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郝银钟教授与王轶教授联合主持的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此课题荣获最高人民法院优秀调研成果奖。总体来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属于一项较新的制度,随着《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相继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公益诉讼逐步成为法学界与实务界的研究热点。在司法实践推进过程中,公益诉讼适用案件类型偏少、原告主体资格要求较高、预防性措施的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步显现,这些问题逐步成为制约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瓶颈。本书尝试从立法角度,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借助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对公益诉讼中的基础理论和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本书在第一章重点闸述了法院职权主义在公益诉讼中的体现;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域外公益诉讼制度和公益举报人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国内制度完善提供经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 ,实质上就是指裁判过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义。在我们这样一个普遍倾向于看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社会,不仅在法律共同体领域,还应包括更大的公民范围,都有必要重新认识程序,树立程序思维,通过寻求程序的力量,扭转实体本位、程序虚无的趋势。实体和程序双管齐下,法律权威的恢复或可期待。 那么,程序为何重要?程序有着怎样的价值?程序正义价值如何独立于实体结果?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程序正义理论》一书对此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回答。本书主要认为,程序正义观念起源于自然正义和正当法律程序;存在工具主义、相对工具主义、程序本位主义、经济效益主义四种程序价值理论模式的分野;程序正义价值有其独立性和构成要素;程序正义可分为对抗性的程序正义和
本书以公益诉讼专门立法为目标导向,立足公益诉讼司法实践中的探索和面临的困境,从立法学的视角阐述论证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基本框架、重点内容等一系列相关立法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可供借鉴的方案,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系统了解我国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相关知识,同时对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和立法、司法等相关部门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面向的群体比较广泛,尤其适合攻读法律、法庭科学方向专业学位的学生以及已经从事相关工作的读者。 对科学证据的解释和评价以及在法庭上对证据的陈述,对于法庭科学家作为专家证人的作用和司法利益都至关重要。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向法庭提交的科学证据的可接受性和可靠性,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辩论。 第二部分阐述了解释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对建立在贝叶斯推理基础上的正式统计方法的讨论。 接下来一部分从DNA检验到文件检验等单一类型或类别的科学证据角度,介绍证据的评价和展示。每一章都阐释了分析和解释证据材料所依据的科学原理,随后介绍了一些案例,说明了在提供专家科学意见时所采取的各种方法。
本书选择刑事程序性辩护的有效性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清有效辩护与辩护有效性等诸多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程序性辩护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呼应 审判中心主义 司法改革对辩护制度提出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并优化整个诉讼环节中关涉程序性辩护有效性的侦查力量、控辩力量、审判力量等权力与权利配置,从而推动程序性人权的有效实现,反向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终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权威。本书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有效辩护与辩护有效性等诸多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对程序性辩护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呼应 审判中心主义 司法改革对辩护制度提出的新的要求,重新审视并优化整个诉讼环节中关涉程序性辩护有效性的侦查力量、控辩力量、审判力量等权力与权利配置。
民事诉讼法 是*16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的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应本课程内容庞杂、法条众多、知识点琐碎、不容易掌握。本书作者自1995年起开始为本科生讲授 民事诉讼法 课程,2007年担任 诉讼法 专业硕士生导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料与经验。《民事诉讼法学进阶》就是作者二十五年教学经验的一个缩影。 本书采用由易到难的阶梯形设计,针对各个知识点,开辟了重点内容提示、法律法规检索、基础知识练习、知识运用、材料研讨、深度思考、拓展阅读等几个模块,利于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了解诉讼实务、掌握诉讼理论、形成诉讼意识、培养诉讼思维。例如,知识运用模块下的案例分析,使用基本知识分析教学案例,结论较为确定;材料分析则多采用现实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思考
程序性辩护是一个从属于一般刑事辩护的概念,在逻辑上与实体性辩护相对应,在法律上和实践中与实体性辩护活动相并列。程序性辩护是一种提出有利于被追诉人的程序性请求,以及以程序违法为由要求审判机关宣告相关的诉讼行为无效,从而维护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的辩护;是一种通过指控程序违法,以攻为守的诉讼活动。 本书涵盖了辩护律师代理各类刑事案件,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常见的程序违法问题;本书将程序辩护要点及相关案例,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读者学习、查阅;本书具有类书、工具书的性质,是律师、当事人以及刑诉法研习者的重要手册。
公益诉讼已经成为我国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法治政府建设新阶段下,通过诉讼制度更好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监督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探索。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公益诉讼的探索与研究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当下,迫切需要从法院裁判的角度,对我国公益诉讼案件的数量、裁判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帮助理论界和实务界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该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状况和发展前景。本书以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状况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的公益诉讼起诉、审理和判决情况,充分利用裁判文书网等司法公开平台,完整展示了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落地以来的各个阶段的诉讼数量、诉讼类型以及裁判类型等,对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新行政诉讼法疑难问题解析与实务指引》紧紧围绕当前新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是一本颇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专著。 本书共分为十七章,分别为:法治理想与法治现实视角下的新行政诉讼法实施、新行政诉讼法实施情况实证分析、行政案件立案登记制改革与行政争议多元解决、当事人主体资格的确定、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理解和把握、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复议机关作共同被告的审判、行政诉讼证据的合法性审查、行政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与行政审判体制改革、行政诉讼调解、行政诉讼繁简分流程序构造、行政协议案件的司法审查、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制度的运行与完善、行政行为 明显不当 的审查与判断、行政诉讼一并解决民事争议、行政公益诉讼、行政裁判方式。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中国行政审判
2021年7月30日,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这是《仲裁法》自1995年生效26年后的次大修。《仲裁法》分别于2009和2017年对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正,本次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对现行《仲裁法》进行了比较大的修订。《征求意见稿》共有99条,比现行《仲裁法》增加了19条。本次修订主要对总则制度、仲裁机构制度、仲裁员和中国仲裁协会制度、仲裁协议规定、仲裁程序规范、撤销仲裁裁决制度、裁决执行制度、涉外仲裁规则以及临时仲裁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以及增加。本书对《征求意见稿》的主要修改加以述评,并对主要理论难点加以解读,以期对《仲裁法》修订有全面认识。本书读者对象包括商事仲裁理论研究和实务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