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上的主观法与法关系》由(日)山本隆司著
本书希望另辟蹊径,结合笔者多年办理相当数量(可能全国最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宝贵经验,立足于法官思维,从思路、方法、技术的角度,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如何进行审查、支解、拆分、送达、保全、现场勘验、调查取证、庭前会议、举证质证、组织鉴定、庭审驾驭、决断、调解、裁判文书制作、二审审理等方面探讨处理路径,提供实用、有效的法官操作方法的指引。同时,附之以大量生动、精彩的案例,展现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过程,突出表现为“解构与重塑”。
本书是关于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风险防控与实务操作方面的书籍。图书分为评标和评审的学问、签订中标和采购合同过程中的标准动作、权利救济的规范方式等七章内容。本书视角独到,不仅具有精湛的理论概括和准确的分析,更有丰富详实的实务操作流程,对招标采购实务当中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对于业界十分具有指导意义,是的专业书籍,对推动中国招投标制度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也会带来诸多启迪。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这是宋慈对命案检验重要性的总结。 本书以清代为例,以考证的笔法展现了中国古代命案检验这一对于当代读者而言久远、陌生,却又在想象中有几分熟悉的历史场景。书中呈现了清代命案检验的工作标准、检验技术较过去朝代的发展变化、检验如何具体进行、官员与仵作等检验参与者在其中如何分工,以及对于当事人不服检验、官仵错误检验等情况的官方处理规则。而这一与当今法医工作具有明显差异的体系,不仅与当时的制度,更与古人对身体的不同理解有着深刻的联系。
这本《英美法入门——法学资料与研究方法》除了以Legal Research:Materials and Methods一书为主,介绍如何在英美法法律图书馆中寻找资料共13章外,同时亦告知初学者如何研读法律案例的各类必要知识,同时亦另有专章讨论攻读英美法的理由与方法等。一个法治国家的建立,不是一蹴即至,我们从第八章美国法律的演进及现状可知道它的轨迹,同时亦可看到英美法在美国的演进阶段及理由。英美法的法律判例或法律文件中,使用很多的拉丁字及法文,本书附录将重要词汇及外来语用英文解释列之于后,供读者参考。 《英美法入门——法学资料与研究方法》是一本工具兼法律知识的书籍,对赴英美及英联邦国家等地学法律的学子特别有指引的功能,出版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对有志于英美法学习的年轻攻读者有所帮助。
《犯罪心理学(第7版)》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既涵盖了传统犯罪,又强调了一些新型犯罪,是一本内容全面的犯罪心理学图书。
自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新时代“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法律监督新格局以来,行政检察快速发展,在维护司法公正和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和广大行政检察人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办理了一批质量高、效果好的案件,为做实新时代行政检察工作提供了宝贵样本。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厅与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经贸法律评论》编辑部承办了“2020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经过公开评选等多个环节,评选出“2020年度十大行政检察典型案例”及“2020年度行政检察优秀案例”,本书将评选出的10件典型案例及20件优秀案例汇总成书,增加了办案人心得体会和专家点评,多方位对案例进行了解读,具有很强
本书收录了8篇康特洛维茨在法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文:《为法律科学而斗争》(1906)、《论正确法学说》(1909)、《法律科学与社会学》(1911)、《法律科学的时代》(1914)、《自由法学说前史》(1925)、《法律科学方法论概要》(1928)、《对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批判》(1934)、《法的定义》(1938)。这些论文基本囊括了康特洛维茨在法理论方面的所有重要代表作,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自由法运动/自由法学说的基本主张、基本框架、发展脉络、法律科学观与法律实现主义的关系、法概念主张等各个方面,可以被视为“自由法运动”的代表性论述。
《比较担保法案例选评》共分为七章,编写的意义在于:(1)接近采用英文案例教学会使阅读案例的数量减少,导致教学信息量较少和知识覆盖面较窄。而采用译为中文的内容较为精简的案例,能大大地增加阅读量。(2)由于英文案例复杂难懂,在课程中适当采用一定比例的编译为中文的案例,将其与英文案例相结合,更利于学生的透彻理解。
本书本着司法为民的服务宗旨,简明实用、携带方便的原则,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每年根据近期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立、改、废的情况进行修订,已经连续出版三十六年,持续更新数十版,因其精巧实用,深受读者欢迎。该书立足于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司法实践需要,新增截至2024年3月公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并根据司法文件的效力、时间、关联度综合排序。该书内容分为总类、民商事、民事诉讼、刑事、行政、调解和其他共七个部分,有助于配合人民法庭开展工作,提高人民法庭审判人员的司法能力,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司法保障服务。
本书立足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精选近年来发生的违纪典型案例50个,对违纪行为认定处理相关的重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解答,析事说理、明纪释法,既可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纪法学习的案头参考书,也可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执法提供借鉴指引。
本书详细梳理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深入阐述全部现行18个税种和国际税收遵从实务。在具体内容上,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税收征管和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阐述遵从要点,解析遵从难点,并以风险示例释法析理,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本书对于学习和宣传税法,提高税法遵从操作能力,都具有指导帮助作用。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宣传税法、引导遵从,可作为全社会学习研究税法的参考读本,也可作为纳税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办税辅导,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经管法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不作为税收执法依据。
布莱恩·莱特是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杰出哲学阐述者,也是法理学议题自然主义转向的核心人物。《自然化法学》汇集了莱特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作品,并补充了他为此书专门撰写的长篇导言与两篇后记,是莱特在法理学领域得到公认的代表作。本文集涵盖了一般法理学、司法裁判、法律现实主义、奎因自然主义哲学、法律与道德客观性以及哈特-德沃金之争等议题,为法理学、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研习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以大量真实涉税诉讼案件为场景,客观呈现征纳双方及法院的观点,结合税收法律法规、法学理论、实务操作进行深度解析,最终提出较明确的处理意见和完善建议。涉税案件的争议问题具有代表性,分析过程具有说理性,处理结果和建议具有指导性。 本书所涉及案件都是实际发生并由作者亲自办理,且是作者在办理涉税案件时遇到的比较突出和疑难的问题,法律分析的观点是作者作为税务律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形成,且切合法院的裁判观点。 本书兼具专业性和实务性,既有案例分析又有理论研究,有利于提升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及运用税收法律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社会大众起到普法释法和警示教育作用。
