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30-50元
  • 7折以上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1-30元30-50元50-100元10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以上3折-5折0折以上7折以上
筛选:
    • 中国判例制度史
    •   ( 32 条评论 )
    • 汪世荣 王斌通 编 /2024-04-01/ 中国法治出版社
    •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制定法是基本的法律形式,判例植根于制定法,起着补充、变通、丰富、发展制定法的作用。制定法与判例的巧妙结合,是中华法系的特点和优点。判例体现着法制的发展与进程,反映着司法的状况与水平,是特定时期法制状况的缩影,构成了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经历了产生、壮大、成熟的过程,促进了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

    • ¥48.8 ¥65 折扣:7.5折
    • 商法史(意大利当代法学译丛)
    •   ( 865 条评论 )
    • [意]F·卡尔卡诺Francesco,Galgano) 著 贾婉婷 译 /2017-04-01/ 商务印书馆
    • 商法根植于罗马法,在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法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中世纪商业城市、封建专制君主制、资产阶级法典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几个阶段。本书通过对商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的介绍,向我们展示了原来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极强技术性、实用性的商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商法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商业发展的逻辑,也同时体现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逻辑。

    • ¥36 ¥48 折扣:7.5折
    • 古代法(精装)
    •   ( 104 条评论 )
    • 梅因 /2023-05-01/ 商务印书馆
    • 《古代法》一书是英国著名法学家、历史法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去梅因的成名作,其中的名言 从身份到契约 ,更是被法学界耳熟能详。梅因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主权、集体财产的早期形式、封建制度化的过程、各种古代法典、法学家在制定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土地所有权、长子继承权、原始诉讼程序等问题。梅因否定自然法的产生和存在,认为 人生而平等 是 教条 , 自然状态 是 幻想 , 社会契约 是 梦呓 ,也否认主权的必要。 《古代法》被认为是梅因毕生研究工作的一个宣言书,凝集了他一生的主要法律思想。本书集法理学、法史学、民法学等之大成,纵横罗马法、普通法和衡平法,是法学初学者领略法学魅力,法学研究者探究深意的不二之选。

    • ¥36 ¥48 折扣:7.5折
    • 法典化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变迁
    •   ( 8 条评论 )
    • 谢红星 /2024-11-19/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第一章 法典、法典化与法律体系 br 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总体特征论说 br (一) 律令体系 说 br (二) 律例体系 说 br (三) 典例体系 说 br (四)其他观点 br 二、法典化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 br (一) 法律体系 的界定 br (二)法典与法典化 br (三)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 br 第二章 前法典化与 礼刑体系 发端 br 一、礼之治 br 二、刑之罚 br 三、其他法律形式 br 四、 礼刑体系 与西周 大一统 政治 br (一)西周的 大一统 政治 br (二) 礼刑体系 对西周大一统政治的卫护 br 五、 铸刑书(鼎) : 礼刑体系 的瓦解 br (一)从 以刑统例 以刑统罪 到 以罪统刑 的转变 br (二)从多元立法权、司法权到一元立法权、司法权的转变 br (三)以成文刑法为代表的制定法逐步取得主导地位 br 第三章 首次法典化与 律令体系 成型 br 一

    • ¥36.8 ¥49 折扣:7.5折
    • 契约的时代:日本社会与契约法(法律史译丛)
    •   ( 198 条评论 )
    • 内田贵 /2023-08-01/ 商务印书馆
    • 在全球化、信息化、监管缓和的趋势下,社会依赖 契约 的领域愈发趋向扩张。而如何理解 契约 ,又与我们用何种理论去把握社会的这个问题息息相关。本书作者曾批判传统契约概念,并倡导符合日本现实的新契约观(关系契约理论),以此向学界抛砖引玉。在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本书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当今现代契约法中的问题。本书系内田贵在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就契约法如何改变自身,以便更好地融入日本社会所形成的思考成果。1990年内田贵撰写《契约的再生》之时,他本人感到当时契约正如同濒死的病人一样。但十年后,宏观环境焕然一新,反而让人感到 契约的时代 已经降临。这本书也是他本人对此激变所努力作出的理解。

    • ¥44.3 ¥59 折扣:7.5折
    • 法律史解释(汉译名著本15)
    •   ( 115 条评论 )
    • [美]罗斯科·庞德邓正来 译 /2016-02-01/ 商务印书馆
    • 《法律史解释(汉译名著本15)》详细地介绍了法律与历史、伦理解释和宗教解释、政治解释、人种学解释和生物学解释、经济学解释、有名法律人的解释等内容。作者通过对法理学发展历史的解读,阐述了社会学法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展示了其建构社会法学理论的独特路径,这也正是对现今法学理论研究者具有重要启迪意义之所在。

