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启蒙(第三版)》是陈兴良教授撰写的西方刑法人物志,以在西方刑法学历史上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刑法思想家为单元,勾画出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和刑法理论的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这十位刑法思想家中,既有康德、黑格尔、边沁这样以哲学思想著称的学者,他们对刑法的独特论述值得关注;又有孟德斯鸠、贝卡里亚、费尔巴哈这样对于刑法学科的形成具有创始贡献的学者,他们对刑法基本观念的形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这样对于刑法学派的形成具有开拓功勋的学者,他们对拓展刑法学术视野居功至伟。本书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处理枯燥晦涩的材料,具有可读性与启迪性。
本书主要介绍了特警队员常用武器类型,以武器基础知识为基础展开对武器使用相关方法的研究,将武器使用技能分为基础射击、应用射击,并提出了压力环境下的综合训练方法。在对射击技能进行充分阐述后,进一步提出了对特警战术的研究。该部分内容按照从基础战术到高级战术、从单警战术到队组战术的由浅到深的方式展开阐述研究,涉及了特警队员日常会运用到的绝大部分战术类型,内容较为全面。本书比较重视法律同武器使用及战术运用的结合,突破以往武器类书籍关于法律内容的写作方法,将法律部分按照原则、规定、责任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将相关法条融入其中,更加通俗易懂,并用图表的方式解决了警察开枪后涉及的程序问题,为武器使用教学及一线警察的用枪顾虑做出了些许突破。本书主要介绍了警察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具备的处置技能及战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以经遍及犯罪论、刑罚论与许多具体犯罪的各个方面,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可以将刑法理论研究引向深入。《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对刑法价值论进行了细致分析,结合刑法规范、刑法案件等内容对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进行了对比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刑法的目的不是保护社会伦理秩序,也不是维护规范的效力,而是保护法益。《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贯彻了张明楷教授一贯的思辨文风,使一本部门法著作具有了极强的法学理论价值,值得每一个对刑法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熊云武编著的《犯罪心理学(第2版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该学科研究体系内的全部内容,主题突出、内容翔实。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多来自现实生活,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本书详细介绍了虚拟货币的诞生、发展、基础生态、生态趋势、运用、涉虚拟货币的犯罪类型、涉虚拟货币犯罪的研判方法、案件的分析工具、与区块链的关系以及虚拟货币的监管,内容丰富。每章设小节、练习题、思考题帮助读者直观认识虚拟货币及其犯罪治理。每章还有涉虚拟货币典型犯罪的判例阅读,帮助读者在实战中学习如何打击治理虚拟货币犯罪。本书是一本面向没有太多计算机等技术背景的 小白 用户的入门书籍,通过情景对话和浅显的语言讲出区块链及虚拟货币本质。此外,本书也是一本特别为情报分析和数据人员准备的指导手册,随着虚拟货币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日益猖獗,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越来频繁接触虚拟货币等新概念,面对这一类案件如何处理,怎样利用区块链的特点和相关工具进行研判,这些问题也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为什么国家有权以刑罚来处罚一个人? 这是所有刑法学讨论都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对此,作者以开阔的视野从更高的层面给出了回答。本书以传统共和主义自由思想为论证的出发点,将应受刑罚处罚的不法理解为违反了公民协力维护自由状态的义务。刑罚实践表明,履行义务与享受自由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而这却以牺牲行为人的利益为代价。事实上,任何与刑法相关的职业共同体都逃避不了对这一残酷不公事实的共同责任。为此,他们必须努力在自己的专业活动与个人的正直纯洁之间取得平衡。在融合哲学与犯罪一般理论这一思想路线上,本书呈现了作者多年来思考刑法基本问题的结晶。
《论犯罪与刑罚》是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 贝卡里亚创作的法学著作,1764年首次出版。 《论犯罪与刑罚》揭露了旧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刑法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首次阐述了为现代世界各国共同奉行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思想。《论犯罪与刑罚》明晰而系统地论述犯罪与刑罚问题,在刑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刑事法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与方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侦查中电子数据取证》内容简介:开展侦查活动中,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案件,几乎都要面对、处理电子数据。合法科学处理电子数据应成为侦查人员的一种基本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路,本书立足于侦查,以侦查人员如何合法科学处理电子数据为研究视角,把侦查人员如何合法科学地处理电子数据取证作为论述的重点。同时,鉴于现有大多数侦查人员的知识结构,本书尽量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尽量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进行具有可操作性论述,让侦查人员在学习中能够尽快明确电子数据取证相关知识、尽快初步掌握电子数据取证技能、能力。本书主要包括十部分内容:电子数据及取证概述,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电子数据取证工具,侦查中电子数据的收集提取,侦查中计算机数据的收集提取,侦查中移动终端数据的收集提取,侦查中视频数
