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关于法律和政治思想的里程碑式的名著,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许明龙的*权威译本。与旧译本相比,该书篇幅有较大增加,新增孟德斯鸠为撰写该书而搜集的资料,孟德斯鸠对于舆论批评的回应文章,达朗贝尔关于孟德斯鸠思想研究的文章等,书中也增加了很多常识性译著,方便非专业人士阅读。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 汉德的传记,精湛、感人地讲述了这位杰出法律人的一生。 勒尼德 汉德(Learned Hand,1872 1961),是与约翰 马歇尔、小奥利弗 温德尔 霍姆斯、路易斯 布兰代斯、本杰明 卡多佐齐名的美国著名法官。他出生于纽约一个法律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律师。汉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先从事了13年律师工作,并在奥尔巴尼法学院任教。汉德于1909年开始担任法官,直至去世,在 52 年的法官生涯中,汉德法官作出了 4000 多份判决,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判例层出不穷,著名的汉德公式就是他在一起海事案件裁判中提出和创立的,被视为法律经济学的经典代表。汉德也是现代法律解释方法的先驱,他在侵权法、专利法、海事法和反垄断法等专业领域为司法裁判的技术和精确度树立了长远的标准。 汉德的一生,经
历经二十五载生机勃发,难被超越之法律通识经典。于浩瀚法域中追寻法理要义,以文学手法来探究法律真谛。启迪读者领悟法律之精妙,激发读者思考中国之愿景。
《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为法理学领域经典著作,该书中文首版在国内出版之后,受到很高赞誉,自出版后十几年来,在国内法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于我国法理学的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是法学研究、特别是法理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被国内众多院校列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指定阅读书目。 《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是有关西方法理学的通识性著作,以作者独特的视角反映了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脉络。作者以现代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为线索,在浩瀚的西方法理学思想宝库中选取材料,并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近代以降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评析,在评析过程中画龙点睛之笔随处可见,对于处于不同文化和理论语境中的中国读者来讲颇有启发作用,有利于读者领悟西方法理学的精要之处,也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西方法理
《圆圈正义》: 文章一部分来自作者精选的已发表的短文,另一部分为本书首发。目录经过重新编排,目录全文请见共享目录 圆圈正义 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 17 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 22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纪念一只越狱未遂的鹦鹉 20 何谓榜样 28 今天是艰难的,但也是精彩的 35 下跪 42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50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52 律师为什么喜欢为 坏人 做辩护 63 权力为大 各自珍重 州官可以炫权,百姓何以为炫? 67 思想、言论和惩罚的边界 111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见死不救、该当何罪? 72 路边的野草你不能采? 76 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尊严:故意杀人三题 121 无论多么伟大 终有一天谢幕 129 人类的观念会崩溃吗? 在虚无中寻找意义 142 今天,你刷存在感了吗? 25 爱要常觉亏欠 客要一味款待 139 心怀永恒 活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欧根 埃利希在中国的法社会学界可谓家喻户晓。其提到: 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也许这句话中就包含有任何一种法社会学原理的精髓。其著作《法社会学原理》奠定了社会法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地位。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围绕着 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也不在司法裁决,而在社会本身 的主题,系统地阐述了其 法律社会学 基本原理,特别是其中的 活法 观念。这一观念批判了概念法学的国家主义法观念,指出真正的法律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而是由各种社会联合体自发产生的和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实际起作用的法律,其本质就是联合体的内部秩序。法律包括法律事实、法律规范和法律命题三个方面,后二者是法学家在认识前者的基础上创制的。法律规范又分为一级规范
本书由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学者约翰 布劳恩耗时三十年根据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爱德华 甘斯现存所有 自然法与普遍法历史 讲座学生笔记整理而成。原书一经出版便被评价为是当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 巨大收获 (吕迪格 布伯纳语),是 所有从事黑格尔及其弟子研究之人的幸事 (米夏埃尔 帕夫利克语)。本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格尔,也将带领我们认识爱德华 甘斯这位不应被遗忘的法学家,同时填补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一处重要的研究空白。
