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行为人侵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法益:依照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这一犯罪分类方法是在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对犯罪所进行的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建立标准与结构同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分则体系的建立标准与结构有所不同,因此虽然本书所研究体系的建立标及其结构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建立标准及其结构在表面上似乎是一致的,但是究其实质内容而言,则有相当大的区别。这是因为,我国准致国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侵犯社会法益犯罪的具体内容与大陆法系家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侵犯社会法益犯罪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异。本书在研究的内容上,将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分为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概述和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分述两大部分。
1979年刑法取消了流氓罪,也摘掉了刑法典中“口袋罪”的名称。但近年来,寻衅滋事罪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口袋罪"",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抵挡不住地方个别司法实务部门扩大解释、滥用罪名的趋势,从而引起学术界、实务界更大范围的争论,也成为当下社会热议的司法话题。 《寻衅滋事的罪与罚》回归法律条文规定的本源,通过对本罪的法理解释及对高法司法解释的理解与认识,整理国内权威刑法学家的主流学术观点,全面论述新""口袋罪""的形成原因以及它背后的法理学及社会学层面的众多思考。
《袭警犯罪的控制与预防》为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 《袭警犯罪的控制与预防》针对近些年发生的暴力袭警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一是从犯罪发生学、犯罪统计学的角度分析袭警犯罪的成因、特点以及趋势,并且以西方犯罪学中的仇恨犯罪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为增设袭警罪提供法理基础;二是结合中国刑法的具体规定,考虑警察执法的特殊性和警察权威的维护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探讨在我国刑事立法中增设袭警罪的可行性。而且,从保障警察执法过程中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本书还提出相应地防治袭警犯罪的对策和机制。
本文集主要汇聚了2015年我国学者撰写的食品安全治理*新研究成果。根据食品安全治理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国情,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下设食品安全法治、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环境治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食品安全国际合作与国家安全七大研究平台。本文集收录的文献主要涉及这七个方面。以外,为了充分反映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顶层设计和实践状况,文集特设 专稿 和 综述与评论 两个栏目。
新世纪迎来了经济建设的腾飞,也迎来法治建设的春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提高,各类纠纷案件不断增长。经济生活和社会矛盾的日新月异也使纠纷案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的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也给我们的审判工作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鉴此,我社约请具有相当理论功底和实务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了这套《“三点”法律问题判解研究丛书》,每本书均选取各专门法律中的“三点”问题,在比较分析有关立法和各种学说基础上,采取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审判案例和司法解释为契入点,探讨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与适用,研究有关学术理论争议,以期为类似个案的处理提供参考。 本丛书所要研究的“三点”问题,即“重点、疑点、难点”问题。 一、所谓“重点”问题,是以各专门法律中的常见问题为
本书立足司法实践,以解诀妨害证据犯罪的司法疑难问题作为主要目标,对妨害证据犯罪进行了尽可能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既对现行刑法增设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与妨害等犯罪的构成要件、司法认定及刑罚适作用了较为细致的注释性分析,又对伪证罪、窝藏罪、包庇罪等传统妨害证据类犯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还对《刑法修正案(六)》新修改的掩饰、隐瞒赃物、赃物收益罪的理解与认定作了力所能及的研讨。此外,本书还特别注重选取司法实践中的新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个案研究,使本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价值。总之,本书的内容力争涵盖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妨害证据犯罪的所有疑难问题,期望本书能为刑事司法官应对妨害证据犯罪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