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是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其与定罪量刑工作同等重要,甚至在有些案件中其受关注程度超过定罪量刑工作。这是因为,刑事涉案财物处置工作与涉案当事人(被告人、被害人)以及相关第三人(如善意取得人)等关联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故而,强调对刑事涉案财物处置问题研究,不仅是刑事司法公正诉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同时,刑事涉案财物处置,也是当前扫黑除恶常态化斗争、产权保护与民营企业家权利保护以及 受贿行贿一起查 等交叉政策背景下必然面临的实践难题。 当前,学界对于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程序法 视角,尤其集中在刑事涉案财物的审前查控程序与处分程序、违法所得特别没收案件审理等方面的研究,而鲜见 实体法 研究成果。但皮之不存,毛将
本书是关于刑事辩护培训模式和方法的书籍,也是一部探索性的作品。由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刑事辩护师资研修班历时三年半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而成。书中不仅涵盖基础理论,更有贯穿刑事辩护律师实训的技术与方法,应该说,本书为刑事辩护律师的培训者与受训者提供了 全景参考模式 。 全书共分为八章和附录, 内容涵盖刑事辩护实训的全流程。前言是关于我国律师培训模式的沿革、本书所阐述的律师培训模式的形成及参与研修的师资学员的内容。第一章为刑事辩护实训概论板块, 包括刑事辩护实训的概念、特征及原则, 刑事辩护实训的方法与流程。第二章至第三章为实训课前板块, 由实训筹备与实训预备组成, 实训筹备包括案例准备与实训分组, 实训预备包括 破冰行动 与实训翻转。第四章至第七章为实训核心课程板块, 由实训着手
《刑事辩护教程》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推荐的行业培训教材。本教材由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组织编写,著名律师田文昌主编。 《刑事辩护教程 (理论篇) 》分为二十三章,从刑事辩护的基本问题、刑事辩护流程和刑事辩护特殊类型案件三大板块,详细论述刑事辩护的基本理论,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考察并解析刑事辩护的原理和理念,梳理立法沿革,明确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和环节中,辩护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法律依据。本书对《刑事辩护教程(实务篇)》和《刑事辩护教程(实训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三者相互衔接,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 本书作者均为国内刑事辩护的资深律师或在该领域内有
《沉默的代价:米兰达规则妨碍警察执法效果问题实证研究》收录了美国法学界最为坚定的反米兰达规则者 犹他大学法学院教授保罗 G.卡塞尔于1997年至2017年期间在《斯坦福法律评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律评论》《西北大学法律评论》《波士顿法律评论》上发表的四篇关于米兰达规则对警察执法效果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实证研究长文,以及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 多诺霍三世与卡塞尔教授就前述研究,特别是这些研究中对统计方法的应用进行商榷的一篇短文。《沉默的代价:米兰达规则妨碍警察执法效果问题实证研究》同时收录了耶鲁 卡米萨教授于米兰达案终审判决四十周年之际(2007年)发表在《俄亥俄州刑事法杂志》的一篇关于米兰达规则的回顾性文章。实证研究是这几篇论文共同的特点,虽然在如何认识米兰达规则的价值与功能问题上可能因人而异
《刑事制裁的界限》一书由20世纪美国著名法学家赫伯特 L.帕克于1968年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20世纪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特别是正当程序革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典之作,帕克亦因此成为20世纪美国学术引用率最高的法学家之一。《刑事制裁的界限》认为,刑事制裁是权力在社会内部受控制地行使的范例。它提出了一系列难以为律师所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难以为哲学家所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难以为行为科学家所解决的行为科学问题。基于对刑事制裁合理性的反思,作者对刑事制裁的正当根据、程序制约及其运行界限等刑事制裁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一体化的基础研究。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是去理解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是如何被塑造成当前的样态,努力探寻其制度成长背后的各种因素。本书的上编勾勒出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成长的宏观环境,这种宏观环境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为纵向背景,以证据法体系化和本土刑事诉讼法改革为横向参照。下编聚焦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中的焦点性问题,包括专家辅助人制度、专门性证据制度、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电子数据合法性审查框架、印证制度以及经验法则等。这些具体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徘徊恰恰是中国刑事证据制度塑造所面临的复杂性的生动注脚和具体化呈现。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精选作者承办的31个典型案例,按照刑法分则罪名的顺序,囊括了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危险驾驶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骗取贷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逃税罪;诈骗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盗窃罪;挪用资金罪;寻衅滋事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组织卖淫罪;受贿罪;行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类案件。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的特色之一是类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类案检索是指在处理案件时,对相同类型的案件进行检索,最大限度地保证同案同判,以此维护司法公正。另一点睛之笔在于,邀请了多位知名学者、资深律师分别对各个案例进行点评。 《辩护思路与专家点评》独树一帜,每个案例包括案情概述、法律规定、思路解析、类案检索、辩护意见和专家点评六个部分。 案例
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是衡量一国司法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尺。本书以特别程序的法理化、模式化、实证化和本土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的一般法理与特殊法理。其以国家亲权、未成年人福利和恢复性司法作为法理指引,概括了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的三种运行模式,即特殊监护模式、优先保护模式和修复关系模式,探讨特别程序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程序的实践样态与程序逻辑。结合域外有益经验与本土实践,本书认为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的改革方向为 福利兼正当程序模式 ,以保障福利为基础,强调通过正当程序保障未成年人福利,试图从 技术性改良 走向 制度性变革 ,逐步实现由量到质的蜕变,最终迈向福利兼正当程序模式,真正发挥程序保护之功效。
