源约束改变与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地方政府行为,以及当代中国的农业问题、区域、城乡以及个体收入分配的落差等,认为区域落差背后孕育的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发育的差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千千万万的个体农民引导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比较36(2008)》是《比较》系列之一,《比较》站在理论前沿,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选择地介绍别国的经验和教训、转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比较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外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案设计、政策建议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