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张明楷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三编:编 法益史论 ,第二编 法益本论 ,第二编 法益本论 。作者在本书中,反对将维持刑法规范本身的效力作为刑法目的,不赞成犯罪的本质就是侵害刑法规范效力的观点。立法者制定刑法规范,当然期待其发挥效力,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让刑法规范发挥效力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法益不受侵害。因此作者认为社会危害性就是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就是违法性的实质;犯罪便是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的统一,对构成要件的解释必须以法益的侵害与威胁为核心;法益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而是犯罪概念的内容,是具有诸多重要机能的概念。
本书是一部关于公法发展史的政治法理学著作。马丁 洛克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主张是:公法本质上是国家在直面人性中两种一样强大却相互冲突的力量(自主的需求和归属于共同体的需求)的过程中,基于审慎对话和实践,形成的一套不断发展的政治法话语体系,构成这套话语体系根基的议题是 立法权威如何形成并得以维系 。如果公法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历史、政治、道德和社会学因素不能被理解,那么对促成立法权威的形成和使这一权威得以维系的 国家理性 的探索历程就无法被把握,终,实证法意义上的公法规范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理解、解释和发展。因此,本书依托公法概念和规范得以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聚焦于围绕 国家理性 的探索产生的相关公法理论和政治理论,试图将那些被聚焦于实证法规范的研究遮蔽的问题意识和公共智慧呈
本书讲述了作者孙俊杰律师从求学到就职大型企业法务到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的成长经历,以及法务工作、专职律师、合伙人律师工作中的感悟与体会。结合作者现任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成员兼纪律风控委主任、公司法专业部部长的经历,阐述过往的历程。内容包括那时年少;志在南方,只身逐梦;专业化探索和个人品牌建设;心怀美好,祝愿与期待;俊杰随想等。本书凝结了作者自身的从业体会和经验教训,既有关于个人成长的回溯,也有关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思考,对青年律师及法学院毕业生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本书探讨重要的六个法律理论思维的维度:普遍性、权利义务、主体、法律的完整把握、事实的法律陈述、程序。 真实世界的法律思维,既要在书本理论的基础上加上真实世界的维度,也要在真实世界日常思维的基础上加上书本理论的高度,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更新 了《民法典》相关内容,在每一讲的后面增加了小结论述,内容更加立体完备。
《椿香》是由著名宪法学家焦洪昌教授所著的一本随笔集。《椿香:焦洪昌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所描绘的人物特写和亲历所思。全书共分为人物、往事、游记、序与跋、致辞五个部分。人物、往事、游记部分主要围绕着至亲、法律圈的人和事进行描绘与追忆,既有对好友至亲的怀念和感恩,又有与法大同仁的惺惺相惜;既有对法学前辈的敬重和仰望,又有与同辈法学名家的谈笑风生。序与跋、致辞部分主要集录了作者在著作和致辞现场的感悟及感言。作者以真情实感为素材,以文字为媒介,以思想为灵魂,在描写法律人物和追忆往事的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公证发展报告2019-2020》是国内对中国公证制度做出深入研究的高端学术著作,作者以报告的形式出版。该书主要包括:中国公证改革发展近况梳理以及对公证改革发展疑难问题的剖析。同时作者进行了广泛与充分的中国公证理论研究,以期起到对中国公证改革理论基础夯实之作用;后,作者通过对2019-2020中国公证发展,来传播中国公证发展的故事,促进国内外公证交流沟通。作为国际通行的法律制度,公证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展公证制度《中国公证发展报告》 (第1辑)是国内对中国公证制度做出深入研究的高端学术著作,作者以报告的形式出版。本书包括:上篇,公证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实,主要回顾了我国公证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客观总结评估了改革的成效不足,并对未来的公证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中篇,从案例
阿列克西的著作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法律裁决之类的规范性陈述如何以理性的方式证立。阿列克西将规范性陈述的证立过程看作实践商谈或 实践言说 ,而将法律裁决的证立过程视为 法律言说 。由于支持法律规范的法律商谈是普遍实践言说的特定形式,所以法律论证理论应当立基于这种一般理论。在阿列克西看来,如果裁决是理性言说的结果,那么这一规范性陈述就是真实的或可接受的。其基本观念在于法律裁决证立的合理性取决于证立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品质。因为规范性陈述的可接受性与某种程序相关,所以他称其理论为程序性理论。在理性实践言说的一般理论中,程序规则被精确地创设。这些规则阐明规范性陈述据以证立的各种条件。既然普遍实践言说的规则不能保证共识,而法律言说又要求有这样的共识,那么就需要提出一个专门的修正程序。 在《法
通过10个问题、感受法学趣味、学会思考与说理、掌握解决争端的艺术 这是一本由著名法学家撰写的有助于人们学会思考与说理,通过10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的书。《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第4版)》涉及的10个问题包括:蛋糕的分法、电梯难题:公寓电梯修理费的负担、仿冒附带爆炸装置的保险箱、从意大利诱拐儿童、 好意同乘法 如何制定、夏加尔画作的去向、起草一份合同、还能相信判例吗、房东的不满和惩罚性损害赔偿。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第4版)》采取 案例导入、问题导向 的体例,选取的10个案例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便于读者想象出现法律问题时的具体生活情景,从而激发读者自行思考的好奇心。