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分为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等几大部分介绍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著作权制度主要从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的内容与利用、著作权主体和著作权的归属、邻接权、对著作权的限制、著作权侵权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专利权制度主要从专利法律制度概述、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主体、专利申请、审查与授权的实质条件、专利权的内容、利用、消灭与保护期、对专利权的限制、专利侵权、假冒专利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商标制度主要从商标法律制度述商标权的取得、商标权的内容、利用与消灭、商标侵权及其法律责任、不侵犯商标权的行为等方面展开。本教材旨在提高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强化运用知识产权法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
专利制度具有价值多元性和利益平衡性,其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但促进科技发展和创新,鼓励文化交流与传播,最终实现全人类共同福祉是贯穿始终的方向。伴随着世界各国对专利保护的加强,专利扩张带来的专利蟑螂、权利滥用等问题与困惑却引人深思,单纯追究专利数量已成为过去式,如何提升专利授权质量、发挥专利制度价值、维护专利制度利益成为新命题。本书专利权扩张的反思和专利正当性的研究入手,以类型化方法,梳理不同专利侵权抗辩事由在整个制度体系中扮演的作用,并构建专利侵权抗辩的整体框架。 br 本书以权利人的诉讼请求逻辑链条作为体系化的依据,专利侵权抗辩可划分为 被控行为不构成侵权 , 被控行为虽构成侵权但有法定豁免事由 , 原告存在滥用等不正当行为导致专利权失去可执行性 三个层面的专利侵权抗辩类型。而即使被
《知识产权判解研究》系定位高水平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作品,由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主持,会长刘春田教授担任主编,北京君策知识产权发展中心副理事长汪泽博士担任执行主编。 《判解研究》针对全国知识产权领域(教学部门、研究部门、实务部门)中所反映的各类重大理论问题或标志性案例,学者与法官们等进行深入讨论、解释、以及研究,每年计划出版一辑,旨在促进知识产权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良性互动,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共同体健康发展;成为代表中国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与法律适用高水平成果的展现平台。 本辑推荐以下文章: 特稿:知识产权学科的性质与地位 刘春田; 热点聚焦: 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法律适用问题述论 兼谈 本田案 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判决的意蕴 林广海 秦元明 马秀荣; 涉外定牌加工侵犯商标权问题 本田公
本书是一本专为法学学生、法律从业者和对知识产权法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理解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而编写的一本手账式学习笔记。本书通过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条文要点。通过清晰而深入的分析,读者将了解到这些条文的实质意义、背景和实施效果。 本书采用皮面精装,双色印刷,对重点法条进行详细解读,采取双页码面为法条、单页码面为空白笔记页的方式进行排版,以方便读者对法条进行笔记记录。同时,收录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相关司法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学习使用。
本书为一部侧重于知识产权保护边界划分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的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个人专著。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但又承载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领域的使命,在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明确知识产权保护边界,以此确认个案中被控行为是否构成知识产权侵权。本书以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实践和问题,以及当前知识产权司法政策和司法保护特点,关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型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保护理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司法政策、新技术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出版说明(第二版) 本教材自2019年年底出版以来,已经六次重印。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与一般规则,对于知识产权、民法甚至法学的体系建构与完善具有内在的、实质的重要意义。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知识产权总论及其对实践的统领力与解释力的思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科学理性的道路上与时俱进。 本次修订力争全面与细致,大大小小的变动之处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突出讨论前提与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增加有关方法的阐释,帮助读者更容易明白问题之所以是问题,观点为何如此观点的理据与脉络。二是综合传统教材传授共识的要求,同时强化争辩启迪思考与研究型教学的重要作用, 努力展现出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信息,提升读者的研习效益。三是调整了部分章节的结构与具体表述,也包括个别观点的修订。四是删减并增加
本书是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实证专题研究,本书除了绪论外,全书共九章,具体如下: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立法演进实证考察;第二章 计算机软件相关概念解析与实证检验;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具体权项实证检视,具体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内容的特殊性,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其他权利;第四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归属实证分析;第五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使用实践探析;第六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实践探索;第七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限制实证检校;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责任实践探讨;第九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赔偿数额确定实证探究。
