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专项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决定执行和人民陪审员、关于人民法院规范司法行为、关于行政审判、关于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关于人民法院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
本书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全文(汉英对照)。报告系统梳理了最高人民法院主要工作和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本书的出版对能够宣传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全法的生动实践,全面展现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良好形象。
生物自我物证技术是在传统的法医物证检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广泛应用于刑事、民事案件的侦查检验、鉴定。该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人类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手段,并随之不断深入及发展其研究内容和方法。本书只能是阶段性地汇集了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技术,在编写过程中有的技术又有所发展,这完全是可能的。 这套规划教材的特点是注重阐释各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吸纳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信息,突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力求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和适应性。 本教材供普通高等学校法学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使用,也可作为成人教育本专科各专业的学习用书。
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教研室多年从事律师、仲裁以及公证制度数学和实务工作的教师共同编写了本书。 本书根据现行律师法、仲裁法和公证制度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律师、公证与仲裁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理论问题,并力求突出律师、公证与仲裁在实务操作上的特点,以达到基本制度阐述和实务操作上的统一。 律师、公证员和仲裁员要做到“三懂”即“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地位;要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办事习惯,要懂得外国的法律和外面的情况;同时又要真正把握自己的国情,能言善辨、能说会写。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律师、公证员或仲裁员
本书以民警执法执勤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技能为起点,以强化依法执行警务的观念、增强安全防范和警务执法程序意识、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通过训练,着重解决警务活动中的技能战术的养成问题,达到 一要、二增强、六会、五掌握 的基本目标,即要严格树立依法执行警务的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警务规范意识,会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会使用警械、会搜身带离、会使用武器、会通信联络、会现场急救,掌握警务战术基础动作、掌握盘查嫌疑人的方法、掌握查控嫌疑车辆的方法、掌握搜索建筑物的方法、掌握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方法。使民警熟练掌握一般警务活动中 防、控、查、抓、带 等基本环节的技能和战术动作,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描绘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号召: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角,为法制建设和高等法学教育以及法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法学教育如何为西部大开发服务,更是我们西部的法学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和神圣使命。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决定规划出版一套具有西南特色,体现我校教学、科研*成果及教材编写水平的高质量的本科系列教材。首批审定的28种教材,计有《中国民法学》、
律师法学是以律师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本书除绪论外,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律师制度,主要阐述律师和律师制度的基本原理、包括律师制度的历史沿革、律师的性质工作原则及业务、律师资格与律师执业、律师责任和法律援助制度等。中编律师诉讼实务,主要阐述律师在诉讼中的各项业务,包括刑事帮助、刑事辩护、刑事诉讼代理、民事诉讼代理、行政诉讼代理、申诉代理等。下编律师非诉讼实务,主要阐述律师在非诉讼领域中的各项业务,包括非诉讼实务,法律顾问、公证业务、法律咨询、法律代书。本书体例新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吸收了学法学界研究的*成果,理论和立法,司法实际密切结合。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执法、司法人员、律师
本书以构建和谐司法为视角,围绕推进检察改革这一主题,对司法改革与检察改革、刑事政策与检察改革、检察工作一体化、检察业务机制创新、检察管理机制创新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既有宏观的思索,也有微观的探究;既有理论的辨析,也有实践的升华;既有时弊的针砭,也有可行的建议。力求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