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原论》是中国为优秀的罗马法专家,原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枏先生所撰写的关于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著作。该著作分为上下两册,70余万言,分总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和诉讼法六编,结构上基本是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模式演变而成。其中总论部分体现了本书的独到之处,内容牵涉广泛,却能简明概括地对罗马法做总体的描述,包括罗马法的基本认识、社会基础、历史发展、体系构成及其世界影响等,从而为此后展开的罗马法制度研究阐释铺垫了基础。本书对古代罗马法律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私法领域进行了十分详实和客观的描述,是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介绍为详细、为精确、内容为权威的罗马法著作,也是周枏先生一生治学的结晶。本书让我们看到从《十二发表》到《国法大全》的罗马法的内容的丰富和法理的精深以
我国近年颁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文化领域法律,改变了文化领域长期以来 三部半法律(著作权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及涉及文化领域的档案法)治文化 的的格局。作者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北京市社科2017年度课题)和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著作权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课题)等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当今文化强国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基于文化产业链的文化法律体系构建方案,涵盖文化强国建设视野下的文化产业链、文化资源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权益调整法、文化市场监管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内容。字数约30万字。
本书系主要针对国际法领域进阶学习者、专业实践人士的通论性教科书,注重国际法的前沿问题、理论探索和中国立场。 全书分为国际法总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客体、国际法律行为、国际法律责任与争端解决五个板块,对于国际法所涉及的新领域,例如网络空间、极地、深海等规范建设问题予以阐释,对恐怖主义、经济危机、武装干涉等国际法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的安全观、外交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予以展开。 本书不仅注重对概念、原则、规范的呈现,也注重对国际法制度背后的动力和运行的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
本书从全球法治的宏观背景来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全球法治化,重点考察当前国际贸易争端解决诉讼机制的基本制度,通过对已有争端解决机制的对比分析,探寻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适应解决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争端的实际需要。
《外层空间国际法治引论》一书在对现行外层空间国际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概括介绍的基础上,密切围绕外层空间国际法治的实践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症结,以外层空间军事化利用问题、外空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外层空间国际合作问题、微小卫星星座建设空间交通管理问题、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问题、临近空间探索和利用问题等多项具有典型性的、具体的外层空间法前沿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周全的论证,不仅对各项问题进行了较为清晰、详细的阐释,还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应对思路和对策,展现出了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同时,本书紧密贴合中国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背景,特别关注各项重大的外层空间法前沿热点问题对中国外空利益的影响,并积极构想中国应当如何通过完善国内航天
自1787年提议和起草《联邦宪法》,到1789年正式批准,对于是否应该批准《联邦宪法》曾有一次紧张而重要的大辩论。麦迪逊、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在一系列文章中表达了支持它的主张,后被称为“联邦论”。而反对批准的论证则由多个作者以多种形式表达,其中多数人使用了假名,后来这些文章以“反联邦论”闻名。本书是反联邦主义者所写的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论文章与信件的合集,涉及联邦权与州权、宪法解释权、审判权、税法、常备军、参众两院与总统的权力分割、权利法案的缺失等等,是理解美国《宪法》与制宪历史的重要文献。
《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全面介绍了自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税收法、国际反垄断法以及国际商事交易法的概况,理论分支,新问题和新发展。篇国际经济法总论,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主体、理论和学派、历史发展及基本问题几个方面,全面介绍该体系和学课21世纪的发展情况。第二篇国际贸易法,通过介绍WTO法律体系,介绍公法性质、调整国际贸易中政府宏观贸易行为的法律,主要内容有WTO组织法与争端解决机制,货物贸易规则,贸易救济规则,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服务贸易协定内容在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情况。第三篇国际投资法,在综述该部门法的产生和发展,概念和理论以及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介绍国际投资的准入、运营、保护、待遇和争议解决在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情况。第四篇国际金融法,从介绍
全书分为五讲,前四讲精选自作者毕生从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法研究的著作、文章及历次重要讲座的文稿,是这部书的核心部分,堪称 梁西的理论代表作 。*后一讲,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人生小结,可视为本书的结论部分。这个小节,从人生与社会角度,提出了不少广泛而深邃的观念和若干值得深思的问题,颇具启发性。
《环境损害的民事责任》一书主要探讨了侵权作为一种私法规制手段在环境保护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的环境责任、海洋污染、核污染、转基因生物污染,以及环境污染领域具有代表性、有跨国影响的案件,如深水地平线石油泄漏事件、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等,修正了关于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观点;采用比较法的视野,对美国及欧盟成员国关于环境侵权的实体法与普通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除了将侵权作为加强环境执法的规制手段外,更加注重侵权作为私法手段与公法监管之间的平衡。本书可作为研究世界范围内环境法民事责任制度的重要参考书,既能为法学院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材料,又能为环境侵权领域的律师提供环境诉讼方面的实战指导。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六卷)》旨在瞄准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的学科前沿,积极开展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推动国内外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的进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六卷)所收录的文章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进行了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反映并评价了国际法经验分析的新浪潮,提出了跨学科合作潜力。