    • ¥36.8 ¥49 折扣:7.5折
    • 拿破仑法典(汉译名著本)
    •   ( 1052 条评论 )
    • [法]拿破仑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 译 /1979-10-01/ 商务印书馆
    • 1804年公布的《法国民法典》,也称《拿破仑法典》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早的一部民法典;经过一些修正后,它现在仍然施行于法国。 《法国民法典》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民法的发展显然是很有影响的。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一,法国在十九世纪是一个强国,它的力量使该法典易于影响外国。二,该法典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有其优越性,这也使它易于影响外国。就形式说,该法典文字简单明了,逻辑谨严,体系完整。就实质说,该法典不公折衷了法国习惯法和罗马成文法,使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且重要的,是它废除了一切封建特权和桎梏,它的一些原则使其他资产阶级国家把它评价为发展资本主义的良好的上层建筑。三,十九世纪的各资产阶级国家大都急需编纂统一的民法典,而该法典是现成的模型。

    • ¥42 ¥56 折扣:7.5折
    • 奥斯曼帝国民法典(伊斯兰法学文丛)
    •   ( 270 条评论 )
    • 王永宝 译 /2018-05-01/ 商务印书馆
    • 民法典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中理性规则的集中反映,是由其凝结着充分法理而表现出来的法律智慧、法治精神。《奥斯曼帝国民法典》既是伊斯兰法学千百年发展而来的经典,亦是伊斯兰法各个时代实践法律的经验总结。因而现代伊斯兰国家的民法,均在普遍程度上受到了这部法典的影响,也可以说皆以其为蓝本而制定。因此,本书是伊斯兰法律文明的一部范本,在一定意义上堪比大陆法系法德民法典。 《奥斯曼帝国民法典》,是公元 1869年,奥斯曼帝国素丹阿卜杜勒 阿齐兹一世敕令成立民法典编纂委员会,并由时任司法部长艾哈迈德 骄德 帕夏领导该委员中的其他6名权威伊斯兰法学家,历时7年编慕完成。该《法典》以哈奈斐法学派理论为基础,兼容其他各法学派的观点、学说,其内容包括一编序言和16编正文,共计1851条;其中,序言含100条,构成伊

    • ¥43.3 ¥60 折扣:7.2折
    • 北洋时期民事司法制度研究
    •   ( 15 条评论 )
    • 李长城 /2024-09-29/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本书聚焦社会剧变的北洋时期,详细梳理了其时民事司法审判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考证和分析了北洋时期民事司法审判制度的基本结构、司法官制度、司法权限和民事审判程序,探究了法制在社会运行与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法律与习惯的关系、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一时期民事审判制度及其实践对当下我国的司法改革具有怎样的启发和借鉴,以期发掘出 转型 时期社会运行与治理的规律。

    • ¥39 ¥52 折扣:7.5折
    • 德国公法史导论(16—21世纪)(德国公法译丛)
    •   ( 64 条评论 )
    • 【德】米歇尔·施托莱斯 /2024-05-01/ 商务印书馆
    • 本书是德国著名公法史学家米歇尔 施托莱斯为其代表作《德国公法史》四卷本所撰写的导论,已被译为多国文字。 作为精华浓缩本,该书言简意赅、详略得当地勾勒出一幅从16世纪到当代四百余年的德国公法学术全景图。作为美学家和修辞学家,作者以语言批判哲学方法和社会学视野,力图避免非此即彼的前见和学术定论, 正确地讲述 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钩沉法与国家理论及其实践,生动活泼地展现德意志从警察国到法治国、再到社会国与干预国的发展历程,从而揭橥 利维坦 的成长、破坏、毁灭与涅槃重生。 该书对我们掌握德国宪法和行政法的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对在公法史上理解近现代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45 ¥60 折扣:7.5折
    •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   ( 514 条评论 )
    • 邓建鹏 主编 /2015-08-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国法制史》共三编计十二章。其中,上编阐述中国传统法制的发展,以国家制定法为主体描述并分析历代法制的演变及其原因,重点突出不同法制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中编阐述影响及支配传统法制的四大因素:皇权政治、法家思想、伦理社会及儒家思想,这四大因素自秦汉至明清一以贯之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传统法制的特质;下编阐述传统法制的瓦解及其原因,西方近代法制的移植与其在中国艰难成长的历程。《中国法制史》注重叙述并探寻不同时期法制间的渊源关系,法制与社会的交互影响,法律文本与法律实践间的差异。全书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同时具有学术思考的深度,足以给读者带来诸多中国法制的历史启迪,是法学本科生与硕士生教材的上等之选。

