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产权被广泛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构成,那些被斥为知识产权成果的窃取者也被指控破坏工业创新、艺术创造力以及信息本身的可获得性。这些主张是否正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否迎来了一个更好的崭新时代?克里斯托弗 梅和苏珊 K.塞尔回溯了围绕知识创造财产的社会冲突和政治图谋的历史。 从希腊诗歌中的古代商业,到当今关于网络盗版以及最贫穷国家艾滋病相关药物供应的争议,梅和塞尔将知识产权法视为一个持续历程,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概念循着这一历程得以制度化;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引发新的争端、政策转变以及更新的争端。以这一历程为背景,他们进一步检思后TRIPs时代。他们对技术进步、法律革新以及关于知识生产特征之哲学证成的考述表明,知识产权法的未来将如同过去一样充满争议。
本教材共分为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等几大部分介绍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著作权制度主要从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的内容与利用、著作权主体和著作权的归属、邻接权、对著作权的限制、著作权侵权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专利权制度主要从专利法律制度概述、专利权的客体、专利权的主体、专利申请、审查与授权的实质条件、专利权的内容、利用、消灭与保护期、对专利权的限制、专利侵权、假冒专利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商标制度主要从商标法律制度述商标权的取得、商标权的内容、利用与消灭、商标侵权及其法律责任、不侵犯商标权的行为等方面展开。本教材旨在提高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强化运用知识产权法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书是以现行《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为编写依据,以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撰写的高等教材。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概述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第二编在阐述专利及专利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介绍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专利申请及审批流程、专利申请要务、专利权的实施与法律保护、专利文献与检索等内容;第三编以著作权法律关系为中心,重点阐述著作权法律关系的要素、作品特征、著作权的取得与限制等内容;第四编在阐述商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介绍商标注册、续展、终止以及商标正确使用等实务内容。本书不仅适合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专业或法学专业本专科学生或研究生使用,也适合作为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和MBA等各类专业硕士课程的教材以及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的教材。
本书属于贝克出版社 法学基础 系列教材,体现了学术和教学上的新趋势。其中*突出的特征是简洁明了、适合著作权法入门者使用。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书中附有若干案例及解析,使得学生入门之时,易于获得法规范之适用能力。其针对的使用人群为本科生以及所有想以生动、形象方式了解著作权法的实务界人士。
《知识财产法哲学》主要的哲学分析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知识财产法的目的是在我所称的 抽象物 上创设权利。这些抽象物是具有诸如科学知识、文字信息或技术等一般社会定义形式的无形物。关于以诸如知识形式存在的抽象物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它们是不能由于使用而被耗尽的。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通过使用而获得增长。例如,对一个证明予以验证的数学家越多,越有可能找到其他更精妙的证明。阅读和解释一部作品的人越多,有关该作品的知识就越多。知识遵循的是所谓的不断丰富的规律,而不是逐渐耗尽的规律。
本书从知识产权的基本含义入手,在分析知识产权所具备的民事权利、竞争工具、无形资产三个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含知识产权合规体系、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和知识产权布局体系三大支柱,进一步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为导向提出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基本思路。本书资料丰富,论述合理,分析中肯,观念透彻,研究方法得当,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各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法务人员、律师、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基本原理、运作过程、主要知识点,均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当中,体现在民事诉讼这一动态的过程当中。因此,要想掌握好民事诉讼法学,必须从案例入手。本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以案说法,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因案思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同时,发现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激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教材内容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及最新司法解释分为三编二十章,适合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各类学科及法律初学者学习民事诉讼法使用。
本书结合大量实例详细分析了如何撰写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是了解、学习如何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的权威性读物。 本书共分三部分。部分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主要向读者介绍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中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撰写要求,并结合两个实际案例(其中一个根据2008年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专利代理实务 科目试题改编而成)说明如何撰写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第二部分 撰写案例 在第2版的4个案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案例,拟通过案例的具体撰写练习,使读者进一步掌握如何撰写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部分7个案例中的5个,分别根据2000年、2002年、2004年、1994年和1998年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 科目机械专业的试题改编而成,其中1994年和l998年的考题,为适应现在考试课程要求的变化作了比较大的改动;另有
本书是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实证专题研究,本书除了绪论外,全书共九章,具体如下:第一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立法演进实证考察;第二章 计算机软件相关概念解析与实证检验;第三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具体权项实证检视,具体为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内容的特殊性,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其他权利;第四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归属实证分析;第五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使用实践探析;第六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实践探索;第七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限制实证检校;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责任实践探讨;第九章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赔偿数额确定实证探究。
