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享有财产权吗?网络平台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攫取商业利益,为何我们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收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后,这些问题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 国内实务界和学术界从竞争性权益、用益权、数据资产权、权利束、数据服务合同利益等视角提出数据财产权建构的可能性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在本质上承认了一种制度发展趋势:技术革命正在逐步消融传统的所有权概念,数据无法被排他性地占有,注册、付费、订阅等产业服务模式推翻了数据所有权的实践基石。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又当如何面对这种 所有权终结 的趋势呢? 本书在企业数据权益和个人数据权益的博弈中,选择了从数字时代的个人财产权切入,审视其概念危机和内容异化。相较于直接提供所有权补
本书是 中国民法典评注 条文选注系列的第4册,收录评注作品15篇,分布于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内容包括:第320条从物随主物转让;第394条抵押权的定义; 第395条抵押财产的范围;第404条正常经营买受人规则;第423条最高额抵押权担保债权的确定;第447 452条一般留置权的成立要件与效力;第670条预扣利息的禁止;第676条逾期利息支付义务;第726条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第778条定作人的协助义务;第870条技术转让方的瑕疵担保义务;第919条委托合同的定义;第967条合伙合同的定义;第979条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与管理人的请求权;第1245条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一般规定。 中国民法典评注 (蓝色版)始于2016年,是由朱庆育、高圣平担任总编,以德国大型民法典评注为参照,汇集了中国民法学界七十位知名学者以及资深实务界人士共同参与和撰写,对中国
《财产法体系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财产法逻辑》是在《民法典》的背景下对我国现代民法中财产法体系进行解释论研究的专著。 《财产法体系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财产法逻辑》结合知识经济背景下财产法理论发展的趋向,通过解构传统民法理论体系,对《民法典》中财产法的外在体系和内在体系进行了解释:首先,反思了 人 物 对立的逻辑对财产法体系产生的影响;其次,检讨了物债二分的财产法体系逻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思路;再次,考查了以不动产为核心的物权法体系的逻辑演化。 全书旨在通过对财产法体系偏差的梳理和校正来求得对财产法体系的正确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财产法体系的内在逻辑,明确财产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时代功能,更重要的是从解释财产法体系的角度为《民法典》的适用作出理论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会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根据我国 八五 普法工作规划, 突出宣传民法典是 其重要内容。《民法典法律适用与案例指引系列》紧随民法典规定,旨在聚焦民法典实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公民的生命健康、人格尊严、财产安全、经济生活等权益提供法治保障。 本书结合我国立法背景、学理研究、司法解释和判例规则,以及近年发布的典型指导案例,对民法典物权编作了 简洁、明了、实用 的适用解析。主要涵盖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
居住权是《民法典》新创设的一项新的用益物权,居住权制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权制度。但在《民法典》第十四章 居住权 中只有六条规定,不到300字,规范非常简单。在《民法典》实施后,可能会出现适用上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如果发生与居住权相关的纠纷,法院判决时可能会出现说理依据的不充分与判决依据的不足。而且,目前人民法院还没有出现与居住权相关的司法解释。自然资源部起草了《居住权等登记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目前还没有颁布实施。所以,居住权制度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之处,本书主要围绕居住权制度的适用开展,并提出完善居住权制度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权威、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本书为物权分册,收录我国物权领域常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等文件。
《人民法院指导案例裁判要旨汇览》丛书共12个分册,《人民法院指导案例裁判要旨汇览-物权.房地产卷》为其中一个分册。本丛书选取了我国各级法院在2000年之后的3600余例指导性案例和具有指导作用的典型案例编写成书,包括但不限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人民法院各审判庭、人民检察院各业务厅以及各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具有参考作用的案例等。 本书*特色在于:(1)全面收录人民法院与各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与典型案例。(2)准确归纳裁判要点,总结审判经验和法律适用标准。(3)直接揭示争议焦点、难点问题,并标明了案件关键词、案号等信息,索引简明,方便查询。 本书对法律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特别适合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等法律实务工作者适用,也为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律
本书涵盖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收录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以及常要南部门规章、司法文件和请示复函。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重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还附有“导读”、“参见”、“条文注释”、“文书范本”和“典型案例”等内容。
《物权法研究》分为上、下两卷,全书以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为依据,密切结合我国有关物权的理论与司法实践,针对《物权法》起草过程及颁行之后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务问题,并借鉴国外物权立法的先进经验及*学术研究成果,对我国物权法的理论体系、基本原则,以及各项基本制度和规范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尽的研究。 在下卷中,作者对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用益物权的历史发展及体系形成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作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物权法》所规定的海域使用权、探矿权、取水权、养殖权等几种物权在性质上应当是准用益物权,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作者展望了担保物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对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都进行了较
《物权法原论(第2版)》仍然保持传统研究风格和基调,着眼于物权法理论和制度设计的研究。《物权法》只是让本书有了新的研究基点和批判分析对象。因此,凡是涉及《物权法》有规定的,这些规定均成为本书研究的起点或分析的对象;只是这种研究和分析并不是拘泥于《物权法规定,而是着眼于物权制度完善和改进,着眼于物权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次修订在新起点上仍然保持原版研究风格和研究目标,使读过本书初版的读者,仍然能有所思,有所获。
