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后出现的算法侵权问题进行研究。整体采取总分结构:先以理论基础为起点,提出既有侵权法律在人工智能算法侵权规制中出现的问题,再从责任主体、构成要件、责任承担和配套制度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本书着力于探讨人工智能算法侵权与传统侵权的区别,创新性提出系列观点,亦注重现有侵权理论在新问题中的可适用性;本书致力于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合法利益的维护,对于算法侵害人类权益的多种形式本书均有回应;本书亦注重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美国法律研究院成立于1923年,由美国一些*杰出的法官、法学教授和执业律师组成的团体,法律"重述"是对美国判例法的系统研究、归纳和原理分析,代表着美国法律界对相关法律的主流、集体见解,是学习了解英美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各州法院和联邦法院在裁决侵权案件时,通常依赖一组屈指可数、具有说服力的权威意见,将其作为判案指引;在这些权威意见中,*主要的就是美国法律研究院的《侵权法重述》。回顾《侵权法重述第三版》已出版部分和《侵权法重述第二版》仍然行之有效的规定,就能发现这种持续影响的原因。既全面系统、论证严谨,又辅以细致的例证与注释,这些《重述》规定对遍及侵权法领域的众多争点的*司法实践做出了体系化的标识。此次第三版系美国法律研究院根据美国*侵权法重述选编而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很大的改变
梁慧星教授作为中国法制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民法学研究和民法建设实践,为《民法典》的出台作出了独有的贡献。本书作为《民法总则讲义》《民法物权讲义》的续篇,是梁慧星教授对侵权责任规则制定、修改及理解与适用的深入阐释和经验总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本书涵括侵权责任编的全部条文,通过条文拆分、法条串联、新旧对比、以案释法等方式进行规范解读,意在帮助广大读者短时间内掌握以法律条文为对象的学习方法。 本书的特色在于:首先,以侵权责任规定内容为主,辅以总则编、合同编条文,总体阐述侵权责任编的定位和功能,缕清其法律适用关系,彰显体系性;其次,结合原民法立法草案、《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立法资料,梳理现行侵权责任规定的立法演进及规范意旨,论证规范的深层立法
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宪章,保障着人民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为此,本书以 民法典怎样保护你的权利 为主线,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选取了十个主题进行论述。在宏观层面,本书就民法典保护民事权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在中观层面,本书按照民法典七编的逻辑顺序依次对民法典如何保护权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微观层面,本书选取了三个具体问题,从细微处着眼,对民法典具体规则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股东知情权是股东的一项固有权利,亦是一项手段性权利,包括查阅权、质询权、检查人选任权和强制信息披露权等。为保障自身知情权,股东往往通过诉讼的方式来实现。本书研究股东知情权之诉,主要从诉的要素出发,探讨诉的要素所涉及的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和诉讼请求等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方式。诉的要素理论作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重复诉讼识别、既判力范围划定、诉的合并、诉的变更方面发挥着中轴般的作用。本书对股东知情权之诉的要素作出系统梳理,并对股东知情权之诉制度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处理办法,力求为我国的司法实践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来源。
价格上涨或者下跌的表面现象不应当作为证券虚假陈述因果关系认定的主要依据,而应当将证券虚假陈述的信息欺诈作为因果关系认定的基础。本书基于证券虚假陈述的实质是信息欺诈来修正从美国司法实践中引入的欺诈市场理论,完善证券虚假陈述因果关系的认定规则和抗辩事由,结合类型化分析研究,以期推动我国证券虚假陈述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的完善。
侵权责任法疑难问题专题研究(第三版)
本书主要讨论追究参与刑讯人员的民事责任。不过,作为自然人、私主体的被刑讯人员要与代表国家行使侦查权的侦查人员对簿公堂,势必遭受如下质疑:不平等主体间关系如何能由民法调整?其次,就当前制度实践而言,是否有必要在现有制度外进行如此创新?现行制度具备何种缺陷,及其是否能为参与刑讯人员民事侵权责任制度所弥补?最后,创设一项新制度几乎都不可避开这一关键问题:新制度与已有制度之间是否存有冲突?其间张力如何协调?回应以上诸问,正是本书研究目的所在。
密切结合我国《侵权责任法》和有关侵权法的前沿理论及司法实践经验,并在借鉴国外侵权立法先进经验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内容体系。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要件,免责和减轻责任事由,数人侵权制度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等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主要是基于归责原则而构建的,应当区分一般构成要件和特殊构成要件、共同侵权和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作者对《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如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等,作出了细致而深入的阐释。同时,作者还对侵权责任法的发展趋势,因果关系理论、过错理论、侵权责任形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林文彪著的《多数人侵权类型化研究》的主要成就在于,依托侵权法理论,结合中国的法制实践,对多数人侵权类型化的全面梳理、论证与建构。认为多数人侵权体系建构应该坚持在传统侵权行为构成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侵权行为构成与侵权责任构成之区分,明确 归责 与 量责 之分野,将责任形态从侵权行为构成中剥离。它以类型化为研究视角,通过实证分析,借鉴刑法 定罪量刑 以及量刑规范化的作法,提出摒弃行为与责任一一对应的思路,区分多数人侵权行为构成与多数人侵权责任构成;以共同故意与因果关系为分类基点,简化侵权行为分类,将研究重心后移,精细化侵权责任,法定化责任类型,规范化责任的裁量。该成果表现出作者对此项目相关领域的立法、司法与法学研究有较好的掌握,为多数人侵权责任的司法适用开辟了新的思路,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数字社会的深入发展,在未来社会,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是大势所趋。