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从发明专利申请的基本概念及审查要点,说明书的撰写要点,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要点,针对实审问题的处理要点进行了阐述。 本书是作者30年专利审查及代理工作经验的心得与总结,言简意赅,句句干货: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各类艰涩枯燥的专业术语解释得简洁直白;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典型案例对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意见陈述书的撰写规范条分缕析,庖丁解牛式的解析让读者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步步深入,为成功获得专利授权奠定扎实的基础。 读者对象:科技工作者及专利实务工作者,特别是专利代理人、发明人、企业研发及知识产权部门管理人员、高校师生、科研机构相关从业人员以及知识产权领域相关工作人员。
本书根据*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2010》以及相关规定,就申请专利的基础知识、专利的申请、专利电子申请实务、专利费用、专利审批程序中的手续与事务、发明专利初步审查、专利权授予后的相关程序和手续、PCT国际申请、加快审查程序、香港的专利保护给予了介绍。本书内容集实用性与权威性于一体,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读者对象:专利申请人、专利代理人、法律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
我国有关著作权集体管理的立法起步较晚,实践中则面临诸多来自使用者,甚至权利人和普通社会公众的质疑与非难,常常陷于尴尬与无奈的困境。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既有集体管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亦有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偏差。而究其根源,则在于利益平衡这一核心理念的缺失。本书即尝试从利益平衡理念出发,紧密结合《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中有关集体管理制度的规定及其所引发的争议,就该制度的完善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本书是在对中小微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培训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专利管理概述、专利文献与信息利用、企业专利申请管理、专利权维持与运用、专利侵权纠纷处理等五部分。目标着眼于培养和提高企业专利管理初级人员的实务工作能力,通过企业学员的学习和实践,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完成企业专利管理的相关事务。 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曾对多家中小微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培训实践针对企业和学员的需求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操性。
本书重点讨论由数字技术带来的作品传播方式的改变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主要通过利益平衡的视角来论证 技术变化必将带来的制度变化 的必要,希望通过更深入地探讨合理使用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定位合理使用制度,为我国著作权权利限制制度的体系设计提出更好的方案。
在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诉讼中,侵权行为的认定与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是原被告双方争议的两大焦点问题。我国司法实践中,比较注重侵权行为的认定,但往往对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理由论述不够,给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披上了 神秘的面纱 。本书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对补偿性赔偿和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以期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内容包括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热点问题、典型案例三部分。由业内专家撰写,语言生动,案例真实,既有法律知识的普及,又有实操流程的知识,对文化产业、科技企业以及二者融合产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企业法务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次修正 根据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本书通过深度访谈、文献研究和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深入考察,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学术场域的量化考评机制造成了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的失灵和学术人著作权惯习的异化,提出了在学术领域使用同行评议制度取代量化考评制度,充分尊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使学术人自然生成在珍视自己著作权的同时,尊重他人著作权的著作权惯习。
本书稿是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从多年代理发明专利申请答复审查意见中精选出来的一批案例,这些案例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审查意见认为该发明无授权前景,涉及的法条是法22条3款中所有权利要求都不具备创造性、法26条3款中说明书公开不充分和法2条2款不属于发明专利保护的客体。二是:都是经过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经过实审答复或复审答复后才授权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 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持续提升青少年的知识产权意识 。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不仅是家庭的精神寄托,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帮助青少年理解、尊重、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培养青少年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共包括认识知识产权、发明创造与专利、商标与品牌、创作与版权、弘扬创新文化五章,比较体系化地介绍了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本书知识体系比较完整,逻辑清晰, 提出问题 学习目标 学习探究 实践练习 阅读与思考 资料卡 等栏目的的设计,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调动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掌握相关知识产权知识