全书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去探究刑事证据能力的基本法理和模式构造。证据能力是证据进入法庭接受调查的资格,其本质是对证明政策和外部政策的执行,进而分化出证明政策规则和外部政策规则两类规范。证明政策规则和外部政策规则的正当性来源于基本权功能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和认知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英美法系理性化的体系模式和大陆法系经验化的分散模式两种制度模式。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下,为提升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和正当性,我国刑事证据能力宜以政策分析为视角,逐步转向体系模式。通过法教义学和规范建构的进路,对证明政策规则和外部政策规则予以体系化。
《葡萄牙刑事诉讼与证据制度专论(第一卷)》是欧陆各国刑事诉讼与证据制度系列专论中葡萄牙卷的开篇之作。葡萄牙系列卷本将以中国学术研究视角对葡萄牙刑事诉讼一手经典文献进行系统化梳理,把葡萄牙刑事诉讼与证据制度完整、直观、客观地展现在中国读者视野之中,与本系列其他丛书共同为国内学界构建了解刑事诉讼亚职权主义类型的桥梁。葡萄牙刑事诉讼虽然在世界范围内总体上影响不大,但在拉丁美洲各转型国家中却成为理论研究的瑰宝,同时基于历史原因,也对我国澳门特区的刑事诉讼制度产生深刻影响。本书以国内刑事诉讼实践需求为导向,运用中国话语体系深入剖析葡萄牙相关刑事诉讼与证据制度,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兼具自主性和包容性的刑事诉讼理论体系提供智识支撑。 本书共十三个篇章,可划分为葡萄牙刑事诉讼的总论、基
本书力求从刑事诉讼程序速简化之 概念提倡与价值 域外考察与启示 ,以及我国刑事诉讼程序速简化之 发展历程与动向 实践现状与反思 理论澄清与厘定 规范完善与拓展 六个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其中, 概念提倡与价值 部分主要从概念入手,力求在理论上澄清刑事诉讼法学有无教义学的问题,并直接阐明了刑事诉讼程序速简化的时代意义。 域外考察与启示 部分主要通过对域外两大法系刑事诉讼程序速简化的研究,提炼出各国在刑事诉讼程序速简化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发展历程与动向 部分主要对我国刑事诉讼程序速简化进行历史性和规范化的考察,从而梳理出发展脉络与改革动向。 实践现状与反思 主要通过对现行有效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分析,反思并归纳制度或实践层面的不足。 理论澄清与厘定 规范完善与拓展 则针对前述制度或实践层面的不足,分
【指导案例】选择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适用法律和裁量刑罚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立法、司法规范】刊登与刑事司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刑事政策】*的刑事司法政策,如人民法院院领导在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讨论的问题等。 【审判实务释疑】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解答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理论前沿】摘要刊登近期刑事理论界、实务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研究刑事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经验交流】地方司法机关制定的刑事司法规范性文件及其背景说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
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监察法的有效落实,监察机关职权的顺畅运行,亦需要其他法律与其合理衔接,以及其他部门的良好配合。本书以监察法及相关规定为线索,着重讨论了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机制的基本内涵及具体方案,包括监察互涉案件的管辖协调问题、监察调查与刑事侦查的衔接配合问题、监察案件审查起诉的程序流转问题、监察诉讼类似程序的整合对接问题以及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转化适用问题,以揭示法法衔接的现状难题,探索法法衔接的未来建构。
本书对 以审判为中心 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在对该改革举措进行理论解读和反思的基础上,从该改革方案与侦查制度、公诉制度、审判制度、辩护制度、证据制度、监察体制改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的关系角度,讨论 以审判为中心 的改革方案的意义与影响,并对 以审判为中心 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现状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该项改革举措面临的课题和困境,对未来发展之路进行展望。
本书介绍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按照本科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包括管辖、当事人、证据、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特别程序、执行程序、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等。第四版根据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通过以后制定的相关司法解释等,对第三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了增、改、删等工作,如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等。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需要理念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亟待刑事审判实现现代化,刑事审判文化转型迫在眉睫。刑事审判文化、刑事审判文化结构、刑事审判文化功能等作为刑事审判文化的基本原理,嵌入其中的制度、主体、观念等要素决定着刑事审判文化转型的基本面向。审判公正等理念源于英国的 自然公正 ,英国基于其自身的时空因素、司法传统、文化因素等,最早实现了刑事审判文化的现代转型。英国刑事审判文化现代转型对我国最大的启示意义是其转型的自生自发,历史与现实、制度与观念、理想与实践的相得益彰。与英国不同,我国传统审判方式因近代列强入侵而中断,刑事审判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先行,观念转变之缓与制度移植之快存在张力,成为刑事审判文化现代化要面对的难题。中国刑事审判文化现代转型既需要聚焦 以文化人 ,在
【指导案例】选择在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适用法律和裁量刑罚等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详细阐明裁判理由,为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立法、司法规范】刊登与刑事司法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刑事政策】*的刑事司法政策,如*人民法院院领导在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刑事审判工作会议讨论的问题等。 【审判实务释疑】*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解答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律适用问题。 【司法理论前沿】摘要刊登近期刑事理论界、实务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研究刑事审判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经验交流】地方司法机关制定的刑事司法规范性文件及其背景说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刑事审
