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制度是民事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债权合同是民事合同的一种,本书所说的无效合同,是无效债权合同。合同效力是指合同约束力,包括形式约束力和实质约束力,有的合同开始仅发生形式约束力。形式约束力是法锁效力,实质约束力是给付效力。合意是约束力的源泉,无效合同的本质是无效合意。无效合同没有形式约束力,也没有实质约束力,不能产生意定之债。无效合同并非不发生任何效果,它作为民事法律事实,可以产生法定之债。无效合同是违反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合同,在《民法典》的语境下,无效合同就是非法合同。无效合同的认定和后果处理,是实务中纠结的问题,不仅要依法,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 br 无效合同的认定和后果处理,是实务中纠结的问题,不仅要依法,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本书以《民法典》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无罪裁判的证据逻辑是一个亟待研究的 富矿 。受我国诉讼结构和研究进路的影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忽视了证据对于罪与非罪裁判的影响,这便造成了无罪问题研究的系统性缺失。基于此,本书从横向和纵向两条线路,探究了无罪裁判的证据逻辑。在横向视角方面,本书将证据逻辑分为以证据能力(可采性)为中心的静态逻辑和以证明力(推论链条)为中心的动态逻辑。相应地,在无罪裁判中的证据逻辑也就可以分为以证据能力(可采性)为中心的静态证据无罪逻辑和以证明力(推论链条)为中心的动态证据无罪逻辑。在纵向视角方面,本书主要关注法官在无罪判例中对证据规则形成的创造性程度。根据法官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将无罪判例证据规则分为了四大类:一是规则解释,即无罪判决对现有证据规则的解释适用;二是法官续造,即法官在无罪判决中
本书是作者10年来(2011-2021年)在《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期刊上发表的证据法学论文的一本选集,经过笔者系统修改后,整理为两编,共十二章。 br 上编:证据法的基础理论 br 第一章 证据科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走向(《环球法律评论》,CSSCI) br 第二章 证据属性的层次性与证据规则的结构体系(《法学研究》,CSSCI) br 第三章 证据法的功能演变:从信息规制到风险防控(《证据科学》,北大核心,约稿,待刊) br 第四章 证据法的运行机制与社会控制功能(《南通大学学报》,CSSCI) br 第五章 证据推理的性质与方法(《证据科学》,北大核心) br 第六章 威格莫尔的证据法与司法证明科学(《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和《司法改革论评》) br 下编:证据制度的理论反思 br 第七章 中国司法专门性问题解决的四维模式(
事实认定涉及非常复杂的认知机制。本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为这一机制提供规范性阐释。在认识论的诸多理论分支中,认知证成理论最为契合司法证明语境。究其本质,事实认定旨在获得一个具备正当理由的裁决。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事实认定者所赖以作出裁决的 信念 必须具备正当理由。认知证成理论在应然层面上规定了 何种信念状态可被视为具备正当理由 ,并且阐述了 信念 获得证成的实现路径。就此而言,认知证成理论为事实认定之认知机制提供了基础性分析框架。以这一基本立论为前提,本书的目标在于建构事实认定之认知证成规范,即清晰阐释事实认定获得证成的规范性条件。
基于国内外电子数据证据的运用实践,本著作深入讨论并辩证性地完善了当前电子数据证据属性理论和电子数据专家证据的举证理论,构建了电子数据法庭质证和认证的理论体系。电子数据方向的研究人员、取证人员、检察官、法官、律师皆有可能受益于本著作。
本书是讲授证据运用的实务型教科书,作者群体覆盖刑事、民事、行政领域,均长期在理论教学或司法实务一线,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特别注重全方位培养读者的理解、分析及证据运用能力。 本书立足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既有规定,涵盖证据运用基本知识和实务操作要点,并以大量案例贯穿其间。一方面,于宏观中全面介绍证据运用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在细微处详细辨析不同诉讼领域理解与适用证明责任、证明对象、证明标准的差异。同时,通过数百个真实的 小案例 ﹐针对全书的具体知识点,包括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审查判断技巧,进行深入阐释。 本书实务性、实践性、实用性突出,内容全面清晰,语言平实易懂,既可作为法科生的教学、自学用书,亦可作为司法实务人员的参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与规程理解与适用》由司法解释起草人对《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进行系统解读,从侦查、起诉、辩护、审判等方面明确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和排除程序,进一步明确人民法院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规则和流程,有助于审判人员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有效防范冤假错案发生。