无人驾驶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尤其是侵权法律问题,包括侵权责任主体、归责原则、损害赔偿等,无疑都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本书立足于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状况和侵权损害责任这一主题,结合无人驾驶汽车侵权损害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密切关注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成员国等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状况和无人驾驶汽车立法动态,就无人驾驶汽车法律地位,无人驾驶汽车侵权损害的法理基础、归责原则、责任主体、类型化研究、损害赔偿、立法建议等展开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新闻法》迟迟没有出台,《民法通则》本来就挂一漏万,不可能对新闻侵权进行详细的规定,而《侵权责任法》也将新闻媒体侵权排除在类型化之外,如此一来,关于新闻媒体侵权留下了大量的灰色区域,而这些灰色区域只能留给司法机关、新闻传媒和法学学者去逐渐摸索。目前我国关于新闻侵权制度的主要缺陷就在于立法设计简单粗糙,在司法审判中缺乏可操作性。相应地,在理论界我国缺乏对侵权行为类型化的深入研究,仅仅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理论来解决新闻侵权这类特殊的侵权行为,这显然是不够的。随着我国民法典的立法和侵权责任法的制定,新闻侵权的类型化问题开始逐渐受到法学界的关注。针对新闻媒体侵权的特殊性,《民商法论丛·新闻媒体侵权问题研究:新闻媒体侵权的判定、抗辩与救济》对新闻媒体侵权的认定、抗辩理由和救济措施进
本书系作者的*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部侵权法专著,自1988年首版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近三十年间不断修订再版,获得众多好评。现作者根据近年*立法及司法实践,对本书进行了全新修订,推出第六版。 第六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为依据,对侵权损害赔偿的法例和适用,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进行了全面阐释,重点研究了侵权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诉讼时效等,特别是对一般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特殊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进行了全面阐释,对侵权损害赔偿的责任形态和多数人侵权行为与责任,进行了全新的研究。
医疗是以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为目标的特殊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所有的社会制度都应当向着促进医生尽可能的发挥聪明才智去营救生命,以及促进医患双方相互信任、共同努力对抗疾患的方向发展,而非将医患双方推向争诉的对立面,法律制度亦不例外。医疗行业具有专业性和公益性两大特征。专业性特征使患者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医疗侵权法需要向患者倾斜以维护双方的公平,而公益性则需要法律向医方倾斜以保障社会和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在构建医疗侵权法制度时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之间权衡利弊,制定既能符合患者期待又能为社会所负担的归责制度。本书尝试通过比较法研究和实证研究对医疗侵权法的应然制度和规则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我国的医疗侵权法应当解决的问题
本书有关特殊领域侵权行为的各专题基本上按如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从概念界定、特征分析及性质探讨等不同层面分析该专题所涉某类侵权行为或侵权行为责任特殊制度之基本含义,以此为后面的全面分析明确基本范畴或概念基础;接着运用类型侵权行为研究方法,对所选特殊领域侵权行为,依不同原则与标准展开类型化分析,以期深人了解该类侵权行为,从而有助于结合这些侵权行为自身特殊性,来确立该侵权行为不同具体类型的归责原则、赔偿规则与方法等,进而建立起合理、合法的该类侵权行为制度,为国内此类侵权行为相关立法提供相应参考依据;再接着即对该类行为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展开详细分析,以为此类侵权行为的认定、归责与救济提供具体思路,然后对此类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免责事由、责任风险移转等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进一步明确为
本书的立足点与一系列《侵权责任法》释义有所不同,撰写并不是严格按照《侵权责任法》的92个法条进行逐一注解,而是站在实务操作的角度,将《侵权责任法》作了横向划分,分为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人身财产混合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四个部分。上述每一部分都包含若干具体问题。我们对这些具体问题的剖析都是通过某一典型的案例开启。这些案例,有的很通俗,可能就发生在您身边;有的很有热度,曾被诸多媒体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编者希望此种撰写形式能增加各位读者的认同感和通读欲,避免纯粹理论论述给非法律专业读者带来的枯燥感。
本书所选案例均是国家法官学院从各地2014年上报的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精品案例,全面涵盖该领域常见纠纷内容。案情凝练,并由主审法官精心撰写裁判要旨与法官后语,可读性、适用性强,能帮助读者*限度地节约查找和阅读案例的时间,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为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办理相关案件以及案件当事人处理纠纷参考书。
本书从历史流变考察和比较法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一定主体的安全保障义务,分析了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类型,评析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承担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司法审判和立法提供若干参考。 安全保障义务的提出,可以视为对传统侵权法重积极侵权行为、轻不作为侵权之弊病的矫治。安全保障义务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着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理论依据,它更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协调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更有力地保障了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弘扬了社会团结互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