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民法大全翻译系列:学说汇纂(第二十二卷):利息、证据、对法的不知》属于《学说汇纂》第四部分(第20~27卷),它也属于由17卷书组成且均被称作“单行卷”的那组。该卷讨论了利息、孳息、海运借贷、书证、证人、证据和推定。 在关于《学说汇纂》的批准的Tanta敕令(Cost.Tanta 5)中,优士丁尼指出,与前面两卷(第20、21卷)一样,该卷在内容上更接近第三部分;该部分涉及的是应当给付的物,也就是债。我们还将看到,由于问题的类似性,该卷中也穿插了与物权保护相关的问题的论述。 就如其他卷那样,该卷书也未清晰地显现关于讨论对象的共同点,以至于在永久告示中不存在对应的标题,在法学阶梯中也没有相应的论述。然而,可以这样来理解,即前两章的共同点在于除主物之外还应当被给付的附属物;随后三章的共同点在于证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法治化建设所涉及的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相关技术与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司法实践的应用需求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信息安全、信息犯罪、计算机入侵、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发现与收集、电子证据保全、电子数据恢复、电子证据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取证工具以及计算机司法鉴定等内容。
“Daubert”三部曲是美国证据法中的重要判例,各个具体判决的具体内容甚至脚注都常为以后的判例所引用。因此,直接通读判决书本文,是掌握这些判例精神所不可绕过的路径。本书旨在为证据法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Daubert”三部曲及Frye案判决书提供一个便利、准确的读本。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法治化建设所涉及的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相关技术与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参考 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司法实践的应用需求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信息安全、信息犯罪、计算机入侵、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发现与收集、电子证据保全、电子数据恢复、电子证据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取证工具以及计算机司法鉴定等内容。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法治化建设所涉及的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相关技术与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司法实践的应用需求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信息安全、信息犯罪、计算机入侵、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发现与收集、电子证据保全、电子数据恢复、电子证据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取证工具以及计算机司法鉴定等内容。
《刑事证据的运用》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或者说是应用理论专著。全书围绕着“证明对象的确定——证据的收集——证据的审查分析——证据开示——举证——质证——认证——证明标准的判断”这一证据运用流程,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非常深刻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意义: 本书具有四大鲜明的特点:是体系新。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相比,体系是一大特色。它以刑事诉讼中司法人员对证据的认识和运用的过程来确立体系。 第二是理论性强。诉讼证据问题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问题。作者不仅运用证据的基本理论,阐明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前沿的理论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探索,提出作者的独特见解,给人新的启示。 第三是,实践性强,本书不是抽象的纯理论研究,而是作者依托自己较为扎实的诉讼证据理论的功底,面对司法实践中的
该书分上下两篇,共八章。上篇理论篇,集中探讨有关律师刑事证据适用的一般理论,结合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的改革趋势,论述了律师刑事证据适用的特征,并根据司法证明的逻辑体系,分析了律师刑事证据适用和司法公正、律师权利保障的关系,为律师刑事证据适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下篇实务篇,紧密结合律师刑事证据适用的执业特征,客观分析了律师刑事证据适用中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等重要诉讼活动的新要求、方法和技巧,继而揭示了在不同诉讼环节上律师刑事证据适用的误区及对策,为律师执业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
本书共分为四编二十二章。编为绪论,主要概述了证据法学的学科体系、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及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编为证据论,主要介绍了证据的基础性知识,包括证据的概念、特征、功能、意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以及证据规则的体系和内容,并按照法定的证据分类形式,对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勘验笔录、鉴定结论、视听资料等各种类型证据的特征及其运用规则作了介绍。第三编为证明论,主要介绍了证明制度、司法认知与推定、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基本理论与制度。第四编为应用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取证制度、举证制度、质证制度、认证制度进行了系统阐述。本书整合了我国主要法学院、系在证据法学领域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具有知识精准、内容前沿、信息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
本书在侦查价值、价值目的、侦查职能、侦查权、侦查模式、侦查关系、侦查行为以及侦查程序等基本范畴内,型塑了侦查程序的目的和方向,定位了侦查程序与起诉、审判程序的关系,揭示了侦查程序的独特功能与作用,界说了侦查权的性质及其配置规律,分析了侦查程序的构成元素及其结构、组合样式,关注了侦查程序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侦查主体行为的条件和程序,描述了侦查程序启动、运作、终结的过程。 本书可作为专业研究人员从事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使用,也可以作为相关教学参考书使用,还可以作为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使用。
法院作出裁判必须以事实为根据,旧某一事实能否成为裁判依据,终决定于证明这一事实的证据是否充分、确实,在法律上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本书不仅对侵权证据的基本知识,侵权构成的要素、免责事由、各项损失等如何证明,侵权纠纷举证责任分配,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探讨,并通过大量的侵权赔偿典型案例来分析证据运用情况,每篇案例由案情、审判结果、举证指引及技巧提示四个部分构成。 本书还收录了实践中侵权赔偿官司常用的法律文书,以便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