著作权合同是著作权人以私立规则方式进行的利益再分配。在完美市场下,基于契约自由的著作权交易能实现资源向最优利用者流转,提高版权产业的整体效益。但市场通常是不完美的,在市场失灵而法律制度的矫正功能发挥不足的情况下,著作权合同往往易被强势一方用作攫取不当利益和扩张权利的手段,从而打破著作权法的初始权利配置平衡,裁判者采用传统的阐明解释方法和补充解释方法显然很难解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著作权法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问题,修正解释是裁判者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司法干预,是裁判者基于公共政策与公平诚信等考量另行确定合同意思的一种解释方法。裁判者通过无视或否定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方式,实现重新配置权利、恢复合同主体利器平衡的目标,本书的目标是通过著作权合同修正解释的研究探索著作权合同立法及司法的完善
这是原创《董事会里的爱迪生》一书的修订和增订版,突出了当今的大公司优选化其知识产权价的盈利策略。目前该书已经完成修订和增订,即《董事会里的爱迪生》第2版,该书深入介绍了知识资产管理(IAM)的革命性理念。涵盖了一些优选很成功企业的事例和教训,例如惠普、IBM、宝洁、罗克韦尔、陶氏、福特以及其他企业。哈里森和沙利文已经对IAM和其对当今商业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书突出了对企业的近期新访谈和利润中心水平的一种新处理。本书更新了优选很成功企业的事例和教训。也展示了一种当今企业能够整合其商业理论从知识资产获得回报的很好经营制度。《董事会里的爱迪生》第2版通过编写知识的财富和成功的故事来说明企业需要多久才能利用和实现它们知识资产的价。
在法治化的进程中,将体育赛事的保护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已不可逆,而在我国立法缺位、司法模糊化的现状下,对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寻找体育赛事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法理基础,构建体育赛事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解决司法实践中棘手的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为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必要的立法建议。本文将重点对体育赛事品牌知识产权的内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体育赛事转播权、体育赛事品牌与体育赛事商业秘密,分析各类体育赛事知识产权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寻找体育赛事知识产权的一般模式及一般路径,并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结合我国体育赛事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的特殊性及域外知识产权保护实践,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优化我国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路径和方案。
利益平衡是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宗旨。然而,条约规范显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中美经贸协议》等条约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人利益执法国际标准,弱化使用者利益执法国际规范。社会现实反映,“知识产权流氓”及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知识产权执法程序,使用者利益缺乏有效救济,一些欠发达国家创新力下降。为了实现利益平衡,既要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国际规范,更要强化使用者权执法国际制度。使用者权执法具有理论依据、法律基础和现实需求。我国可构建使用者权执法机制,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中掌握主动权。
当今社会,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专利诉讼来打击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自身品牌知名度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手段,因此,专利维权案件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加。本书从实务出发,分析了专利维权案件中的重点法律问题:专利侵权的认定、专利侵权案件中的公证取证、专利侵权案件中合理利润的确定、专利侵权诉讼之现有技术抗辩、专利侵权诉讼之先用权抗辩等,对其他律师从事专利维权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编写体例上,本教材共分六章,分别以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权和其他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域名权)为次。显然,笔者没有沿袭大多数知识产权法教材在末篇设“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来专门介绍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条约的编撰方法。个中缘由有二:其一,笔者很赞同中国政法大学金勇军先生的观点,知识产权法的主要内容属于民法范畴,在其中专门讨论属于国际法范畴的国际条约“似不合适”;其二,国际公约、条约的简介独立成篇,于教于学均显些许枯燥。鉴于此,笔者将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条约的重要内容与中国知识产权法相关内容融合.以期让读者在对比中消化国际公约与条约的内容。此外,本教材在每章之首列出“本章重点提示”与“本章关键术语”,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识到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不断 增长的需求,因此委托创作了本指南。本指南分为两 个部分, 部分包括博物馆知识产权的确定,以及 与博物馆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相适应的 佳管理实践 :第二部分分析了现有的和新出现的商业模式,作为 创造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工具帮助博物馆辨识和抓 住机遇,以使博物馆的各种项目得以延续,并实现其 使命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