    • ¥38.3 ¥52 折扣:7.4折
    • 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英国的历程(1760-1911)(重排本)
    •   ( 358 条评论 )
    • (澳)布拉德·谢尔曼,(英)莱昂内尔·本特利 /2012-0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nbsp nbsp近以来,公众争论的一个共同主题是,法律无法适应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知识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复制上的新方法。《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英国的历程(1760-1911)(重排本)》作者提出,为了理解法律在当前所面临的许多难题,有必要了解它的过去。谢尔曼和本特利运用广泛的档案研究,对现代英国知识产权法的形成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而且这《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英国的历程(1760-1911)(重排本)》从法学的人文性角度,细致考察制度产生的微观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法律规则的偶然规律很有帮助,也为我们考察规则的演变以及实践变革规则提供了解释。这种历史研究的方法,使得《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英国的历程(1760-1911)(重排本)》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产权法领域,并对整个法学发展有很多理论上的思考 。

    • ¥47.5 ¥59 折扣:8.1折
    • 用隐喻审判:法律隐喻的观念史研究
    •   ( 25 条评论 )
    • 杨德祥 /2023-12-01/ 上海三联书店
    • 本书通过对英美判决书的发展和功能的研究,发现法律隐喻大量出现于法律学者的论著、司法判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观念史的角度详细追溯分离之墙、市场隐喻、寒蝉效应、被动的听众、言论是火、诉权、 法人是人、以及知识产权法和财产法中频繁出现的法律隐喻概念,就能理解和明白法官把隐喻作为一种启发方式,在疑难案件中思考和形成适用于各种新领域和新问题的法律假设,并且用隐喻做出富有说服力和逻辑性的论证,进而使法律隐喻有意或无意地渗透到法律话语过中,影响了法律职业人士和社会公众认识和理解某些新法律概念的方式。这就能深刻揭示以隐喻形式表现的法律术语如何从一个个普通观念发展、演变为某些重要的法律概念或原则,最终建构法律行为和法律制度,因为从观念史的角度看,任何制度本身就是某个观念的

    • ¥33.8 ¥45 折扣:7.5折
    • 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祭田法制的近代转型
    •   ( 97 条评论 )
    • 李启成 著 /2014-07-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祭田法制的近代转型》先考察了传统祭田法制和官府对祭田案件司法审判情况,认为:祭田性质的复杂性且伴随其庞大规模和收益等因素,导致祭田纷争频繁发生。经实证分析,发现清代官府一般是以"常识"和"祭田一般性惯例"作为裁断主要依据。这种法制和审判方式从总体上来说,与传统社会相适应,并不存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理由和动力。在考察了祭田法制和司法从传统到近代转型的完整历程之后,本专著在结语部分指出:在法领域,如何妥善处理外来规则和固有习惯之关系,司法当局要在理性对待的基础上切实累积经验;超越法之外,家族制度以及作为其经济基础的祭田制度有助于国家转型和社会建设。这两个问题对中国从"帝国"转向"民国"的整个近代转型具有重大意义,还有深入探索的空间。

    • ¥37.5 ¥50 折扣:7.5折
    • 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
    •   ( 157 条评论 )
    • 徐忠明 /2021-05-01/ 商务印书馆
    • 本书力求用多元复杂的史料来彰显和刻画明清时期法律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庶民和精英的关系结构中进行互动的解释。首先,本书继续拓展明清时期司法文化研究的资料范围,例如关于谚语、笑话、竹枝词和地方志的专题讨论。这些资料不仅反映了庶民百姓的法律意识、法律心态和法律诉求,也渗透了精英阶层的某些想法。其次,本书尝试利用传记资料来检讨明清时期的司法实践,提示司法运作与司法裁判中被档案所遮蔽的若干 隐秘 问题。

    • ¥36.8 ¥49 折扣:7.5折
    • 中国法律近代化初期日本因素的影响研究
    •   ( 2 条评论 )
    • 胡文宇 /2024-11-01/ 法律出版社
    • 本书着力研究中国法律近代化初期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日本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初期模范对象国的选择,日本法学专家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初期立法的影响,日本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初期法律体系、法律制度以及法律教育与法律学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本书以中国法律近代化发生的原因及其初期的实践为背景,聚焦日本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初期的影响及其相关问题。在中国法律近代化初期,日本有关影响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具体的历史的局限性。如何将我们通过日本学习、借鉴来的西方近代化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从而真正地实现从传统法律文化到近代法律文化的飞跃,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只有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近代化的法律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本土化,从而实现法律的近代化乃

