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审判实践》是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应用法学类图书,主要由上海市法院系统的法院审判人员、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人士撰稿,内容主要为法学实务研究和理论探讨。本书共收入文章25篇,包含专稿、司法实务、数字法院建设、案例精解、业务审判文件等方面的内容,对司法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本书稿研究的 司法官 ,主要包括审判官(当时一般称推事)和检察官两类司法人员(因研究关联,也会部分涉及司法行政人员、法政毕业人员等)。时间上限为1906年,因为中国现代新式司法机构和司法官群体始于该年;下限截止到1928年,因为该年民国北京政府终结。需说明的是,在此期间中国存在多个政权,如南京临时政府、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等,这些政权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在此暂不论及。简言之,本书稿以掌控中央政权的清政府和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官个体与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现代中国法治的艰难历程,呈现法制移植在现代中国展开的复杂状态。围绕这一主题,书稿从现代司法官产生的 旧 路径与 新 通道,清末制度变革与司法官群体组合构成,辛亥鼎革后司法官群体的分流与重组,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法律界的交游网络与内外生态,法治环
《上海检察研究》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的,为更好地服务检察业务决策和司法办案而公开出版的专业法学研究成果,是检察院调研成果的汇集,具有较强的实务性。本书为2023年第3辑,主要包含检察前沿问题研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新时代 枫桥经验 、检察实务、研讨会等内容,共计36篇文章。本书旨在以理论研究引领实践发展,以实践之行促理论创新,以期对司法办案实践和检察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贡献上海检察智慧与力量。
本书聚焦于 西北基层法院的司法问题 ,也关注 基层法院中的西北问题 ,将基层法院置于我国西北的的大视野之中,从法律地理学的角度予以解读,试图回答并探究怎样的制度设计才能既满足大国对司法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照顾到当地社会的 个殊性 及现实,从而保持基层法院对争议解决需求的回应及制度弹性。本书以独特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为法律这种地方性知识做出了新的有贡献的解读,为大国司法的制度构建提供了多样性的素材及样本,书中的诸多洞见引人深思,俯仰之间可见作者的心血与智慧。
本书是作者将其当法官期间的一些情况, 诸如遇到一些带有特点的案子时,是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社会效果及当事人反映如何, 等等,如实地写出来,奉献给读者。作为资料,让有志于研究法官人才学的人去分析、解剖和研究, 以便从中找出一些对于当好法官有用的东西, 从而增强法官的免疫力,对建设现代法官队伍有所裨益。
王松编著的《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第二版)》在前版基础上,大幅更新,以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司法政策精神、人民法院答复、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文书及公报案例等为素材和依据,以附录形式选摘部分人民法院主流观点、法官著述、信箱,梳理专题,分门别类,并以说明的形式阐述相关人民法院司法观点的适用要点。这些司法观点覆盖刑事、民事、商事、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行政及国家赔偿等各个审判领域,代表人民法院对一些法律适用问题的司法态度和立场,也反映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庭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倾向性意见。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特为本版撰写了新序,并向广大审判工作人员和法律行业相关人员推荐本书。 全书共分刑事卷、民事卷、商事卷、知识产权卷、民事诉讼卷、行政及国家赔偿卷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