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站在刑法的立场,从多个角度综合探讨了我国金融安全的保护问题。首先是对当前我国保护金融安全的法制状况作出总结与评价;并结合刑法原理探讨金融安全的基本问题,认为金融安全是一种有待立法者重视的刑法法益;刑法只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充当后一道保护屏障;对金融安全加以刑法保护是出于功利性价值的考虑;提出“危害金融安全犯罪”的概念,并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危害金融安全犯罪的刑事政策。然后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安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问题,提出金融安全刑事立法的基本理念,包括金融安全刑事立法的基本定位、基本原则、必须处理好的几大关系等,以及金融安全刑事立法的若干构想,包括立法模式、立法章节编排、罪名与罪状、刑法配置等方面。在刑事司法问题上,按照司法进程探讨了相关争议问题,如审判
刑法学各个重要问题的有关内容分别编辑成册,系集专题述评、代表性论文选、研究论著索引为一体的大型学术工具书。它既是全面展示新中国刑法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刑法研究者、学习者从事型法学研究和学习的捷径,还将为刑事法实务工作者集中提供权威或有价值的指导或参考。
《走私罪系列研究丛书:走私犯罪应用经济学研究》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对走私犯罪进行研究,首先分析走私犯罪的经济原因,客观地描述了走私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走私的弊端及其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运用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即成本-收益理论来分析走私和反走私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在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意大利、法国、台湾等的反走私措施进行借鉴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反走私实践。为应对走私,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不断变革和努力完善缉私体制。《走私罪系列研究丛书:走私犯罪应用经济学研究》从制度层面重新审视中国缉私体制的发展历程,在回顾历年打击走私采取措施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缉私体制运作实践中的经验,分析缉私工作中存在
顾雏军、罗忠福、周正毅、张荣坤……这些曾经所谓的商界明星、富豪、成功者,当揭开其光辉的表面,赫然显露的却是欲望和沦陷。本书讲述了20个富豪一步一步走向灭亡之路的全过程,耍手段,玩资本,行贿赂,虽故事各异,命运却相同,即触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沦为阶下囚。这些精彩的人物纪实故事同时也向读者传递: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而已,若为了财富而失掉荣誉和良知,那就丢掉了一切。
本书容包括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等内容。全书内容由浅入深,可供相关研究的读者阅读或参考。
本书综合采用实证研究、法理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现状、原因、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侵犯著作权的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司法认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对各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和有关国际公约中的侵犯著作权犯罪规定进行详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立法进行了全面检讨,并提出应取消“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要素、增加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行为方式、扩大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对象范围、完善构成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情节标准等多项颇具合理性的完善建议。
本书以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为视角,剖析文物犯罪的构成特征。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既遂与未遂、一罪与数罪等多个角度对文物犯罪在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某些犯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望本书对我国的文物犯罪的研究有所裨益。
《走私罪研究(第2版)》立足于法定犯的视野,从刑事实体法的层面对走私罪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兼顾社会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意义上的走私犯罪。通过对走私罪基本问题的研究,构建了走私罪的基础理论框架。在走私犯罪构成上对客体、走私行为、因果关系、单位主体等诸多争论问题进行了剖析。
本书专门集中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物流犯罪案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阐释法理,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分析阐述了水运物流犯罪领域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争论与分歧,同时提出了见解。 长江警察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但专门研究水上犯罪的专业书籍竞告阙如,几为空白。本书首次以刑法专业的视角对大量典型的水上刑事案件进行深入剖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阐述法律,辨析法理。特别是对当前司法实践中颇受关注的物流犯罪案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既重理论,复裨实用。
本书从金融诈骗罪的语义、金融诈骗罪所属的犯罪类型、金融诈骗罪和诈骗罪的关系、金融诈骗罪的主观特征等方面论证了金融诈骗罪侵害的根本法益是公私财产所有权,金融秩序只是间接侵害的法益,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一法益对构成要件的解释机能、对停止形态的区分机能和对犯罪类型的界定机能,如此等等,都是纲举目张的表现。 作者以流畅的笔法、简洁的文字、清晰的结构,从金融诈骗罪的罪质入手,厘清了金融诈骗罪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对金融诈骗罪的罪质的阐释即是本书的灵魂所在。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认定与疑难问题解析》一书是对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研究而编著的。经多次修订,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现包含l6个罪名,即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妨害清算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虚假破产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国有公司、企 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滥用职权罪,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本书着眼于司法实践及刑法理论前沿,分为三个专题内容:“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和“职务犯罪”。其中“经济犯罪”主要就狭义上的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金融诈骗类犯罪、当前经济犯罪中的新问题,如“洗钱罪”、“操纵证券交易罪”等进行分析和探讨;“财产犯罪”专题中,“网络虚拟财产”是讨论的重心和热点。“职务犯罪”专题中,文章对贪污贿赂犯罪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并集中对贪污贿赂罪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问题研究》内容简介: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及其衍生理财产生蓬勃兴起的趋势下,广大民众的金融消费热情空前高涨,与此同时,侵犯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国家在民事、行政层面有对消费者权益的救济保障,但刑法保障欠缺。《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问题研究》从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着手,对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范围、立法模式及评价、分类犯罪中金融消费者刑法保护,以及完善刑事保护制度的建议等展开具体分析,对于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刑事保护理论和实践有指导作用。
加强和完善刑事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都汇集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围绕我国刑事法制建设的需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经验和理论成果,对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进行系统评价和实证分析,为完善我国刑事立法,促进刑事司法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刑法罪名系列》丛书是《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丛书将刑法分则中的罪名按照“概念与罪名渊源”、“犯罪构成要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司法认定实务指南”、“刑事责任”五个部分加以系统阐述。
本书容包括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等内容。全书内容由浅入深,可供相关研究的读者阅读或参考。
这是一本给老板看的书,尤其是那些对法律一知半解的老板。作者力图通过不同类型的鲜活案例和相关的规定,给读者一个大致的轮廓:在经营中,做什么事有可能坐牢。那些“买卖”不是盈与亏的风险,而是生命和自由的风险。 还是一句老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希望那些不守规矩的老板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
本书以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为视角,剖析文物犯罪的构成特征。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既遂与未遂、一罪与数罪等多个角度对文物犯罪在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某些犯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望本书对我国的文物犯罪的研究有所裨益。
《支付方式的演进对诈骗犯罪的影响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视角上,从支付方式发展演变的角度审视、归纳诈骗犯罪相关立法规律。第二,研究方法上,突出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三,理论观点上,根据支付方式对诈骗犯罪的影响,在分析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一些作者自己的观点。本书由秦新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