    • ¥46.6 ¥59 折扣:7.9折
    • 律师职业的起源 追根溯源地去了解何为“律师”
    •   ( 303 条评论 )
    • 黄美玲 /2021-12-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起源是所有事物重要的部分。 《律师职业的起源》运用丰富的一手文献,从法律、历史与社会的多元视角探索律师职业的起源,梳理了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演说家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庭演说家直至罗马帝国晚期律师职业正式形成的整个历史过程。 追根溯源地考察律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能够帮助我们辨析出律师在何时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以何种形象出现在了法律史里,进而理解律师职业在历史发展的法律影像中究竟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 律师职业是法律诉讼程序不断发展和权利辩护逐渐专业化的产物。律师职业的形成,离不开法律技术、司法诉讼、法学教育等关键因素在构建法律秩序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更离不开国家、社会和民众的认可与尊重。他们是善良与公正技艺的历史传人,也是维护法律辩护权利的一线战士。

    • ¥47.5 ¥59 折扣:8.1折
    • 清代州县裁判文书研究
    •   ( 101 条评论 )
    • 孟烨 /2021-11-16/ 知识产权出版社
    • 本书主要以清代民事裁判文书为研究对象,关注整个民事裁判中出现各种类型文书,从文书层面还原和解读清代民事裁判程序。本书将结合官方档案和私人所藏文书,对清代明示裁判文书进行详细解读,并从历史视角考察明清时期裁判文书乃至裁判程序的变迁。

    • ¥41.8 ¥58 折扣:7.2折
    • 宪法古今概念史(德国公法译丛)
    •   ( 396 条评论 )
    • 海因茨·默恩豪普特Heinz Mohnhaupt)、 /2023-04-01/ 商务印书馆
    • 本书由马普法律史及法律理论研究所著名研究院海因茨 默恩豪普特(Heinz Mohnhaupt) 和世界知名宪法学家、前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官迪特 格林(Dieter Grimm)合著,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 本书在丰富史料基础上考证 宪法 一词从古希腊到当代在不同时代用法的概念演变史,其中详细地阐述了从希腊词 Politeia 到拉丁词 Constitutio , 从 Lex fundamentalis 到英、法文 Constitution 以及德文 Verfassung 和 Grundgesetz 的语义转变,然后历史地剖析 Konstitution 从启蒙时代到当代的意义转化,十分清晰地论述了作为基本法的宪法如何从启蒙法权观念发展成为实证宪法法律规范。该书对宪法学和政治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参考意义。 该书对于我们梳理宪法古今概念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宪法学和政治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 ¥48.8 ¥65 折扣:7.5折
    • 唐法史源(精装)
    •   ( 104 条评论 )
    • 卡尔?宾格尔 /2023-06-01/ 商务印书馆
    • 《唐法史源》享誉西方史学界与法史学界,至今已约八十载。作为上世纪西方世界非常具影响力的汉学家和唐代法律史学家之一,宾格尔用德国法学家特有的 评注注释 工作方法,对新旧《唐书》的《刑法志》和《唐会要》进行了深入注解考证,完整揭示了唐代《刑法志》的立法体例、法律形式及刑案判决。作者从法学内部探讨了唐代法的渊源与解释,更凭借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跳出法学教条探索中华法文化根基,展示了作者在说明唐代与法律有关相关史料时如何进行 评注注释 。这些注释也让读者了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汉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理解状况。 潘汉典、陈惠馨教授为中译本作序,认为是 传统中国法律的系统性与体系性之内涵吸引他(宾格尔) ,并评价 原著论述客观,研究深刻,译文淡雅流畅 。

    • ¥36 ¥48 折扣:7.5折
    • 英美法概论: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
    •   ( 311 条评论 )
    • 彭勃 著 /2011-01-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本书是一本展现英美法“性格”的作品。使用“性格”这一具有拟人化色彩的概念,并非笔者独创。在法哲学领域,曾有学者针对法律学的性格进行过深入探讨,并指出“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格。法学是论题取向的,而不是公理取向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作为身处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学人,着手撰写英美法的法律传统与制度文化,犹如眺望天边的彩霞,那绚丽的流光溢彩,总是那么遥远,那么难以捉摸。在笔者看来,学习英美法,就应该了解英美法的本质特征和法系特点,唯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理解英美法上的许多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其实恰恰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基于实用性和阅读的方便,本书并未过多地对法的本质特征加以概念化解读,而是试图通过勾勒英美法的发展轨迹,分析背后的文化因素,画龙点睛地指出法的本质特征对于一个

    • ¥33.4 ¥43 折扣:7.8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