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疑难问题与审判政策解析》一书既有对宏观刑事政策的分析和把握,也有对中观经济犯罪一类问题的归纳和阐述,还有对微观经济犯罪个案的剖析和论述,内容较为丰富,观点较为新颖,具有较强的工作指导性。该书在分析相关问题时,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辅以相关理论铺垫,理论参考价值较强。
全书共分十五章,从剖析概念入手,层层展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几乎所有走私犯罪的类型、渠道、物吕、手段、方法,都有深入的发掘。对于走私犯罪的特点、侦查的任务、侦查措施的运用、侦查的步骤方法等,有许多创新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可以认为,是走私犯罪侦查的总论,为论及各类走私犯罪侦查奠定了基础。该书在论述各类走私犯罪侦查中,以走私犯罪的典型形态为依据确立框架,进行了逐项深入讨论,别具一格。
经济犯罪是由合法公司实施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犯罪,如非法污染、商标侵权、逃税等等。而犯罪的受害人可能是公民个人,公司或者国家。在这本重要的新著中,作者们运用各种学科视角,充分展示了经济犯罪研究领域的进展。本书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公司犯罪的经济学;·管制的实施;·环境犯罪的法律和经济学·公司欺诈和逃税;·经济犯罪的历史。本书并未给出问题的答案,但它们都问到了关键之处。不管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参与经济犯罪调查和规制的学者还是政策制订者而言,这本书都是重要而又有趣的。
《当代经济刑法研究丛书:经济刑法规范特性研究》中,经济刑法规范的特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刑法作为行政刑法的一部分具有的特性。也就是说,经济刑法规范具有的某一方面的鲜明特征,是相对于行政刑法之外其他刑法规范而言,实质上是经济刑法作为行政刑法的极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例如,补充规范变更在刑法上的效力、有关附属刑法的讨论等。二是人有我多。也就是某一特征,虽然在经济刑法以外的刑法规范中也存在,但是表现在经济刑法中特别明显突出。在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如大量的空白罪状的设置、非法定目的犯的集中存在、法条竞合的大量出现等,在经济刑法规范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当代经济刑法研究丛书:经济刑法规范特性研究》将围绕经济刑法规范的上述两个方面的特性展开阐述。
本书是一部勾勒西方自启蒙运动开始到二战之后刑法思想发展轨迹的著作,以西方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刑法学者为写作对象。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我国治理金融犯罪的实践,从政策和模式上都选择了金融管理本位主义,而现在应该转向金融交易本位主义了。为此,需要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与《金融诈骗罪》的立法模式改为《破坏金融交易秩序罪》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模式,需要从国有金融机构保护主义转向平等保护主义。与此相适应,应当摒弃单一刑事主义,而采取综合治理主义。当务之急是对交易型金融犯罪的刑事政策和治理模式从严苛转向宽和,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预防。
全书共分十五章,从剖析概念入手,层层展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几乎所有走私犯罪的类型、渠道、物吕、手段、方法,都有深入的发掘。对于走私犯罪的特点、侦查的任务、侦查措施的运用、侦查的步骤方法等,有许多创新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可以认为,是走私犯罪侦查的总论,为论及各类走私犯罪侦查奠定了基础。该书在论述各类走私犯罪侦查中,以走私犯罪的典型形态为依据确立框架,进行了逐项深入讨论,别具一格。
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使得金融活动不仅瞬间完成,而且金融交易数量持续增长,金融机构每天都会有数以亿计的海量交易发生。要在海量金融交易中识别匿藏于其中的可疑交易,仅仅依赖人工识别是比较困难的。加之,可疑金融交易识别不仅涉及领域知识、客户背景知识及客户行为模式,还与不断变化的洗钱方式和途径密切相关。由于洗钱活动越来越专业化,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越来越复杂,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给可疑金融交易识别带来极大的挑战。此外,能否有效识别已经发生的可疑金融交易,还取决于所采用的识别方法、技术和手段的有效性。《反洗钱中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是由张成虎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与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商务智能与反洗钱研究中心近年来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研究与应用的部分
本书通过对非法集资刑事犯罪各种典型案例的研究,并从有关众多的案例中剥离和提炼出解决非法集资犯罪的理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可以为解决非法集资犯罪的理论和实践、完善我国非法集资犯罪的相关立法提供借鉴和帮助。同时,也可以此研究为参考,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刑法学者和相关人士今后能够通过案例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刑法问题,从而使得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