法律英语是法律科学与英语语言学间交叉学科研究的结晶,从法律英语术语入手是法律英语学习的捷径。 《法律英语术语说文解字》选择5000个常用法律英语术语,主要以人物为线索分为235组,一组组的解读法律术语本义、引申义和中西构词的思维差异,同时对较难理解术语给予注释。 《法律英语术语说文解字》特色在于利用作者研究总结的英语词汇音、形、义十二个密码,通过说文解字(构词法分析)、义项分析、词源、释词等多方面注释和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同根词、同缀词比较,解决法律英语术语音、形、义的理解和记忆问题。通过阅读《法律英语术语说文解字》,读者可掌握涉外合同、涉外诉讼、法庭辩护、外国法律原著中常见的英文专业术语,并为从事涉外法律实务及法学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越来越多的法院在开发各种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 睿法官 系统,杭州互联网法院的 智能证据分析系统 等。本书拟解决计算机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法律应用时法律知识的欠缺问题,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法律应用研发能力。本书为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研究成果,既可作为高校师生和相关领域实务人员研究使用,还可以作为教材供高校学生参考使用。
尽管**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行政协议的论争与研究却远远没有结束。所以,本书可以看作是为系统研究行政协议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编主要讨论有关行政契约的法学理论与观念,将尽可能地解决所有涉及政府契约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中国行政契约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 第二编为了追寻行政契约近期实践,尤其是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以及有关行政协议(契约)的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的判断标准以及如何实施司法审查作了前沿的跟进研究,并有意识地展开和民法学者、民事法官的对话,回应有关质疑。 第三编针对 混合契约 纯粹契约 和 假契约 三种行政契约形态,分别做个案研究。 采购契约 是一种很典型的 混合契约 , 治安承诺协议 是一种纯
该书系法学专业民事案例研习课程的实践课用书,其主要介绍德国鉴定式案例研习方法,依据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和参考答案为学生提供鉴定式案例研习的训练。适用于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也适用于非法学专业选修民法、经济法课程的学生,也适用于对民事案例研习感兴趣的法律实务人士。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案例分析方法介绍和阐释。该部分包括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基本介绍、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阐释等等。 第二部分是案例研习和参考答案。该部分提供50个左右的民事案例,包括与民法(含知识产权)相关的商事、行政、刑事的案例,涉及目前比较热点的案例,供学生研习,同时按照鉴定式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参照学习。案例选取自我国实际判例,以及德国教科书以及德国案例教科书的经
2012年新的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施行以来,纪检监察公文从格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教材就是以近期新的要求为依据进行编写的,同时密切与纪检监察的业务实际相联系,希望有助于学生和广大读者业务能力的提升。教材从公文的基本知识开始,从格式到内容作了一个系统介绍,以便于读者理解掌握。主体部分从纪检监察公文概述、执纪审查公文、案件审理公文、纪检信访举报类公文和纪检监察信息的写作五部分对纪检监察公文及其写作作了详细解读。《纪检监察公文写作》紧贴发展着的纪检监察公文工作实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实践性,通过各种公文的格式、样式及附例展示增强了教材自身的可读性,从而使广大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受到教益。
全书遵循先总后分、先普遍后特殊、先理论基础后具体实践的总体思路,共分为 法学基础 法的概念与法的方法 中国的法与社会 三个板块,分别介绍了《利维坦》《联邦党人文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和国家》《民主与不信任:司法审查的一个理论》《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论法律》《法理学的范围》《纯粹法理论》《法律的概念》《法律帝国》《法社会学》《乡土中国》《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共14本法学经典著作。 法学基础 作为第一板块,主要包括对《利维坦》《联邦党人文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和国家》《民主与不信任:司法审查的一个理论》《道德原则与政治义务》6本著作的导读。它们共同关注法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同时也密切关注法律、国家与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关系。《利维坦》的研究
《数据法学》一书撰写团队成员均为近年来法学界较为活跃,在数据法学领域成果丰厚、颇有影响的学者,撰写体系和内容也反映了法学界的动态和专业水准。 本书针对数据的性质、数据法概述、数据治理现状、数据法律关系、数据的流程、数据交易、数据的竞争与垄断、个人信息的侵权保护、个人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及国际协调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阐释数据法治的重点问题与未来研究动向,力图为我国数据治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一定的努力和贡献。 本书体系设置科学,内容注重数字治理的生成逻辑,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对于数据与法治融合的落地意义重大,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美国行政法》是王名扬先生在学术生涯中的*之作。该著作在内容的中国现实针对性、语言的朴实无华、专业术语的精到简练、篇章结构设计的逻辑严密性等方面延续了《英国行政法》与《法国行政法》的优点,但在资料的详实丰富、体系的完备全面、内容的精细准确等方面均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学术高度,从而把公法学界有关外国行政法的了解程度与比较行政法的研究水平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国际胜任力与青年培养。