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张明楷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三编:编 法益史论 ,第二编 法益本论 ,第二编 法益本论 。作者在本书中,反对将维持刑法规范本身的效力作为刑法目的,不赞成犯罪的本质就是侵害刑法规范效力的观点。立法者制定刑法规范,当然期待其发挥效力,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让刑法规范发挥效力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法益不受侵害。因此作者认为社会危害性就是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就是违法性的实质;犯罪便是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的统一,对构成要件的解释必须以法益的侵害与威胁为核心;法益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而是犯罪概念的内容,是具有诸多重要机能的概念。
本书讲述了作者孙俊杰律师从求学到就职大型企业法务到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的成长经历,以及法务工作、专职律师、合伙人律师工作中的感悟与体会。结合作者现任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管委会成员兼纪律风控委主任、公司法专业部部长的经历,阐述过往的历程。内容包括那时年少;志在南方,只身逐梦;专业化探索和个人品牌建设;心怀美好,祝愿与期待;俊杰随想等。本书凝结了作者自身的从业体会和经验教训,既有关于个人成长的回溯,也有关于法律从业者的职业思考,对青年律师及法学院毕业生有较高的启发价值。
社会剧变下,青年人在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乃至人生方向的抉择时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迷茫和困惑。既往长者的经验与道路难以移植,探索 人生的旷野 更是青年人心之所向。 本书邀请了八位不同行业、领域中,有故事、有情怀的青年法科生,与年轻的读者朋友们 围炉夜话 ,讲述自己的坚持与变化、探索与抉择,分享世界之于内心秩序的建构与反思。 这部充满情怀与哲思的作品,将与走在时代薄雾中、分岔路口上的读者朋友,结伴同行,探索旷野。
阿列克西的著作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法律裁决之类的规范性陈述如何以理性的方式证立。阿列克西将规范性陈述的证立过程看作实践商谈或 实践言说 ,而将法律裁决的证立过程视为 法律言说 。由于支持法律规范的法律商谈是普遍实践言说的特定形式,所以法律论证理论应当立基于这种一般理论。在阿列克西看来,如果裁决是理性言说的结果,那么这一规范性陈述就是真实的或可接受的。其基本观念在于法律裁决证立的合理性取决于证立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品质。因为规范性陈述的可接受性与某种程序相关,所以他称其理论为程序性理论。在理性实践言说的一般理论中,程序规则被精确地创设。这些规则阐明规范性陈述据以证立的各种条件。既然普遍实践言说的规则不能保证共识,而法律言说又要求有这样的共识,那么就需要提出一个专门的修正程序。 在《法
本书是一部关于公法发展史的政治法理学著作。马丁 洛克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主张是:公法本质上是国家在直面人性中两种一样强大却相互冲突的力量(自主的需求和归属于共同体的需求)的过程中,基于审慎对话和实践,形成的一套不断发展的政治法话语体系,构成这套话语体系根基的议题是 立法权威如何形成并得以维系 。如果公法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历史、政治、道德和社会学因素不能被理解,那么对促成立法权威的形成和使这一权威得以维系的 国家理性 的探索历程就无法被把握,终,实证法意义上的公法规范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理解、解释和发展。因此,本书依托公法概念和规范得以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聚焦于围绕 国家理性 的探索产生的相关公法理论和政治理论,试图将那些被聚焦于实证法规范的研究遮蔽的问题意识和公共智慧呈
本书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对法律制定、法律应用所带来的众多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部分探讨了规制人工智能的相关基础理论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在数据保护上,立法者有义务规范国家对数据的处理,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从而尽可能保护基本权利。在个人自决上,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法律手段予以回应自动决策系统的巨大风险。在透明度上,建议借鉴相关不透明决策系统的规制经验。在反歧视上,需要从因果关系证明、弱势群体概念等内容出发,对法律进行部分调整。在法律人格上,当智能代理人承担类似老练仆人的功能时,就可以视为法律主体。第二部分从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领域出发,在具体场景中探讨人工智能的规制,并探讨了以下问题:在社交媒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人工智工具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在法律科技中,重新构建
通过10个问题、感受法学趣味、学会思考与说理、掌握解决争端的艺术 这是一本由著名法学家撰写的有助于人们学会思考与说理,通过10个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案例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的书。《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第4版)》涉及的10个问题包括:蛋糕的分法、电梯难题:公寓电梯修理费的负担、仿冒附带爆炸装置的保险箱、从意大利诱拐儿童、 好意同乘法 如何制定、夏加尔画作的去向、起草一份合同、还能相信判例吗、房东的不满和惩罚性损害赔偿。 《法学之门:学会思考与说理(第4版)》采取 案例导入、问题导向 的体例,选取的10个案例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便于读者想象出现法律问题时的具体生活情景,从而激发读者自行思考的好奇心。如仿冒附带爆炸装置的保险箱案、夏加尔名画失窃案等事件本身便充满趣味,让人不禁好奇在 一般法感情 都失效
本书探讨重要的六个法律理论思维的维度:普遍性、权利义务、主体、法律的完整把握、事实的法律陈述、程序。 真实世界的法律思维,既要在书本理论的基础上加上真实世界的维度,也要在真实世界日常思维的基础上加上书本理论的高度,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更新 了《民法典》相关内容,在每一讲的后面增加了小结论述,内容更加立体完备。
暂无内容简介。。。。。。
《圆圈正义》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刑法罗盘》 本书共分为以下5大部分:入罪之前、 不等于不 、 寻衅滋事 、罗生门之判、你的权利。共收录罗翔教授的40余篇随笔文章,罗老师在书中通过盘点一系列社会热点案件,探讨了刑法义理及其适用,盘点了丰富的法治知识与人文理念。作者笔调自省而尖锐,洋溢着责任感与人