本书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著作权制度、专利制度、商标制度的影响、挑战及相关实践,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本书提出的侵害商标权的认定标准,着眼于商标的本质,即显著性,认为 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 是侵害商标权的判定标准。这种认识延续了 现代商标的价值依赖于其销售力 的论断,指出显著性就是商标销售力、性的体现。本研究认为,商标法是商标所有人导向的(trademark owner oriented),保护商标权人是商标法的要旨。显著性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企业、商标与商品/服务之间的关系,它展现的是一个比较。把 显著性受到损害之虞 作为判定侵害商标权的标准,可以克服商标法上混淆标准和淡化标准并置的局面。
本书首先通过梳理地方立法备案审查制度的发展脉络,在追根溯源考察其制度来源及其演变后,指出地方立法双重备案审查制度是根植于我国政治实践的特有制度,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理论引领下,是对已经生效的规范性文件的一种事后柔性立法监督,在本质上属于合法性审查,是一种合宪性审查过滤机制。本书希望通过地方立法双重备案审查机制重塑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以及备案审查与合宪性审查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衔接等新理论问题,促进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 尽管近年来地方层面在备案审查制度上有诸多创新,但地方立法备案审查制度在整体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亟需在程序机制、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问责联动机制等方面予以改进和完善。此外,还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地方立法备案审查的能力和质量,从而真
本书主要介绍了集专利检索及专利分析于一体的Patentics系统,包括微信版、网络版及客户端。在阐述一般专利检索及专利分析流程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Patentics的各种特色功能及操作方法,具体涉及语义检索、分类器数据处理以及自动化的可视化,可使读者全面而精准地掌握Patentics系统。
本书是特种工程塑料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工具书。
著作权合同是著作权人以私立规则方式进行的利益再分配。在完美市场下,基于契约自由的著作权交易能实现资源向最优利用者流转,提高版权产业的整体效益。但市场通常是不完美的,在市场失灵而法律制度的矫正功能发挥不足的情况下,著作权合同往往易被强势一方用作攫取不当利益和扩张权利的手段,从而打破著作权法的初始权利配置平衡,裁判者采用传统的阐明解释方法和补充解释方法显然很难解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著作权法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问题,修正解释是裁判者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司法干预,是裁判者基于公共政策与公平诚信等考量另行确定合同意思的一种解释方法。裁判者通过无视或否定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方式,实现重新配置权利、恢复合同主体利器平衡的目标,本书的目标是通过著作权合同修正解释的研究探索著作权合同立法及司法的完善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系统阐释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首次确立该制度至今运行的司法现状,深入剖析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场景提出了完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为在我国 三审合一 背景下审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案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是知识产权领域内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一本高质量的研究专著。实践价值层面,《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近五年全国范围内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知识产权案件,对提起惩罚性赔偿的知识产权总案件数及准予适用的案件数作对比,整理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知识产权案件判赔数额及判赔率,重点论述了技术贡献率的引入、惩罚性赔偿及刑事罚金、行政处罚等的适用关系,特别分析了涉互联网领域、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等特殊领域和特殊客
本书主要围绕专利分析中数据处理流程,以分步讲解、整体演示的形式,结合具体专利检索分析工具的操作实例,将数据处理分析图清晰地展现出来。本书分为数据源处理、数据的清洗和记录、数据的规范化及标引、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呈现,根据市场上不同专利检索分析工具的特点,设计出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操作 攻略 ,供用户按图索骥完成数据处理流程。
《知识产权案件办案实录》内容简介:本书以办案实录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处理及参与办理知识产权案件的经验技巧与感悟,内容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种类,同时涉及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三大领域。全书仅用五个案例,分别阐述了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评审、侵犯商业秘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等典型案件的处理过程、案情分析与研究。
《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手册》的体例结构为:*章对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进行概述,包括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人民法院对专利复审无效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应诉工作及对生效判决的执行,第二章至第四章中分别针对*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及审判监督程序进行详细完整的说明,第五章为诉讼工作的其他事宜,并在*后附上常用的法律法规。 本手册的撰写思路为:按照诉讼程序进行的顺序,结合工作中涉及到的表单、文件,具体阐明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诉讼代理人在每一个环节中的职责,并且着重说明在各种情况下的注意事项。因此,本手册既可以用于规范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应诉工作,也可以作为新任审查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审查员参加应诉工作的工具书。
本书选取中美两国的数字内容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产业政策及以版权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通过分析近三年来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比两国产业发展的特征,总结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两国数字内容产业的政策维度进行分析,将两国的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以相应的时间节点为依据进行切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美国的数字内容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一批以好莱坞、迪士尼等为代表的全球内容产业发展的引领企业。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初期有着较强的行政管制色彩,随着市场机制发展的不断健全,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在国家的政策引领下逐渐走向规范,迎来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期。两国的法律制度层面,分别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