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撰稿人由法院、检察院的一线法官、检察官组成,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本书对具有社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案例进行提炼、总结,展示法官、检察官对相关案件的逻辑推理过程,呈现办案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运用法律经验帮助读者领会法律条文和法律精神,使本书既突出了实用性,有保持了较高的专业性。
渎职罪的基础理论既是刑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实践中争论颇多的问题。本书在介绍渎职罪国外立法特点和国内立法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中渎职罪的概念、构成和司法认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立法的建议。全书除引言外,共分为七章。 引言部分对我国渎职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渎职罪构成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改善执法环境、正确指导司法实践、继续推动立法完善、深入探索刑法理论和切买贯彻刑事政策。 章首先介绍了外国刑法关于渎职罪的含义与范围、罪名、主体、刑罚种类等的一般规定,然后描述了我国渎职犯罪的立法轨迹,回顾了1979年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以及其后社会的发展与渎职罪立法的完善,分析了1997年修订刑法对渎
在国外(地区),渎职罪属于较早的刑事立法范畴,不同国家刑法对渎职罪的规定各具特色,且都面临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的问题。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等九章在原刑法第八章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订、补充,将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中关于渎职罪的有关规定吸纳进来,使其内容大为充实。但不足的是,罪名过于零散,缺乏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而在理论上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在对我国刑法中的渎职罪的有关理论进行探讨与研究的同时,尽可能地收集了大陆以外地区及国外(地区)渎职犯罪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对渎职罪的概念、立法例、构成特征、犯罪形态、处罚以及具代表性的个罪做了一些探讨,从完善我国渎职罪立法的角度出发,对中外(地区)刑法中的上述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有所借鉴。
本书是预防职务犯罪丛书中的一册,书中内容翔实,分析透彻,观点准确,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界定出罪名之间的法律界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评介,帮助读者理解条文,把握法理,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罪与非罪作出准确判断。
本书立足于刑事司法实践,以刑法的法益保护为核心,综合运用刑法解释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等各章中职务犯罪的重点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详细的论述。在本书中,作者力图准确阐明刑法规范的意义,尽量不涉及刑法立法评价;摒弃对构成要件机械的“四要件”式的形式分析,重视对实质问题的梳理与论证;拜托纯粹文义解释的约束,侧重目的的解释和体系解释。鲜明地体现了突出事迹问题与注重理论高度相结合的特点。
本书是《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惩治与防范丛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一册。书中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望以此来减少职务犯罪惩治与防范中的定性不准与量刑不当情况,从而为打击职务犯罪、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举报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公民同各种腐败现象和职务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司法实践中,群众举报为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提供了大量的案源线索,不仅促进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进行,而且在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的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健全举报制度,认真办理举报事项,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如实举报、署名举报、正确举报,更好地发挥群众举报的作用,我们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举报职务犯罪指南》一书。编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宣传举报知识,为广大人民群众举报职务犯罪指南。
职务犯罪是伴随国家及法律产生而产生。自古以来就是困扰历朝历代的焦点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而,“从严治吏、吏治从严”,以求政治精明、社会安定,历来均是世界各国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本书分九本:《贪污贿赂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犯罪认定中疑点难点问题研究》《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失职犯罪界限与定罪型刑研究》《妨害国家机关职能犯罪界定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数额认定与立案标准研究》《多发疑难职务犯罪案例教程》《多发疑难经济犯罪案例教程》 。 本书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
本书根据修订后的刑法和司法实际,对职务犯罪的一般原理、具体职务犯罪的认定与处理、查处职务犯罪的特殊法律程序进行了全面研究,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既全面研究刑法中所有职务犯罪又侧重于探讨认定、查处职务犯罪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具有理论性、实务操作性及资料性,力求对查处、认定职务犯罪,促进职务犯罪研究的深化有所裨益。
本书是在1998年3月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结合当前职务犯罪和违法违纪行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作了相应的修改、增补。在体例上,仍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问答形式。在内容上更加适应对当前此类问题进行研究的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解答了一些疑难问题。具体来说,本书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一)在两部分中皆是先总论后分论。首先对职务犯罪和失职渎职违法违纪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等斟酌要素进行总论。总论之后,在职务犯罪部分,根据刑法分则分为贪污贿赂的职务犯罪,渎职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职务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的职务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职务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职务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的职务犯罪和军人职务犯罪等几个部分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我国古代、近代和外国刑法典中的立法经验和思想观点,参考已有的理论成果,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基本理论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力求能够为司法实务提供参考或者指导。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文将主要采用以下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是历史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古代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立法与司法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古代对司法人员渎职犯罪的立法状况与立法特点,并从中可以借鉴一些对现实立法和司法具有价值的法律经验。二是比较的方法。利用比较的方法对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进行研究,有利于开拓研究的视野,增进对他国(地区)关于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方面立法规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从中剖析是非优劣,评述利弊得失,吸取域外法律文化的精华,从而更好地获得对司法
本书对1997年刑法与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中的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等11个玩忽职守犯罪的罪名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 在结构体系上共分为十二章,除章为玩忽职守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外,其余各章均是以具体的玩忽职守犯罪的罪名作为对象、重点研究这些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罪与非罪的界定、罪与罪的界定以及刑事责任等方面的认定与处理问题。 全书在写作方式上,既依据刑法和条款及其司法解释的基本规定,又紧密联系司法实践中的有关案例与问题。 本书作为一部完整研究玩忽职守犯罪的专著,对丰富我国刑法分则理论,以及司法人员正确处理玩忽职守犯罪的相关案件,具有诸多积极价值与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