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事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事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繁荣,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于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自2014年12月16日成立至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本书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取得的成绩,共分为五部分,*部分为综合篇,概述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对广州知识产权事业的巨大促进作用;第二部分为审判篇,精选其所办结的重大典型案例,推进 办精品案件 工程建设;第三部分为改革篇,介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措施,推进 建现代法院 建设;第四部分为队伍篇,介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内设机构等内容,推进 育精英法官 工程建设;第五部分为典型篇,介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积极培养树立的先进典型人物,营造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作者通过直接、亲身观察英国各级法官的工作(77位各级法官作为核心研究样本,作者对每人至少观察四天,在这四天里作者跟他们一起坐堂审案、吃饭、沟通交流等等,对个别法官甚至以流水账的方式逐日、逐小时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跟核心样本法官外的法官也有接触和交流),以引人入胜和极富有启迪性的方式研究了英国境内(主要是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官的实际工作方式,展现了法官们的日常工作情况,他们的遭遇、压力与紧张,以及他们对其职责的态度及其应对司法职责的方式;也展现了英国司法界存在的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
法律是什么?它有一个目标吗?它与正义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有守法的道德义务吗?这些都是法理学以及一般法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为实体法的每一分支学科都提供着弥足珍贵的语境,触及侵权法到刑法的广泛领域。 无论是从体例还是从内容来看,本书都是一部兼具法律思想史和法律理论特质的作品,也是一部兼具视野宽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雷蒙德 瓦克斯着重描述的不是法律思想史的那些人物、事件的脉络(这是稍稍用心就能很快入门的,谁还不知道自然法学、法律实证主义、法律社会学以及批判法学呢?),而是如何把 正义 、 权利 、 守法 和 惩罚 这样的主题与法律思想史进行无缝对接,真正做到把法律理论与法律思想史融合起来。 本书具有一种清晰、迷人、不拘形式的写作风格,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枯燥乏味,瓦克斯避免了晦涩难懂、繁冗拖沓
天同律师通过不断地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出了“用图表说话”的基本规律,这种直观、简洁、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说服法官、更好地保证办案质量,也更好地获得客户理解。作为一本完全以“诉讼可视化”为主题的图书,全彩印刷,用真实的案例、翔实的图表,手把手讲述画好一张诉讼图表的步骤要点,剖析不同案件中不同图表类型的选择和应用,做你随时随地可用可查的工具书。这是一本写给法律人的图表书,《诉讼可视化》重点阐述了图表制作的方法论,即诉讼可视化应该怎么做,如何将复杂的案头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并且在书中实列典型纠纷类型、实战案例的可视化应用。《诉讼可视化》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图表制作方法论,旨在告诉大家,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案卷材料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表;第五章悉数典型纠纷类
中国传统诉讼法制文明自三代肇始,辗转兴替,至李唐之际,臻于极盛。然限于文献资料的相对匮乏,既有断代诉讼法史之研究,往往宏观论述有余,微观描述不足,学界尚无唐代诉讼制度的专著。本书是中国*部诉讼法史断代研究的著作。选择唐代诉讼法制作为研究剖面,以现代诉讼法学之理论框架,解读和融汇相关文献,在社会法学的宏观视野下,探究唐代盛世诉讼法制文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脉络。 本书突显问题意识,又注重关照诉讼制度本身的程序完整性。通过律令典章、出土文献、时人撰述的三重印证,对唐代诉讼制度、观念、惯例等做了完整考察,填补了中国诉讼法史研究的空白。 作者陈玺同志是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的青年才俊,思维活跃,治学严谨,理想远大,目标明确,属于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
本书以国有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公法学视野,对国有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由来、性质、取得、行使、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别于私法研究模式的思考。本书不仅适用了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传统方法,也注意借鉴经济学、资源环境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思维视野和方法,这也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定程度上的创新。
《私法》设置4个栏目:专题研究、论文、评论以及编后记,每卷约为10篇文章(不含编后记)。其中, 专题研究 专栏主要聚焦研究国家重大立法问题,通常为《民法典》的制定、解释及适用等基础理论研究。 论文 专栏主要融百家之长,精选收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等私法领域学者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旨在为私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评论专栏 主要关注当下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包括立法的评注、前沿案例的评析等,尤其注重历史研究和比较法研究。
对于身处21世纪的世界各国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是各国的首要政治主题。为了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中国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性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支撑。先秦法家 不法古、不循今 的改革主义、 缘法而治、以法为教 的法治主义和 禁胜于身、立公弃私 的权力制约观等理念,对于当下中国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先秦法家和民国新法家思想的理论形态、历史贡献、合理内涵及其创造性转换等问题,力图在历史与现代语境中创造性地诠释和发展法家思想,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智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