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刻地讨论了法律实践和法律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即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问题,涉及法律(学)是什么、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及其司法适用等问题;分析了回答这一问题的三种思考方式 历史的、分析的和哲学的视角 的由来和发展;并指出在法律领域,各门社会科学必须携手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与法学携手合作。
一位22岁的青年因为车祸而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动,对他来说,身体已经成了灵魂的牢笼。于是,他靠这根手指与人沟通,强烈表达了希望安乐死的意愿。2003年9月,他的母亲帮助他实现了这个心愿,同时,一位职责本是帮助伤残人士恢复生存能力的医生参与了这一行动。事件发生后,法国社会激起了巨大反响,由此爆发了在各个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议。参与实施这次安乐死的医生肖索依博士与人合作写了本书,记述了整个事件,同时表达了他的思考。
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 本书曾在华夏出版社出版本书第8版中文本,倍受关注,多次加印。本次申报的是原作者从已经出版的9版的内容中精心选择重新编撰的精华本。由作者与本书的翻译者邓子滨重新整理,在获得作者重新授权后安排在北大出版社出版。本书更新诸多图片,也克服了原版字数过多,篇幅过大的缺陷,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分享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经验做法。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夯实网络空间法制基础、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白皮书介绍,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重要内容,努力构建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网络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网络法治建设不仅有力提升了中国互联网治理能力,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白皮书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证据:历史上*争议的法医学案例》介绍了:都灵的耶稣裹尸布、拿破仑 波拿巴的死亡、肯尼迪总统遇刺等一系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著名疑案,对这些案件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未能视为*终结案。作者列举了这些案件中各种相互矛盾的医学和科学证据,并揭示人们是如何使用或者错误使用这些证据并导致法院判决结果的。这些案件表朗,在疑难案件的侦破方面,即使是*效的刑事证据实验室和司法鉴定也可能无法做得使所有人完全满意。《证据:历史上*争议的法医学案例》就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一样充满悬念,吸引读者不断作出各种猜测。
包公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反映着所处时代的社会法律观念,剧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着 法制宣传 。然而这些 法制宣传 并非简单的 法律图解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帮助受众宣泄感情的方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法制的途径,以为古代的法律、司法就是如此。这并非指责包公戏所言不实,而是希望助其重新定位。本书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将古代历史中的法文化与包公戏中的情节进行对照,还原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司法观。揭示了社会道德和思想伦理对司法观潜在的影响。
《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着眼于近代法律人群体,关注晚清民国时期章宗祥、董康、汪荣宝、瞿同祖、何炳棣、燕树棠、徐道隣、邵循恪、端木正、潘汉典、康有为等多位被人们遗忘的法律人,展示出他们多姿多彩、不为人知的一面。相对于制度变迁的冰冷无情,这些法律故事有血有肉,见证了法治中国的百年历程。
本书纵述了整个西方刑罚200多年以来的历史,尤其是监狱的演变,并用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犯罪状况相互联系,讲述异常地清楚明确。每一小节的叙述都有非常合适的配图作为辅助,让人身临其境,若睹其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语言非常优美,读起来如散文一般,而又不失准确,让人在愉悦的阅读中感受知识和学理,与房龙的作品十分神似。 译者一直参与我国监狱体制改革的论证工作,深感给向地汲取西主监狱制度演进中的经验与教训,比横向地发掘其现行制度的可取之处还要重要得多。 发表后,许多非专业的读者对这篇文章也非常有兴趣阅读,这要归功于原作者的精彩和浅出的讲述,学术也可以走出象牙塔尖的,所有人都渴望了解更我的知识,前提是——他们看起来很愉快!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情况,分享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经验做法。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夯实网络空间法制基础、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捍卫网络空间公平正义、提升全社会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加强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白皮书介绍,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重要内容,努力构建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网络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的网络法治建设不仅有力提升了中国互联网治理能力,也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白皮书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中国法治文化》,是一本时代感强、学术性强,图文并茂,旨在为推动法治中国进程建言献策的权威读物。它是以法治文化这一将法治和文化两个领域紧密结合并科学架构的新兴学科为研究目标,以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所遇到的法治问题为解剖对象的社会科学读物,是集法治文化理论与法治文化实践于一炉的法治宣传读物。本辑为2016年第5辑,主要探讨企业法治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为了理性地定位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配置中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建构现代社会中人民调解的形态与功能,《反思与重构:人民调解制度研究》通过对人民调解制度的概念、性质、功能和特征的论述及其历史的考察,对人民调解制度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现状及其原因的评析,以寻求人民调解制度在适应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特殊国情下的完善与发展路径。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人民调解制度概述;人民调解的历史进路;人民调解制度与其他民间调解制度的比较等。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人民调解制度概述;人民调解的历史进路;人民调解制度与其他民间调解制度的比较等。
《比较法学导论》既是一部比较法学的教科书,又是一部 了教科书的理论研究专著。本书着眼于比较法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包括性质与特征、对象与目的、范畴与方法、法系及其划分、共同法发展及普遍法目标等。 作者米健长期从事比较法学和民商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法律实务工作经验并广泛参与了 法律文化交往活动,因而使其著述具有了集理论积累、实践经验和 视野之大成的特色。作者不仅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阐释了比较法学的一些难题和命题,而且还能 比较法学界既有的一些观念藩篱,提出其个人独到的新观点和新命题,诸如比较法律和比较法学的区分、作为比较法学对象和目的的共同法与普遍法、比较法学的还原方法、法律文化交往形态与文化主体意识、融合法系的形成发展以及作为世界法思想基础的东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等等。 在
这大概就是《写意法治:经由法律的正义》一书的主题。刘品新博士在这八十篇杂文中,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这个主题。虽然文章涉及的问题很多,领域甚广,但是散而不乱,杂而有序,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主题。 刘品新是我的学生,从硕士到博士。他不是在我名下个毕业的硕士生,但是个明确报考到我名下的硕士生。他不是我指导的个博士生,但是在我名下先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他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便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因而也成为与我共事多的学生,或者说,对我帮助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