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30年:亲历者的口述》是对行政诉讼30年辉煌历程的回顾,以时间轴为主线,忠实地描述了22位亲历者的口述经历,回顾了《行政诉讼法》立法中的艰辛,记录了我国《行政诉讼法》从无到有,到行政法律规范、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的逐步完备,以及行政审判制度的艰难创立到现在的蓬勃发展。
《公益诉讼的理念与实践》秉持“通过个案推动法治”的宗旨,择取涉及政府信息公开、公务员报考资格、公民环境权、反性别歧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国内外典型公益诉讼案件,通过对这些案件的分析,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公益诉讼的内涵、公益案件的选择标准、公益案件的诉讼技巧以及公益诉讼和公共传媒的关系等对当前中国公益诉讼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公益诉讼的理念与实践》的案例能为您的理论研究或诉讼实务提供参考,更希望《公益诉讼的理念与实践》成为公益诉讼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引玉之砖。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以团体诉讼制度的构建为中心》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以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群体性民事权益的保护为目的,以当事人适格理论为切入点,以域外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团体诉讼制度的主要立法例为参照系,以我国民事诉讼中团体诉讼制度的具体构建为重点内容,对我国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和团体诉讼制度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团体诉讼与公益诉讼的区别、团体诉讼与诉讼担当及诉讼信托等当事人适格理论的关系、团体诉讼的类型和适用领域等方面深入研讨、论证,提出建设性的完善立法的意见。
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相关问题是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禁令相关诉讼的重中之重,并且近年正成为业内研究的热点。无论侧重点在学理还是司法实践层面,FRAND问题的研究框架理应建立在充分了解其渊源、演化进程以及近期新动态的基础上。国外司法界在此领域已经有大量案例,其公开文书无疑是研究者了解各国FRAND司法实践的不错信息来源。《FRAND案例精选(第二卷)》是从世界范围内精选的标准必要专利相关代表性案例,并将其相关内容译为中文加以汇编,其中收录文书除涉及许可费率计算、禁令救济规则等问题的法院判决书和裁定书等之外,还包括准司法机构/行政机构(如欧盟委员会)关于这些问题的决定和意见。
《行政诉讼判决之选择适用》作者以此为论证进路,通过对行政诉讼判决的立论和分析,对行政诉讼法制度进行了一次整体检视。《行政诉讼判决之选择适用》作者在对行政诉讼判决制度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行政诉讼判决理论作了大胆的创制和设计。尤其是,《行政诉讼判决之选择适用》法学蕴味强烈,文字运用精炼,学术视野宏阔,行文立论清晰,思路观点新颖,善于见微知著,是近年来行政诉讼法学著作中不多见的精品。
《行政诉讼30年:亲历者的口述》是对行政诉讼30年辉煌历程的回顾,以时间轴为主线,忠实地描述了22位亲历者的口述经历,回顾了《行政诉讼法》立法中的艰辛,记录了我国《行政诉讼法》从无到有,到行政法律规范、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的逐步完备,以及行政审判制度的艰难创立到现在的蓬勃发展。
本书是司法文明博士文库中的一本关于抗诉权研究的论著。全书包括本体论——抗诉权是什么,认识论——抗诉权如何定位,价值论——抗诉权何以正当,实践论——抗诉权如何运行,发展论——抗诉权运行如何完善等五章内容。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对共同诉讼有相关规定,但过于简单,立法理念和价值也存在着的抵触和冲突。《共同诉讼制度研究》在广义的基础上对共同诉讼进行了分析,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试图找寻各种类型共同诉讼的完善对策。全书共分为五章。章阐述了共同诉讼的基础理论;第二章开始以章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转入对各类共同诉讼的分类研究,着重研究了必要共同诉讼;第三章针对以连带责任诉讼为代表的诉讼标的牵连型诉讼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创意地提出了准必要共同诉讼的应对策略;第四章研究了普通共同诉讼,提出重建自由裁量司法政策导向、重构法官自由裁量制度的设想;第五章围绕诉讼参加制度展开论述,并据此提出制度上的建议,以弥补现有的不足。
《中国医疗诉讼与医疗警戒蓝皮书(2015年卷·肝胆)》汇集了发生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肝胆领域的医疗不良事件案例,这些案例的收集者、提供者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医事法律教学、研究、实务的法学学者、医学专家、鉴定专家、律师等,在医事法学、医疗纠纷的调解、处理、鉴定及司法实践中分别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体例上,《中国医疗诉讼与医疗警戒蓝皮书(2015年卷·肝胆)》中的每个案例均分为四部分:案情介绍、争议焦点、鉴定结论及分析评论。部分尽可能以简洁、明了、专业的病历小结方式对案情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归纳医患双方对于该医疗纠纷的争议焦点;第三部分真实介绍鉴定结论,有的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的是司法鉴定结论,有的则既经历了两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后又进行了司法鉴定;第四部分是分析评论,大部分案例
《集团诉讼问题研究》是部系统研究集团诉讼问题的专著,由四个部分构成。在理论上分析了现代集团诉讼的功能和意义;通过比较法考察和分析,指出各种集团诉讼模式的利弊及其运行的社会条件及移植的可能;以实证方法揭示了我国目前群体性诉讼的实态及法院的司法政策和实务,并针对其中的问题以及法学界和社会的批评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集团诉讼问题研究》的最终结论是,就我国社会实际而言,解决群体性纠纷的途径并非集团诉讼,而应该更多地从替代性机制着眼,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司法体制的改革完善,集团诉讼制度将会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多元化解决机制则将作为其前提和基础与之相伴,并将协商和解、和谐共赢、公平正义、经济快速的理念和价值奉行始终。
作者以昆山法治建设为大背景,深入人民调解一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载了昆山市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调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作者满怀大爱之情,采撷生动、感人的事例,用写实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传承“东方经验”之文化传统,而又不失不断创新发展,在法理与情感中挣扎,而又时时闪现法律的智慧和人性之芒的奋斗在人民调解战线上的一群人民调解员。
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熊红文的《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从公诉技巧到公诉理念》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公诉人是由优良的公诉执法理念和公诉工作理念炼成的,,是用忠诚和汗水铸成的。红文的这本书中,对公诉人应当树立什么理念及如何践行这些理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涵盖了公诉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公诉理念思想体系,是目前专门研究公诉理念方面一本不可多得的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