全书采用了一种与传统学术不同的路径探讨了证据分析的事实与证据法语境,论述了证据的分类与类型,建设性地剖析了证据的相关性、合法性、可信性、证明性等属性,介绍了证据分析的方法,解构了证据的证明过程,阐述了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此外,本书结合案例分别探讨了证据、传闻证据、品格证据、意见证据、非法证据、示意证据、推定与司法认知等证据法基本规则,并对证据伦理进行阐释。全书共分为六章,从一种更加综合性的视角对证据法进行了阐述。
本书是当代世界警务理论与侦查实务精要译丛之一,原著为《Cyber Forensics: From Data to Digital Evidence》,作者为Albert J.Marcella、 Frederic Guillossou。本书主要主要介绍了在综合网络取证调查中,如何使用特定的知识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识别、访问,并加以分析。书稿解释了数据的起源和发展、寻址的概念与数据存储、引导记录、分区、卷和文件系统等相关概念,及在网络取证过程中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认定数字证据等内容。全书共分为十三章。
国内证据法学理论主流观点认为,在法律语境中,合法性是证据的一个重要属性,非法证据非证据。本书主要以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可采性为视角来对上述理论命题进行检视。通过对两大法系证据可采性理论和有关国家立法、司法实践的历史性考察,可以发现,通过非法手段获得或以非法方式形成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并非不具有可采性;即使在实行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现代法律制度中,也并非所有非法获得的证据都不具有可采性。
证据裁判主义是现代司法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第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认可了该项原则,中国司法已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司法建设的快车道。相对于刑事证据制度、行政证据制度,我国的民事证据制度建设,起步相对较早、制度建设也相对完善。笔者长期以来致力于民事证据法学的研究,掌握了大量的*手的先发现代国家的证据制度以及证据法学理论资料,并在与事务部门的合作过程中,较为广泛地接触民事证据运用之实践。对民事证据法学的诸多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研究过诸多民事证据法学的课题。笔者愿意将这样的成果写下来,以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不足,丰富民事证据法学的理论研究,助力法学人才的培养。
《证据研究》就是主要从刑事诉讼证据出发,对证据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国内外经验作了细致的梳理。对我国证据立法的现状,以及采集、采纳和采信证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证据、证明和证据规则等方面予以回应,辅之以充分调研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认识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前提下,对我国的证据相关实践给出中肯的评论。
哈克教授的著作在英美 证据法领域独树一帜,很受读者欢迎。她的著作 的特点是整合了法哲学、科学哲学、认识论、现代科学和司法实践等诸多领域,对证据法学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司法证明科学,有许多独到的分析和见解。《证据原理:司法证明科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法律系列丛书重点著作之一,是哈克教授近年来有关证据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于革新证据法学研究范式、深化证据理论研究大有裨益。 该书所讲述的许多问题,对中国的刑事证据理论研究、制度改革及司法证明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哈克教授的著作在英美 证据法领域独树一帜,很受读者欢迎。她的著作 的特点是整合了法哲学、科学哲学、认识论、现代科学和司法实践等诸多领域,对证据法学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司法证明科学,有许多独到的分析和见解。《证据原理:司法证明科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法律系列丛书重点著作之一,是哈克教授近年来有关证据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于革新证据法学研究范式、深化证据理论研究大有裨益。 该书所讲述的许多问题,对中国的刑事证据理论研究、制度改革及司法证明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哈克教授的著作在英美 证据法领域独树一帜,很受读者欢迎。她的著作 的特点是整合了法哲学、科学哲学、认识论、现代科学和司法实践等诸多领域,对证据法学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司法证明科学,有许多独到的分析和见解。《证据原理:司法证明科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法律系列丛书重点著作之一,是哈克教授近年来有关证据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于革新证据法学研究范式、深化证据理论研究大有裨益。 该书所讲述的许多问题,对中国的刑事证据理论研究、制度改革及司法证明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