本书从专业检索者的角度,从资源、策略、技巧等多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专利文献检索策略及具体应用实例。其中,计算机检索策略和步骤、基本检索要素的选取和表达、完善关键词检索表达的三个层次、利用各种分类体系检索、检索策略与新颖性创造性判断等内容对广大读者非常具备指导性。 本书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熟悉专利审查标准、精通专利检索的资深专利审查员编写,介绍的许多内容浓缩了编写组乃至国家知识产权局多年积累的检索经验,可作为高校、科研机构等的信息检索专,业教材,对于提高广大读者专利文献检索水平大有裨益。 读者对象:专利审查人员、科技研发人员、专利代理人、信息检索人员及其他相关领域社会公众。
境外影视作品的审查与引进,产生引进境外影视作品与非已经引进境外影视作品版权承认与保护的冲突问题。对此,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无法实现对境外电影作品版权的均衡保护。本书提出境外影视作品版权“二元”承认与保护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进行多维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其合理价值及其对于完善我国涉外版权关系调整与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书论述了非引进境外影视作品版权的各项具体权利在“二元”保护理论中的配置,提出了非引进境外影视作品在中国境内“享有的版权”和“禁止的版权”的版权二分法,认为不论对非引进境外影视作品的何种版权的以“侵权”方式行使,均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应当赋予版权人以相应的救济权,这不仅是当代国际贸易关系条件下版权保护的一半需要,而且客观上有利于禁止境外“违禁作品”在中国境内的非法传
技术标准是创新驱动的重要要素。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标准著作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郑培、陈杰、唐建辉合著的《技术标准著作权问题研究》阐述了著作权基本理论,对标准著作权的取得、丧失、转让、许可使用、标准专有出版权等理论进行深度剖析,同时结合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版权政策对国内外标准著作权政策、特点和运作程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依据我国国情和著作权法基本理论对我国技术标准的著作权政策进行了学理探讨,提出了解决建议。 本书有助于读者特别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和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更加全面了解国内外技术标准的著作权政策,促进我国标准著作权政策的完善和改进,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技术标准对著作权的要求,为优化标准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本文从注册商标无效制度的历史演进及背景出发,以正义价值和秩序价值为理念,阐释注册商标无效制度的法律价值,深入分析注册商标无效的相对事由和*事由的类型及成因,借助商标注册的复合行为性理论,讨论审核注册行为无效和注册商标专用权无效带来的法律后果,并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对我国注册商标无效宣告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本书由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的三个专题组成。专题一研究我国政府资助科技项目完成发明创造相关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对其管理机制相关问题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专题二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指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管理需要做好的工作。专题三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确立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标准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内外有影响的评价指标,提出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书首先研究了开放版权许可协议与版权制度的关系、适用背景、法律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其次归纳了目前实践中开放版权许可协议的常见种类,重点梳理了其所包含的版权权利要素,并总结了开放版权许可协议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终结论是,在充分尊重作者自由选择基础上,开放版权许可协议与现有版权许可制度并行,有利于促进知识传递和信息传播。
本书从专利复审委员会20多年来作出的8000多件外观设计复审、无效已结案件中精选出100多个案例,依法律问题分5章进行了编排,每章节结合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案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评述。 读者对象:专利审查、专利代理入以及其他专利相关工作人员。
本书通过循序渐进的建议、有用的案例研究和简单的图表,阐明初创企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保持竞争力、管理风险。同时,对经常依赖单一创意的初创企业,如何成功地把自己的创新推向市场,本书发挥介绍性指南的功能,为知识产权制度在这一历程中的作用提供技术路线图。此外,本书还向初创企业全面地介绍知识产权,对于任何将基于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推向市场的初创企业,以及对于任何期望详细了解知识产权制度的企业家都很有用。
如何保护、以何种立法模式来有效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就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内容。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和民间艺术作品等概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民间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功用。论述了知识产权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关系,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几个比较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阐述了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现状,以及国外相关立法的经验,*后提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完善路径。
本书共9章,分别从不授权主题、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判断、权利要求的解读、权利要求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判断、新颖性的判断、创造性的判断、专利文件修改的审查、证据的审查以及其他方面,选取了60个典型案例,对材料领域专利复审、无效案件的典型特点和法律适用进行了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