《中国国际法实践与案例》是国内首次就中国外交中的国际法问题作出全面而系统的权威介绍,内容涉及特权与豁免、国家责任、中国的海洋法律制度、中国与邻国的岛屿主权与海洋边界问题、中国的陆地边界法律实践、中国的条约法实践、中国的刑事司法协助、国际环境法与气候变化、中国与国际司法机构、中国与国际人权文书及其他与外交外事工作有关的国家法问题。 其中,作者段洁龙等在可能范围内披露了一些重要案例,诸如“驻前南大使馆炸馆案”、“‘疆独’分子冲击中国大使馆案”、“湖广铁路*案”、“莫里斯旧*案”、“钓鱼岛问题”、“南沙问题”等外交案例及相关国际法重点难点问题,国内尚未出版类似内容。
本书旨在绘制一幅国际法历史演进的全景图.在纵向方面,本书以远古时期的国际法萌芽为起点一直延续到2l世纪初国际体系转型时期的国际法,以此为基础,试图对近现代国际法的形成、发展和前景作出适度的评估和预测,在横向方面,以国际法的发一展史为主轴,兼顾国际法的学说史和编纂史,并力求总结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在地域范围上,以地区为中心,囊括欧、美、亚、非,注意突出个别画家在国际法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全面阐述由际法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在方法论上,多种方法并举,既有女证研究,也有演绎归纳和比较分析。希望通过上述67究,能够引起和促进我国的国际法学界对国际法史研究的进一步重视。本卞可以用于法学专业本科生与07究生的国际法教学,也可以作为国际法学术研究的参考书,还可以提供给从事国际法实践活动的工作人
本丛书是一本优秀和权威的国际法教科书,是日益趋向流行的国际法学术领域教员和学生们的*选择。它独特的写作风格激励着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的信心,同时还保有缜密和严谨的学术风范。贯穿全书的分析促使学生发展其批评性思维的技能。第六版全面更新了资料,精心设置的结构反映了当前的教学趋势,涵盖了课程的全部内容。修订后,国际法院的内容在专章中详细讨论,并另设关于国际刑法的新章。以往版本中详细的参考资料和可靠并一致的评论均在新版中保留了下来,因为这是所有研究国际法的学生们不可或缺的基础,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或是专业律师,均为如此。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共十四章,主要包括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法律关系、国际法律责任、国际争端等总论内容,以及领土、海洋、空间、居民、人权、外交领事关系、国际条约、国际组织战争与武装冲突等国际法分论问题。
德国科隆大学空间法研究所是国际知名的空间法研究前沿学术机构,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科研成果丰硕,目前正在致力于编写空间法的基本法律文件,并出版了上下两册的《科隆大学空间法评论》。本书为《科隆大学空间法评论》上册的中译版。对于中国读者了解前沿的空间法律动态提供了参考,为中国在空间领域开展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这本由郭玉军主编的《网络社会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贯通,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内法到国际法,对诸多网络社会中的国际法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我国目前实践中迫切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研究与建设。本书由八章组成,基本涵盖网络社会中的重点、热点国际法律问题。内容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具体而言包括:网络社会与国家主权、网络犯罪的国际法律控制与国际合作、网络社会电子商务的国际法律规制、网络社会中的国际金融法律问题、网络社会的国际版权法律问题、网络社会与跨境资料转移中的资料隐私保护、网络社会的国际争议解决机制,等等。本书具有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内容新颖、丰富,资料翔实,论述较为充实等特点。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国际经济法学(第6版)》是一本综合阐述国际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专门著作。由我国著名国际经济法学者陈安教授和朱学山教授担任正、副主编,参加编写的其他人员均为相当优秀的中青年法学教授、法学博士。全书约七十六万字,分列十章,即绪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法以及国际经济争端处理法。《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国际经济法学(第6版)》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国际弱势群体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致力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全书具有立论独到、取材新颖、涵盖全面、重点突出、注解强化、剪裁方便等
《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尽可能实证性地把握国际立法的现象,努力在理论上使其体系化。以这种意图为基础,在努力确立国际法学上的、应该称为“国际立法学”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的同时,力图论证其固有的对象和方法的存在性。当今,可以说国际立法已经达到质与量双重的高度,为了论证以上的观点,单纯地作为事实现象叙述是不够的。国际立法的存在基础无论如何必须在国际法的法源中寻求,我认为这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的方法。尽管现代国际法的法源存在激烈的动摇,但是,这种动摇要求展开国际立法问题的关键点正是《国际立法:国际法的法源论》的出发点。
《当代德国刑事法研究(总第1卷)》出版后,收到学界的鼓励和肯定。作者从客观归责理论在德国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其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理论界的全新争论以及其在联邦*法院判例的态度各选择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论文,使中国学者能够对客观归责理论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在中德双方编辑人员协商的基础上,作者在刑法专题研究部分对该理论在德国的情况做个整体性的说明。
本书以国际法的视角剖析中日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立足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日联合声明》等涉日国际法律文件,用翔实的材料与严密的逻辑相继论证了中日战争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如战败国日本的地位、战后中日协定、民间战争受害者索赔运动、钓鱼岛争端以及中国台湾主权问题等。全书结构严谨,观点明确,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也充斥着作者对诸多国际争端的不平之气。其以一介文人学者之身,化激情为文字,冀为我中华民族在中日战争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上得享公平,以为领土完整与民族复兴贡献己身之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