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作者作为一名青年检察官的随笔,以个人短篇文章结集的方式呈现,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对自身检察工作的认识和对当前检察改革乃至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思考,内容涵盖了检查工作的文书上网、司法责任制、检察官配置及考核以及挂牌督办等,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如何完善现代体察体制的个人意见和建议。
《欣法官带你看庭审》是一本有趣而非教科书式的普法读本,其所选案例均是该院贴近民生的真实案件,以精练的语言还原争议焦点、提炼法律要点,形式生动、内容实用,通过49个发生在我院的真实庭审故事,以文字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庭审过程,告诉读者实用的法律知识。
在近代中国出现的 会审公廨 ,是中外双方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由中外审判官会审的专司特定范围内案件的司法机构。会审公廨的成立,代表着中国主权的侵犯,但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中国的司法进程及城市化的发展。 本书着眼于史实,阐述会审公廨当时的具体运作、案件的审理、中外交涉等,力求在史实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会审公廨这一复杂历史进程中复杂的事务。本书除导论外主要分为7章。第7章为结语部分。
限制与废止死刑不仅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而且也是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的共识。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以故意伤害罪的死刑问题为视角,以近年来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制度设计为指导,立足我国故意伤害罪死刑适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审判实务经验,梳理、分析故意伤害罪死刑立法沿革、发展脉络、深层次原因,研判故意伤害罪死刑的未来发展趋势,阐释故意伤害罪中限制死刑的具体方法,构建废止故意伤害罪死刑的制度设想。 《故意伤害罪死刑限制与废止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故意伤害罪死刑的限制与废止,以期对我国死刑废止理论的研究和审判实务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教程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实训种类齐全,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一审、二审共六个综合性模拟法庭实训项目; 二是内容丰富,除了法庭审判实训内容外,还涵盖了与法庭审判相关的主要诉讼主体的业务操作流程,力图改变以往实训仅仅针对法庭审判阶段而导致的内容上形式化,实现了实训活动在诉讼阶段上的有效前移; 三是实训过程科学,根据学生的领会能力,通过内容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训活动,而非单纯给学生现成的台词范本。 四是实践意义突出,每个实训项目都配备了学生练习案例,给教学提供了便利,也利于学生实训活动的开展。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是公开介绍江苏省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官方文献,是省法院对外公布信息、规范性文件等重要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案件裁判文书以及其他适宜公开的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出版物,由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主办。
《检察实务培训系列教材》编写了包括侦查、公诉、贪污贿赂犯罪侦查、渎职侵权犯罪侦查、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刑事申诉检察、职务发*预防八个分册。培训教材资料建设是检察教育培训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检察实务培训系列教材》编写了包括侦查、公诉、贪污贿赂犯罪侦查、渎职侵权犯罪侦查、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刑事申诉检察、职务发*预防八个分册。培训教材资料建设是检察教育培训工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公报(2014年第2辑 总第3辑)》是北京高院公开介绍北京审判工作和司法制度的官方文献,是北京高院对外公布司法解释、司法文件、裁判文书、典型案例及其他有关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刊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审判机关,依据宪法等法律的规定,除行使国家审判权、审判案件外,对在下辖的各中级人民法院和各区、县人民法院以及各专门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对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是公开介绍江苏省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官方权威文献,是省法院对外公布权威信息、规范性文件等重要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案件裁判文书以及其他适宜公开的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出版物,由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主办。
为依法准确惩治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司法实际,人民法院2013年11月21日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意见》全文共计5部分27条,对于各级人民法院树立科学司法理念、打牢防范冤假错案的观念基础,完善审判工作机制、夯实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基础,以及司法机关共同发挥职能作用、共同防范冤假错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李斌主编的《模拟法庭教学与专业比赛训练》是南京大学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主要适用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教学与法学专业重大比赛的参赛训练。 作为法学实践教学的代表性方式,模拟法庭教学体现了 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高等院校积*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国际化、高层次的创新型法律人才。模拟法庭教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涵盖实体法和程序法、专业知识与法律职业伦理、法学原理与职业技能,是指导学生将所学各部门法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为法律专业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符合学习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规律,能有效弥补单纯法学理论教学的不足,是有助于法律专业学生获得完整的感知、理解、运用、创新的研究型学习过程。
《高校模拟法庭系列教材:模拟行政法庭理论与案例解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章模拟行政法庭概论;第二章模拟行政法庭的条件与构成;第三章模拟行政法庭的程序与制度;第四章模拟行政法庭的礼仪与技巧;第五章模拟行政法庭一审庭审案例脚本;第六章模拟行政法庭二审庭审案例脚本;第七章行政许可案例解析;第八章行政确认案例解析;第九章行政处罚案例解析;第十章行政强制案例解析;第十一章行政调解案例解析;第十二章行政通知和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第十三章行政公开案例解析;第十四章行政赔偿案例解析。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报》是公开介绍江苏省法院司法审判工作的官方权威文献,是省法院对外公布权威信息、规范性文件等重要司法文件、指导性案例、案件裁判文书以及其他适宜公开的司法信息资料的法定出版物,由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主办。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遇以至实体利益。
在《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理解与适用》出台的时间,参加过该司法解释草案论证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这本《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理解与适用》,逐条说明了如何理解与应用该司法解释,并辅以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内容全面,体例科学,可操作性强,是司法实务工作者和法律研习者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