如仿冒附带爆炸装置的保险箱案、夏加尔名画失窃案等事件本身便充满趣味,让人不禁好奇在 一般法感情 都失效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 朗本所著的一本反映英美法系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发源和形成史的经典著作。该书共分5章,运用历史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翔实的史料揭示并分析对抗制在英美语境下生成发展的根本原因,展示了对抗式审判制度的形成过程。它揭示出对抗性刑事诉讼制度不仅与英国国家的特定历史、文化有关,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缺陷,即争斗效应和财富效应。它同时表明对抗制是一种并不重视案件事实真相的制度。其中第四章还阐述了刑事证据法的起源以及与对抗制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由于英美对抗式的刑事审判模式一直是我国法律界着力引介、学习的对象,但各界对之的理解与认识却或多或少地停留于表面。因此,能够为我国学者反思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尤其是庭审制度对抗式改革提供诸多教益与启示。
《变化中的法律与社会》是法学家梁治平的随笔集,由他自己整理简编而成。收入1998年至今的一部分随笔、散文、小品文,分为六大部分,共96篇。*部分,1-12篇,写读书,第二部分,13-29,写法意,第三部分,30-47,写法治,第四部分,48-77,写社会,第五部分,78-91,写大学,第六部分,92-97,写动物保护。采纳梁治平意见,分为六类,不过不写标题,给读者更大的思空间。
本书是刘昌松律师多年来再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集合。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辑 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主要分析了被大象踩死算不算见义勇为,致逃逸者撞火车身亡有无责任,抢救同学溺亡献身不算见义勇为吗等。第二辑 涉性违法与涉性犯罪主要探讨了,婚内强奸入刑尚需分居制度配套,猥亵儿童预防该罪不一定要增加新罪种,猥亵男子法律惩处不是空白等。第三辑 婚姻家庭与经济生活,主要分析了捐献孩子遗体罗尔夫妇此举没有法律障碍,儿童枯井坠亡法律追责不能少,童模这颗 摇钱树 还能 摇 下去吗,等等。第四辑 公共安全与网络安全,主要分析了,见死不救立法规制应该,但难以适用于行人车辆,醉驾 不再一律入罪 应当慎行,共享单车如何避免其变成 独享单车 。
该书由 法理学的教学体悟 法理学的研究心得 法理学的生活随想 三部分构成,共由9章正文、13篇随笔、2篇附录组成。主要是对法理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总结。其中重点介绍了法理学教学中的方法、法理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法理学研究中的特点、具体方法和路径,法理学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具有中国主体性的法理学应该具有的内容和面相,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视野下的法理学更新,法理学人在教学和研究中对生活的反思。该书对明确法理学人自身的定位,提升法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真实世界的法律思维有两大难题:一是 当书本理论遇到社会真实场景,这时候书本上的法理论往往就没用了 ;二是 有一个强大的思维惯性 日常思维,人们常常忘记了法律而以日常思维来分析问题 。真实世界的法律思维,既要在书本理论的基础上加上真实世界的维度,也要在真实世界日常思维的基础上加上书本理论的高度,由此形成一个循环。
。。。
由博西格诺等著的《法律之门》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它不是在本书的主题上故作“权威定论”,而是提出许多开放性的话题留待进一步讨论。《法律之门》不是用线性贯穿的方式写成的,而是提出一系列观点,每一观点都可作为讨论的开端,并导出其他的阅读材料。《法律之门》意在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为此,阅读材料及其编排都是启发式的,它们批判已被接受的思想,提出有关价值的问题,使人窥见法律体系日常运作和历史发展中的艰难选择。某位学者或某个案例的论断与另一位学者或另一个案例所持的不同论断相并列,使本书读起来像一次多层面的对话,而不是一种传统教科书式的独白。每一选材都是讨论的一部分。《法律之门》的编著者将法律视为社会的一种连续过程。法律本身可以用国家权威表述,但其含义和内容却像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一样是可变
本书以国有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公法学视野,对国有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由来、性质、取得、行使、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别于私法研究模式的思考。本书不仅适用了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传统方法,也注意借鉴经济学、资源环境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思维视野和方法,这也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行政法学的研究不论从思想方法的层面上讲,还是多学科体系的层面上讲,都已经进入了后现代阶段,以后现代行政法特性,给当代行政法学体系贴标签,更能够反映行政法学和行政法治的定位。本书作者将多年研究成果,整合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将基本观点表达出来。全书共2221条,每条都有支撑背景材料.,编排方式及题材独特。 《行政法时代精神之解构》原版2007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征得作者同意进行补充增订,拟将一版中未曾列入的学者在每一条文项下的学术观点做出引注,强调学术性兼顾规范性,也可以很好地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的演进过程。
新知 新趣 新阅读--追溯法律人共同的文化家园。 法律出版社制作的法律日历已连续出版三年,成为法律人共同的文化IP,获得越来越多法律人的精神认同。 《法韵中华(古代篇)2019》作为法律人专属日历第三年的作品,传承并创新了法律文化日历的品牌。 本次日历的编排,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以法律文化的价值理念为纲细分为12个专题:权之威、衡之用、玺之政、印之信、符之验、位之尊、镂之金石、书于简帛、纸本文献、典籍传播、经济命脉、经典流传。 编著者李雪梅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所长,研习法律三十余年,拍摄法律文物二十余年,法学造诣深厚、摄影技术精湛,书中近五百张精美图片甄选于其拍摄珍藏的数万张图片,既有国宝重器,也有民间细故,无一不体现编著者的慧眼巧思,相信能为读者带来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