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nbsp2017年至2020年,张明楷老师连续四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给研究生讲授《刑法各论》。由于侵犯人身罪和侵犯财产罪的重要性、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频率和复杂性等原因,张老师在2020年春季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专门讲授。《侵犯人身罪与侵犯财产罪》就是这些授课内容的整理、提炼。作者运用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侵犯人身罪、侵犯财产罪的主要类型(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抢劫罪、绑架罪、强奸罪、猥亵罪、盗窃罪、侵占罪、诈骗罪等)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样态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透彻分析。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两种重要手段,二者无缝衔接配合是有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维护公众健康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生态环境 行刑衔接 机制本质上是一项 行刑 双向衔接机制,涉及行政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的衔接配合,旨在实现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精准打击。生态环境 行刑衔接 机制的构建,亟须健全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双向移接程序,完善环境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双向转换规则,以及基于 检察权属法律监督权说 重塑检察监督机制。
本书以法人犯罪与刑事治理的关系研究为重点,聚焦企业刑法理论建构,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章) 法人犯罪理论 、第二部分(第5-13章) 企业适法程序与刑事规制 、第三部分(共4章)"资料"。 第一部分 法人犯罪理论 ,主要基于日本现行刑法解释论视角,运用刑事制造无责任等过失犯罪处理理论,结合艾滋药害事故、三菱自工轮胎脱落事故等典型案例素材对企业犯罪的责任追究开展讨论。 第二部分 企业适法程序与刑事规制 ,主要基于早稻田大学GlobalCOE 企业法制与法创造 综合研究所刑事法研究组所作调查结果,系统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法人治理、适法程序等与刑事责任、刑事制裁的关系,并从比较法角度对各主要国家刑事合规理论与实践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的企业适法现状。 第三部 资料 ,甲斐克则教授选
《认罪认罚50讲》的基本定位为实务型教材,旨在为司法实务工作者普及 认罪认罚 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本书共分基本问题、推进与运行、审查与判断、处理与裁量、审判与监督五章。既有对基本概念的全新辨析,又有司法规律的归纳提炼,既有对办案处理的具体建议,也有对宏观管理的反思检讨。本书坚持渐进化的认罪认罚演进策略,坚持系统化的认知视角,主张人性化的司法理念,通过具体而微的讨论辨析,厘清当下剧烈变革的刑事诉讼体系,将理论与实务以内部视角做紧密之结合,集结成册,以其有利于指导实践,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
本书分为理论和案例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禁毒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使命和意义,从社会工作伦理、心理咨询伦理到最后提出了禁毒社会工作伦理,从通用决策模型,到评估筛查,准则筛查到原则筛查,详细介绍了禁毒社会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案例部分主要介绍了禁毒社会工作中常见的围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团体工作,以及与经济、专业、保密等领域的相关案例的处理。本书力争从理论到实践可以给禁毒社会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原则和指南。
《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罪的规训》介绍 希伯来 基督教文明 分支下的文学作品与罪罚思想。与古希罗文明相对应,它是一种强调群体本位、抑制原欲并肯定超现实之生命价值的宗教本位思想。这种抑欲型文化模式逐渐发展为西方文明母题的第二条源流。可以看到,西方中世纪、理性主义时期、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文明的发展轨迹,均与 基督教文明 一脉相承,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原罪情结与宗教人本意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法学思想,均传递着以人智(理性)战胜人欲、强调规则与秩序、肯定个体价值、保障群体利益的复合型理念。
案件事实认定法定主义与自由主义一直是证据法学领域的根本性问题,从英国的吉尔伯特、边沁到美国的威格摩尔等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这一问题与证据立法及证据实践直接关联,影响证据立法与实践进程。中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证据立法实践,已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规则立法体系。但是由于中国证据法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足,至今在法定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以及在证据立法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多观点分歧。本书从事实认定法定主义与自由主义讨论出发,考察了当代中国案件事实认定法定主义的实践倾向,提出了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证据立法理念与立法方案。
人工智能与刑法规制一直是近来刑法学界和人工智能学界讨论的重点议题。 人工智能相关的刑法规则需要回归到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结合的技术发展对基本伦理原则的冲击和影响,修正传统责任领域中的陈旧规则,确立必要的、新的刑事责任规则,并依据刑事责任的基本原理,明确人工智能的主体性、人工智能犯罪的归责路径以及人工智能活动的行为规则。 本书将 从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基本问题出发 ,结合 刑事法治的逻辑、要求、思维、规则 等,解构传统刑事责任的归属路径,建构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归属路径。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人,信用卡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支付角色。信用卡在累计发卡量、授信额度、交易总额、信贷规模、人均持卡量、授信使用率等方面,均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本书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1240份判决书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用数据为读者展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适用样态及适用症结,分析该罪司法适用扩张化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建构该罪的应然司法适用路径。
网络社会 是我们感知与描述现代社会的重要语汇。当前,私人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与设备已经遍入 寻常百姓家 ,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分离的部分。信息网络技术以梦幻的方式不断融入、改变和定义着我们所处的时代,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高度融合, 双层社会 悄然来临。 然而,信息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亦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新的土壤,犯罪的行为方式及危害结果皆产生了 异化 ,这无疑为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犯罪及其刑事追诉具有突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职是之故,本书以网络犯罪为研究对象,以网络犯罪所涉及刑法规范的理解与适用为研究内容,以理论及实践中关涉网络犯罪所出现的难点、疑点、重点为研究重点,以宏观分析(总论) 中观分析(分论) 微观分析(罪名)为逻辑框架,试图对网络
本书以企业家以及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易触犯的刑事法律罪名为基础,通过概念分析、典型案例、法律索引、律师解读等方式,对刑法罪名涉及的法律常识做通俗化的讲解,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其中,典型案例部分选取了刑法分则关于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侵犯财产罪 贪污贿赂罪 等章节中的典型罪名,本书分别对相关罪名的基本概念、犯罪行为特征、立案追诉标准等进行解读,并对相似罪名之间的主要区别进行简明扼要的辨析。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还针对企业家如何有效防范刑事法律风险提出了独到鲜明的见解。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广大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们通俗易懂地理解法律原则、了解法律规则,掌握法律常识、培养法律思维,识别法律风险、解决法律问题。本书的作者系法学理论知识扎实、法律实务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