刑事正义是一个国家的底线正义,而刑辩律师正是底线正义最有力的维护者, 为人辩冤白谤,是第一天理 ,亦为刑辩律师之天职。近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刑事辩护制度和刑辩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对于那些刚刚涉足刑事辩护的青年律师、实习律师甚至有志于从事刑事辩护的法科学生而言,他们急需打好刑法和刑诉法的基础,为今后的刑事辩护工作做好准备。相对于辩护技巧的那些 术 来说,刑法与刑诉法基础的这些 道 ,对于初学刑辩者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初阶刑辩律师或有志于从事刑辩的法科学生的刑法基础图书。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作,由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对该所全国各地的刑事辩护律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挑选出他们心目中对于刑事辩护而言最为基础,最为重要
《立案定罪量刑标准解读与实务指引》立足于公检法办理刑事案件的实际需要,全面系统阐释了《刑法》及其修正案涉及的所有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定罪标准和量刑标准,对于深化推动立案改革和量刑规范化,准确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使每一起案件都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参考价值,是一本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工具书。
本书主要涵盖间接证据认定毒品案件实证研究、国家间刑事诉讼移管基础探讨、国际刑法中的 或引渡或移管 原则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法弹性规定、死刑复核中 发回 案件、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评判、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证券法中的虚假陈述、内幕交易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买卖毒品案件的并案审理、信用卡诈骗罪、网络传播淫秽物品案等实务案件的分析。
本书分为上编基础理论和下编实践运行。上编包括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由来和发展、法理基础、价值取向、实践原则、内涵和外延、与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以及与庭前认罪答辩制度的比较等共七章;下编则包括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证考察、适用范围、适用阶段、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判程序、认罪认罚合法性的审查、自愿性的审查、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问题、量刑建议问题、上诉权与抗诉权、法律帮助与辩护,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等共十一章。令我欣喜的是,作者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分析、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与司法实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运行模式。
本书以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护问题 为研究对象,从概念、理论基础、现存问题、问题原因、域外模式及对策路径等方面,对该问题展开论述,体系完备,思路清晰。在步入 财产社会 的背景下,该主题的研究极具时代意义。本书的价值在于:一方面系统地对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护的程序和规范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基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剖析了刑事司法实践中财产权保护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对美国和德国两个代表性国家的财产权保护模式进行探究;基于对共性的梳理,进而提炼出我国相关制度建构过程中可借鉴之处。
全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务犯罪案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理论基础辨析,在探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属性的基础上,构建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基础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含对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内涵与外延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衔接机制的属性特征和价值功能,以及应当遵循的理念原则。二是职务犯罪案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制度保障,根据当前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的立法规范和实践现状,二者衔接所涉及的具体制度包括管辖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制度、被调查人和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制度等。三是职务犯罪案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程序规范,包括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程序、案件移送接收具体流程、退回补充调查程序、被调查人不在案案件的衔接流程等
本书为一部关于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一章,每一章都是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法条做出解释以回应实践的学理性思考。如何做好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研究,构建起一套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研究体系,包括解释的原则、主体、对象和方法等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也要熟知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条文,其次,要关注司法实践,后,要摆脱传统的就案对案的对策法学研究路线。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将这三点要求贯彻其中。以期为推动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发展作出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