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宏观维度审视国际法的法学专业著作,是在作者2013年的著作《国际法哲学导论》基础上融汇理论进展、实践更新与学识深化的全新作品。书中以国际法领域前沿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方案,对国际法从本体论、意义论、权威论、方法论、辩证观、运行论、价值论、发展论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察,解析国际法规范存在的理由,解构国际法规范运行的动因,解读国际法规范背后的制约,从而反思国际法在环境构造和运行机制上存在漏洞和偏差。本书以严密的逻辑与精准的表述为特点,融合国际与本土、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是国际法领域理论层面的佳作,适宜国际法、法理学专业学者阅读适用。
本书是作者团队关于英美合约法系列著作之第四部,与《损失赔偿与救济》《合约的解释:规则与应用》《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共同针对合约法中的重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从国际商法与国际商事实践出发,以帮助中国 走出去 的企业与自然人应对复杂商事交易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立足点,围绕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这一课题展开。全书重点阐释了国际商事活动中虚假/不正确陈述、可诉陈述、沉默与隐瞒、疏忽或欺诈意见、错误、非法、胁迫、不当影响与不合理/显失公平交易等因素对合约效力的影响,以及可以适用或依赖的立法、先例、救济途径等,通过大量的先例和真实案例以及鲜活的细节和务实的技巧,帮助读者系统性地学习贯穿国际商事交易的基本理念和规则,并为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指引。 本书对律
本书结合美国的国际法实际,系统介绍了国际法的渊源、主要理论和*发展,分析了国际法对个人和商业行为的影响,考察了在国际法的发展与变革中各类行为者和各种进程的影响。 概而言之,本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海纳百川,系统介绍了有关国际法的各种理论和学术观点;第二,资料极其丰富,每一章均包含大量著述、条约和协定、法院判决和仲裁庭裁决,以阐明某一国际法原则或规则的发展历程、当前法律地位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第三,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美国法学院培养学生进行对抗性思辨的特点。 除教学用途外,通过借鉴美国国际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可能为我国在将国际法规范内化为国内法方面,在考虑加入各类国际机构、参与各类国际条约和安排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十几位国际法学者在2004年为纪念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筒井若水先生70寿辰及其多年来对国际法的研究和教学所做出的贡献而策划写作的。本书在201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翻译出版呈现给读者的就是经修订后的版本。全书共计18章,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涵盖了当今国际法的所有内容,包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关系变化而引起国际社会法律制度变革在内的一些规则变化,因此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法和提高运用国际法思考和看待国际关系的能力,为正处在发展和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阶段的中国构建法治国家和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做出贡献。
该书包括国际法存在的理论阐释、国际法发展的整体解构、国际法存在和发展的个案分析三大编。各编包括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理念,国际造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规范的体系结构,国际法发展轨迹,联合国与国际法结构的现代变迁,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有序化,国家知情权的演变和运行,国际通信法的界域、主体及架构等。
该书包括国际法存在的理论阐释、国际法发展的整体解构、国际法制度的个案研究三大编。各编包括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理念,国际造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规范的体系结构,国际法发展轨迹,联合国与国际法结构的现代变迁,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有序化,国家知情权的演变和运行,国际通信法的界域、主体及架构等。
全书分为五讲,前四讲精选自作者毕生从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法研究的著作、文章及历次重要讲座的文稿,是这部书的核心部分,堪称 梁西的理论代表作 。*后一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人生小结,可视为本书的结论部分。这个小节,从人生与社会角度,提出了不少广泛而深邃的观念和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颇具启发性。
本书作为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的学术文集,有选择地收录了学者们向会议提交的93篇学术论文。在这些论文中,部分论文属于首次公开发表之作品,部分论文已由作者在学术期刊或其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为充分展示本次法哲学大会的学术讨论广度和深度,编者们把这些论文都收入本书之中。
本卷涉及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一部分(三三条至一九一条)和有关附件。这些内容与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决议二和1994年《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 第十一部分的协定》(以下简称《执行协定》)一起建立了“区域”制度,并提供了支配“区域”内活动的法律框架。第十一部分是《公约》中篇幅长的一部分,也是协商困难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由于需要一套用以支配为全人类的利益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资源的法律制度,国际社会意识到有必要对1958年《日内瓦公约》中规定的海洋法进行重新审查和修订。在通过联合国大会特设委员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初的研究(1967年至1968年)和海底委员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审议(1969年至1973年)之后,深海底采矿制度问题成为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面临的复杂的问题。
《郑成思知识产权文集》按内容方向分为《基本理论卷》《版权及邻接权卷(一)(二)》《专利和技术转让卷》《商标和反不正当竞争卷》《国际公约与外国法卷(一)(二)》《治学卷》,共六卷八册,保持了郑成思著作的原貌,并在相关论述中间加以注解,卷末作关键词索引。本卷收录了郑成思教授著述中有关国际公约和外国法方面的内容。与其他各卷不同的是,为了阅读方便,本卷按照公约的性质、名称以及国别进行编排,而未采取其他各卷依著作或论文以及出版时间的编排体例。在公约部分,则进一步按照:TRIPS、版权与邻接权、工业产权、地区性公约进行排列。郑成思教授亲自翻译的公约译文也一并收录,附于该公约的评述之后。