《刑事审判参考》是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办的业务指导和研究性出版物,包括“案例”“立法、司法规范” “经验交流”等栏目。在“案例”栏目,本辑收录了《郑某某、马某某被诉非法制造、买卖、运输爆炸物案——行政犯中不具有行政违法性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等案例;在“立法、司法规范”栏目,本辑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二)》及其理解与适用等;在“经验交流”栏目,本辑收录了《有组织犯罪涉案财产认定和处置问题调研报告》等文章。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汇集2022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及相关负责人就典型案例回答记者提问,旨在直观全面展现检察机关2022年在公益诉讼领域的积极作为,同时,为各级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进行规范与提供指导。
为统一执行股权的法律适用,解决实践中的相关争议,依法保障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制定了《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股权若干问题的规定》。为进一步阐述本解释精神,全面深入介绍具体条文出台的背景和含义,并对司法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意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与适用这一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以解释条文为序,通过[条文主旨][理解与适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相关案例][相关规定]栏目对条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对于从事相关领域实务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主要法律。全书共分六章,包括:法的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与继承法、诉讼法,并附有重要法律条文。本书的特点是:将法学基础理论、根本法、基本法律相结合,使法学基础理论和根本法的原则贯穿于其他基本法律之中;将基本法律规定、法学理论与案例分析、思考题相结合、形成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特点;将法学理论与主要法律相结合,形成法学理论、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的有机联系。这些特点能使读者尽快理解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并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本书是对传统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科书的改良之作。 同传统教科书相比,本书集中阐述了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阐述文字,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的内容;对先秦儒家进行了新的划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证儒家、法家思想,新增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的内容;将两千年封建时代思想压缩为几个专题,并新癗立法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争议、家法族规、官箴、非正统法律思想及宗教禁忌等内容;新增五四及民国时期法律思想。凡此种种,都深化和拓展了本学科基本教书的内容,拓宽了读者视野。 本书文字优美严谨,论述清晰,伸缩裕如。作者武树臣教授法律史、思想史和社会史功底扎实,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尤为纯熟。
本书是对传统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科书的改良之作。 同传统教科书相比,本书集中阐述了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阐述文字,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的内容;对先秦儒家进行了新的划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证儒家、法家思想,新增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的内容;将两千年封建时代思想压缩为几个专题,并新癗立法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争议、家法族规、官箴、非正统法律思想及宗教禁忌等内容;新增五四及民国时期法律思想。凡此种种,都深化和拓展了本学科基本教书的内容,拓宽了读者视野。 本书文字优美严谨,论述清晰,伸缩裕如。作者武树臣教授法律史、思想史和社会史功底扎实,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尤为纯熟。
为全面系统阐述中国法制的学术著作,现在为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共分八章,分别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中国传统法制的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法律的形式”、“身份法”、“亲族法”、“刑事法”、“财产法”、“司法制度”。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本书为第二版作了较大的修订和补充,增添了法学界有关中国法制史专题的*研究成果。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有关法律的理论与学说。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客观历史为依据,论述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实现依法治国服务。
《法治文明溯源:中华法系经典案例解析》选取案例涉及的判官,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基层司法官员,既有历史上的著名官员狄仁杰、白居易、包拯、文天祥、王阳明、海瑞、于成龙等,也有普通县令和不太知名的审判官。选取的案例中既有在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读书时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所写“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涉及的“徙木为信”典故,也有董仲舒春秋决狱、柳宗元《驳(复仇议)》等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判决案例和司件,还有宋太祖判失猪、县令审汤圆等有趣小案。 《法治文明溯源:中华法系经典案例解析》选取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适用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当代人深入了解中华法律文化的根脉,了解中华法系的源头、形成与发展。
本书从先秦到两汉,再到隋唐到宋元明再到前清的中国法律的重要流传以及中国法律的特点和中国法律的特点等内容,按照重点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深入进行法制史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书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国内法、国际法和附录四大部分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部分包括法的概念、基本特征和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制定、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等。国内法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知识和重要规定。国际法部分主要介绍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有关的基本知识。为便于广大读者学习理解有关的内容,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在附录部分收录了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条文。另外,为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还在每章的末尾附加了5-6条法律格言。 本书既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的法律课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群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