这是基于作者25年在联合国系统不同岗位任职的感悟以及对青年参与国际组织实际工作的观察,对新时期青年到国际组织任职所需的基本知识、素质技能与参与态度等国际胜任力要素的思考与解析。收入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在高校授课、各种专题培训班的讲座,报刊约稿以及对全球治理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学术探索文章,共22篇。 第二部分涉及全球粮安与青年担当。这是作者结合多年国际组织管理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经验以及回国后继续致力于农业与粮食安全领域的活动与实践的思考,剖析当下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全球治理、智慧农业发展以及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养等热点问题。收入本书的主要文章包括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的主旨演讲或发言以及政策咨询及研究报告等资料
原著将美国合同法领域的海量判例整理、归纳、重述后,以成文法的形式编纂成书。该重述对合同规则的陈述简明扼要、精当贴切、内容权威,且每条皆附权威评论注释。内容共16章,汉译如下: 章 术语的含义 第二章 合同的成立 当事人与行为能力 第三章 合同的成立 合意 第四章 合同的成立 对价 第五章 反欺诈行为法 第六章 错误 第七章 误述、胁迫与不正当影响 第八章 因公共政策而不能强制执行 第九章 合同义务的范围 第十章 履行与未履行 第十一章 履行不能与目的落空 第十二章 因同意或变更而免除合同义务 第十三章 连带诺言人与受诺人 第十四章 合同受益人 第十五章 权利的转让与义务的变更 第十六章 救济
本书是对刑事证据审查的实务图书,本书共九章,按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证据种类的排序编排体例。结合典型案例,对每类证据审查的运用规则做一阐释指引。每章附上节选的相关公检法三部门配套规定、相关证据专门性规定(地方性规定仅作办案参考),便于读者速查速用。具体如下:章 物证、书证;第二章 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第三章 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第四章 鉴定意见;第五章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第六章 试听资料;电子数据;第七章 技术调查、侦查证据;第八章 非法证据排除;第九章 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
伴随着智能人脸识别、智能轨迹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一种新型的证据 人工智能证据也开始出现在法庭之中。为了正确认识并科学地运用人工智能证据,本书试图对人工智能证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其构建科学的司法证明和证据审查体系。本书就人工智能证据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介绍人工智能证据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人工智能证据的性质及其对人类证据制度的挑战。第三章主要讨论人工智能证据的可采性问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证据在司法证明中的运用。第五章主要介绍人工智能证据的审查体系。 br
本书是18世纪瑞士日内瓦自然法理论家让-雅克 布拉马克的代表作。在本书中,布拉马克对此前的自然法理论家,特别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和巴贝拉克的观点,既有继承,也有挑战和批评,同时在自然法体系中引入了诸如 人的目的是追求幸福 等一些新的要素。本书在18、19世纪被广泛阅读和征引。 在上卷 自然法原理 部分,布拉马克从人的性质入手,对自然法的原理、内容、权威和约束力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他将幸福确立为人的目的,并且独创性地使这一原则构成其自然法体系的主导性原则。面对自然法理论中理智论和意志论在义务问题上的深刻对立,布拉马克从理智论的角度重构了意志论的观点,试图弥合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布拉马克的部分观点在美国革命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源自其自然法理论的 追求幸福 的论点也被写入《独立宣言》。 在下卷
横看成岭侧生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案例研讨是法学理论学习和部门法实践学习的重要方法。以经典案例导入法理学的重要问题,有助于帮助读者洞悉法理学的争议,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法律实践的影响。本书精心设计四大法理学主题,萃取法概念论、法学方法论、法伦理学和部门法理学相关主题中的经典案例作为法理学研讨课的优质资源。从古希腊的追问,到德意志的反思;从神秘缥缈的洞穴之辩,到现代司法场域的法伦理争锋;每一个案例都试图给法学讨论的参与者提出智识的挑战。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教师团队倾力打造,通过指定阅读文献,与大师对话,同智者交谈。以讨论的形式对法理学之重要问题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予以批判性反思和推进。建议读者在使用本书时对照《法理学研讨课(文献卷)》进行阅读,明了同一主题之问题在
本书围绕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共分为十讲,分别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论中华优秀法治文化,指出承继中华法治文明的理论价值。二是总结中华法治文化的价值,认为中华法治文化以儒家、法家思想为底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它决定着法治的理想与取向,其最为突出者,即是公平、仁恕、诚信与富民。三是主要研究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认为中华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智慧。这其中,既有宽与严、礼与法、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立法智慧,又有充满实践理性、注重实质正义的司法智慧,还有乡民百姓在乡村治理、契约生活中的生存智慧。四是主要论述中华法治文化案例,以敦煌文书案例、唐代盗窃案、唐代复仇案、应敏斋析盗案、清代李毓昌案、清代王树汶临刑呼冤案等刑事案例以及曶鼎中的契约纠纷、一物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