《国际海事条约汇编(第1卷)(汉英对照)》的主要内容包括:1.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2.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8年议定书;3.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1年修正案;4.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3年修正案;5.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4月修正案;6.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10月修正案;7.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11月(GMDDSS)修正案;8.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8年议定书;9.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9年修正案;10.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90年修正案;11.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91年修正案等。
《国际海事条约汇编(第10卷)》收录了自1998年以来国际海事组织相继通过的对《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各项修正案及与之相关的《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等。
本套丛书由司考名家亲自编撰,高效高分、直击考点、系统精讲、独家授课。总结往年司法考试经验基础、国家司法考试必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是考生参加司法考试的法律法规辅导丛书。分类科学,内容准确,重点突出,携带方便。本套丛书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注》(《评注》)第四卷是本评注系列丛书中对《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实质性条款进行评注的第二部。本卷载系为对1982年《公约》的实质性条款进行评注的各卷中的首卷,处理第三委员会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的工作,即第十二部分、第十三部分和第十四部分(靠前九二至二七八条),以及《很后文件》附件六,其中涉及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这些都是以条约形式对海洋法所作的全面表述中的 新 主题。
库克、卡利通编著的《大陆架外部界限——科学与法律的交汇》是应联合国海洋事务与海洋法司之邀,由IOC和IHO汇集了全世界的著名专家编写而成,内容丰富、全面。全书共20章、3个附录,涵盖大陆架的法律问题、大陆边缘特征、资源和相关国际法、大地测量技术、定位方法、水深测量、地震反射和折射方法、重力和地磁方法、地质、数据管理、划界案准备等自然和社会学科问题。翻译出版本书的目的是为我国从事此项工作的法律和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能为在一线工作的同事们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乌克兰民法典》于2003年1月16日由乌克兰 拉达通过,自2004年1月1日起生效。《乌克兰民法典》共6卷,90章,1308条。 卷为总则,下设基本规定,人,民事权利的客体,法律行为、代理,期间和期日、诉讼时效5编。第二卷为自然人的人身非财产权,下设总论、保障自然人自然存在的人身非财产权和保障自然人社会存在的人身非财产权3章。第三卷为所有权和其他物权,下设所有权和对他人财产的物权2编。第四卷为智力所有权,下设12章,规定了人对智力、创造活动的成果,或者对本法典和其他法律确定的智力财产权其他客体的权利。第五卷为债权,下设关于债的总则、关于合同的总则、债的特定种类3编。第六卷为继承权,下设总则、遗嘱继承、法定继承、继承权的实现、遗嘱的执行、继承权的手续、继承合同7章。 《乌克兰民法典》的六卷体系,体现了乌克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法规选编》是在现行海洋法律和行政法规基础上编辑的。该书汇集了海洋权益、海洋渔业、海洋石油、海上交通、海洋环境保护、海关、海事等方面的主要法律、法规,较全面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海洋领域和与海洋直接有关的诸项法律制度,适宜从事海洋管理、海洋开发利用、运输、环保、军事、外交、司法、教学等部门的同志参阅使用。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庭审记录 中国部分》是东京审判有关中国部分的庭审内容以中文形式首次呈现,这次完整的搜集、整理、译校、出版,使这部分的庭审记录成为便于中国读者与研究者 阅读、查考的文献。 东京审判中, 涉及中国的部分的审理共有 120 日,留下的记录约 10400 页,译成中文 约300 万字。按内容、庭审顺序、篇幅分为侵占东北检方举证、全面侵华检方举证、毒品 贸易 侵占东北检方举证、侵占东北辩方举证(上、下)、全面侵华辩方举证(上、下)、南京暴行检辩双方举证、被告个人辩护举证(上、下)、检辩双方终举证与辩护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等 12 卷。
《1982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评注(第3卷)》在联合国原负责海洋法事务的副秘书长、国际海底管理局原秘书长南丹大使的倡导下,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海洋法律和政策中心编撰、出版。《评注》为系列丛书共分七卷,由南丹大使任丛书的总编辑。《评注》是研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著作,为《公约》的每一个条款和相关文件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渊源和翔实的历史史料,并以评注的方式加以客观的分析,以求对《公约》的广泛理解。 《1982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评注(第3卷)》是本系列丛书第四部具实质性评论的一卷,本卷包含了《公约》第八十六条至一三二条。这些条款涉及各国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区域(国际海底区域例外)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适用于岛屿、闭海和半闭海的制度、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等制度和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类法典”系列,是法律出版社应社会各界对权威法律法规汇编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需要,精心编纂的一套应用型法规工具书。本套图书兼具权威性和应用性两大特点,是超越目前市场上常规工具书的创新产品。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次再版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分类法典的专题和种类,增补和修订了上一版出版后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以及常用的部门规章,并对导读、参见、条文注释、文书范本和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集二百余位欧洲优秀学者历时四年起草完成的《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与示范规则: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也就是学界所谓的“欧洲民法典草案”),展现了欧洲各国当下为认可与适用的私法规则,可称世界上为先进的民法典草案之一。不论该草案终是否能够通过,或以何种形式通过,其中所蕴藏的学术意义与价值都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制定一部较为成熟的民法典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历史选择,也是学界多年的期盼与梦想。将该草案迻译出版,对当下我国民法典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共分十卷,分别是:一般条款、合同和其他法律行为、债及相关权利、有名合同及其产生的权利义务、无因管理他人事务、造成他人损害的非合同责任、不当得利、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