本书紧扣中办、国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聚焦干部履职尤其是廉洁从政、预防职务犯罪密切相关的问题,系统讲解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监察法、政务处分法这4部法律的立法背景、立法过程、知识要点和重要实践问题,每一讲最后都附有典型案例剖析,以案释法、以案明纪,帮助各级干部深刻把握罪刑法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立法原则,从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做到绝不触碰法律红线。
无疑更能切中肯綮,它不是从浩如烟海的判例出发,而是直接对模范刑法典作理论解读、辅以判例说明,以演绎的方式对美国刑法理论进行了通俗的、综合的、系统的阐释。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
郑州大学成功入选教*部办公厅、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关于公布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名单》,为响应组织编写本套教材。 本书紧紧围绕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重要制度和基本程序来设计案例,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深入阐述、总结实操技巧,旨在培养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刑事法治人才。通过本书的学习,提高法科学生进行涉外刑事诉讼的良好素质与实操能力,塑造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未来的法律从业者。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研究总整理文库”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个篇章,主要对故意伤害罪专题进行了整理,具体内容包括《故意伤害罪的犯罪类型初探》《伤害罪若干问题探究》《论胎儿生命利益的刑法保护》《对重伤害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贪污贿赂办案指南》选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贪污贿赂审判案例共计111个,基本覆盖了所有现行有效的审理贪污贿赂犯罪的案例,每个案例分为[裁判要旨]、[关键词]、[相关法条]、[基本案情]、[裁判结果与理由]五部分,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解析。通过这111个案例,可以掌握贪污贿赂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量刑标准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等实务要点。对于帮助读者学习和理解*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可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人员办理同类案件时的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于2018年10月26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第十三号主席令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共九章,七十条,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对外联系机关、主管机关及其职责,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提出、接收和处理程序,拒绝提供协助的情形等作了规定,并对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或者协助调查,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移管被判刑人等协助事项的办理作了具体规定。 该书从立法工作的角度,对立法背景及条文规定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本书是8名著名刑事法学者与资深刑辩律师的演讲集。该书的作者,有四位来自理论界,在刑事法领域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知名刑事法学家樊崇义教授、顾永忠教授、刘广三教授、赵天红副教授等;另外四位则是活跃在刑事辩护领域的知名刑辩律师,如薄熙来案首席辩护律师李贵方、念斌案辩护律师张燕生、浙江张氏叔侄案辩护律师朱明勇、刘汉案辩护律师张青松等。该书的作者都是我国刑事辩护律师界的重量级人物,其从自身的刑事辩护经验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了死刑案件如何有效辩护的问题。对于广大律师界同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意义。对于老律师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一读。
本书是张明楷教授的代表作和自选集。作者广具影响力的作品颇多,因而在代表作领域选取及文章筛选上颇费心思。考虑到犯罪论是我国刑法理论近年来争论*之领域,而且为刑法研究领域支柱之一,故作者仅围绕该领域精心萃选,并兼顾犯罪论各个具体方面,如犯罪论体系、构成要件、客观归责理论、违法性、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罪过形式的确定、具体方法错误、期待可能性、中止犯、共同犯罪等,共十三篇。作者又撰万字序言,说明各篇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内容、筛选的标准等,从而审视自身学术观点和研究进路。 全书虽为各独立文章,却始终围绕作者的学术中心思想展开--以违法(不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即两阶层体系);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在违法性方面采取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在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