《物权法研究》分为上、下两卷,全书以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为依据,密切结合我国有关物权的理论与司法实践,针对《物权法》起草过程及颁行之后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务问题,并值鉴国外物权立法的先进经验及*学术研究成果,对我国物权法的理论体系,基本原则,以及各项基本制度和规范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尽的研究。 在上卷中,作者对物权和债权的关系及发展趋势、物权和财产权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作者详尽分析了物权法的各项基本原则,认为物权的请求权是一种特殊的请求权类型,对于物权变动,作者认为,我国《物权法》并未爱纳物权行为理论,而是采纳了债权意思表示加登 记或交付的模式,在所有权编中,作者对所有权的一般原理,所有权的取得,所有权的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
物权法作为构建社会基本秩序的法律,它的贯彻实施对于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该法的贯彻实施还是需要法理和实践的跟进。近年来中国民法的学术和实践都有很大进步。本书第三版在强化了物权法学中的民权思想和科学原理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 本书是一本物权法学原理性的著作,而不是《物权法》条文的释义。本书的基本定位是以物权法学基础理论探讨为主。 本书修订之后连同绪论所呈现的十章,在全书自身逻辑下,每一章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专题讨论来看待。为方便一些读者对感兴趣的专题研讨的阅读,本书对每一个专题下的法理都进行了细致的展开。从物权、物权法基本范畴、物权变动的基本概念的科学性探讨开始,本书展现了物权从 定分止争 、保障交易安全到物权保护的系统性理论问题。读者既可以全书通读,也可以选择
发展到如今,当初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知识产权已经不能涵括近出现的各类新型权利。由于存在一些无法用知识或创新予以解释的客体,因此,吴汉东教授提出“无形财产权”的概念以建立一个大于知识产权的理论制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无论对知识产权法还是对所谓的物权法、财产法甚至整个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吴汉东教授的这本著作由此确立了其在民法和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书总分论相结合,其总论部分的内容相当充实,奠定了整个理论的基础;分论部分按照体系的划分,基本上将目前已经出现的各类无形财产或无形财产权都囊括其中。
本书尝试了较新的体例结构。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条文,依据《物权法》的体系结构,采取了制度注释的方式阐述《物权法》的立法背景、重要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疑难问题等内容。在每一编和每一章之前都详细列举了近几年来该制度领域重要的参考文献,以备读者全面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书设立了以下四个主要栏目: ●【物权法条文】 列明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条文; ●【现行法相关条文】 从立法渊源的角度全面阐述我国物权制度的现行规定; ●【基本原理】 解析《物权法》中重要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仁提供物权制度的基本理论背景; ●【疑难重点解读】 针对《物权法》起草过程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作较为详细的梳理,为读者全面了解《物权法》
本书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 四个一批 人才工程自主选题项目, 中国民法典编纂问题研究 的研究成果。我国编撰民法典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仅要将改革成果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下来,还要将已经颁布的民事单行法如《物权法》《合同法》《继承法》《婚姻法》《收养法》等整合进民法典之中,使之形成相互衔接、体系和写的民法典体系。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过,但本书并非简单的论文集。在撰写过程中,作者根据物权立法过程,并结合新的物权法理论研究成果,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处理,对理论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论证,以期对我国编纂民法典有所助力。
本书涵盖房地产领域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及相关示范文本,书中收录文件均为经过清理修改的现行有效标准文本,方便读者及时掌握*法律文件。全文法律文件按照紧密程度排列,方便读者集中对某一类问题查找使用,重点法律附加条文主旨,指引读者快速找到目标条文,附录相关典型案例与文书范本。本书重点全面收录法律文件,所有文件无注释加工内容。?
本书突出案例与实践问题的结合,结合*的立法精神,全面收集相关规定,为读者解决日常经济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办理相关法律事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中国物权法要义与案例释解》给我们提供了一部鲜活的物权法。 本书以《物权法》条文为主线,兼顾中国物权立法、实务与理论,突出“中国法”、“简要性”和“以案说法”的特点,以案例评析的形式逐条解剖了物权法。每个条文均包括【本条主旨】【条文疏议】【典型案例】【法理解析】几部分,以主题词方式概括本条核心内容。 对广大民众来说,该书可以说是一个指路明灯。给你一个案例,就是给你一个开启条文奥秘的钥匙。法学家从市民的角度亲身讲解物权法,将贴切、真实的案例与立法条文紧密结合,使法律条文一下变得鲜活生动起来.由浅入深,读来兴趣盎然。 本书的另外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所引案例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实践中真实的案例。一叶知秋,以一当百,透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我们有时会看到实践中朴素的物权观念在这里得到了回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总论为新型消费方式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般法律问题。分论为新型消费具体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在分论中,本书将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新消费方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问题加以诠释,每部分都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者事例引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并阐述国内外相关立法及制度,后提出法律完善建议。每部分各成体系。
本书是我校研究生教育院为规范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而撰写的针对民商法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本书融会了本人长期研究物权形成的理论和思想,同时吸收了多年从事研究生物权法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在撰写过程中恰逢我国制定《物权法》,因而本教材的撰写也是以新颁布的《物权法》为基础和依据的。但是,本书并没有拘泥于《物权法》的内容,而是从制度设计和理论完善的角度进行系统论述,尤其是对未来物权法继续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本书实质上属于专题性研究,但是内容仍然覆盖了整个物权法。也就是说,本书仍然是关于《物权法》的完整解读和论述,只是在有些专题上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对法条的解释。因此,本书属于学术研究型著作,适合深度学习和了解《物权法》和物权法理论的专业人士阅读。
该书系统、全面且深入的研究了我国的担保物权制度。该成果既对整个担保物权制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如对担保物权的性质、法律属性(从属性、不可分性与物上代位性)、担保物权的体系等进行的研究,同时,该成果又对抵押权、质权等约定的担保物权以及留置权、优先权等法定担保物权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密切结合我国现行法的规定与司法实践。一方面,作者熟练运用法教义的研究方法,对《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法律冲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作者非常注重对案例的研究,作者不仅对*法院的相关判决书,也对地方各级法院的判决进行了细致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