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政治从何而来? 人类政治在哪里? 人类政治向何处去? 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 政治物种 ,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更加明了今天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由《毛泽东军事文集》编写组主编的《毛泽东军事文集(共6册)(精)》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合作编辑并于1993年版。文集编入毛泽东1927年8月至1972年12月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电报、命令、批示信函、报告、谈话1600余文篇,部分是次公开发表。此书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组织再版。
本书以政治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统领各章,详细介绍这些概念和术语的研究过程和内涵要义。针对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多采用理论思辨性研究和现象描述性研究的问题,本书着重介绍了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通过本书既可以了解当今政治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又可以掌握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助于在学理范围内夯实有关政治心理学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为学科知识的积累提供一定支持。
广义政府与功能性分权理论是基于客观实践阐释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学术探索。该理论认为,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事实上履行国家公共职能、承担国家公共责任、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参与国家公共管理,具有国家(政府)性质,是政党形态的国家(政府),与宪法形态的国家(政府)构成中国真实的公权力体系--广义政府。广义政府包含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分的制度框架,并致力于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
本书逐一考查国民革命军陆军(1925-1950年)各部队的历史沿革,涉及国军 军 级番号160余个, 师 级番号510余个, 独立旅 番号110余个。 沿革史内容包括:历史渊源、派系属性及变更、建制变化、番号变换、统辖和隶属关系、参与战役、驻防变动、主官任免、*终去向、存续时间等。 追溯各部队历史渊源,界定其派系属性,大的派系划分为15个之多,多数派系又可细化为若干小的派系。研判派系属性变更的时间。 关注各 师 与各 军 之间复杂的统辖与隶属关系。逐一考查各 师 调入、拨出、暂隶各 军 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梳理各 军 所辖部队的变更情况。 梳理各部队驻防地点的重大调整。重点关注跨省调防、作战的时间、背景,勾勒各部队的运动轨迹。 考察各部队裁减、合并、撤销、更改番号等情况。厘清每支部队使用不同番号的时间段,探究每支部队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 的终成果。本书以《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互释 为出发点,以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目的,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一是 导论 ,系统地阐述了本课题组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总体性理解;二是 上篇 ,集中地研究了关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各种解读模式;三是 中篇 ,具体地、深入地探讨了《资本论》的理论性质、理论思维及其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论》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四是 下篇 ,从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高度深切地阐述了《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由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生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政治地理学,究竟在二十世纪世界政治版图的动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至今为人争论不休。本书从这一 拉采尔公案 出发,回顾上一个世界历史的百年大变局,于庞大的史料中爬梳剔抉,描摹欧洲的政治成长经历及其地缘扩张,关注盎格鲁-美利坚的政治生长对欧洲现代文明的政治成长,尤其对德意志的政治成长的影响。本书试图带领读者穿越西方现代文明的表层,从政治史学角度深入其内在肌理,以期促发我们对地缘政治意识的反思。
冷战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这场超级大国间的长期对抗缘何爆发始终是人们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众多相关研究成果中,梅尔文 P.莱弗勒的《权力优势:国家安全、杜鲁门政府与冷战》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莱弗勒历时十三年撰写了这部鸿篇巨制,批判性地全面考察了杜鲁门政府时期(1945 1953)的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并提出了对冷战爆发的权威解读。莱弗勒在书中表现出了对大量史料的惊人驾驭能力,提出了将地缘政治、政治经济学、战略和意识形态考察融为一体的新颖的研究方法。这部巨著甫一出版,便引起巨大关注,并荣获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美国历史著作奖,班克罗夫特奖。
本书将1895年恩格斯逝世至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这段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围绕着 革命还是改良 问题的论争,以对资本主义时代的认识、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选择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三个问题为研究主线,按照历史的逻辑对关切论争主题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理论派别的代表人物 伯恩施坦、卢森堡和列宁三人关于此问题的理论探索过程进行系统化考察,同时还以十月革命问题为理论焦点分别就三者的思想观点的理论分歧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三者的思想关系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考察了这场论争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本书在对钱穆著论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大一统、政教关系和历史政治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 复古 和 西化 都不可能成为现代立国的实践立足点,应当在共和立国的大方向上来看待传统与现代性、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关系,在大一统现代升级的视野中来理解晚清以来的变革、战争与治理。可以说,治体新论是在开放吸收中西传统启示的脉络中获得共和新生的,正如钱穆代表的经史经世之学是在与舶来政治学的会思中演成了传统之现代更生的典型路径。本书所论,不限于政治思想史,更着眼于钱穆这一类先行者指示出的新政治科学。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和著名作家。本书是公认的作者的一部光辉、精辟的政论。他不仅对当时的英国激进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总的说来,葛德文的思想代表了从启蒙思想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过渡阶段。他的思想对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激进思想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这罗伯特 欧文的思想的形成,产生过不容置疑的影响。 本书立论的理论根据是唯物主义,认为理性应当主宰一切。作者以唯物主义理论为前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只有承认人类生而平等,才能实现政治正义。
书稿基于《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经济危机走向系统性危机的必然规律,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资本积累时空二重逻辑和剩余价值难题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有三条生成路径,分别由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占有分割和修复补偿条件决定。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一经形成,表现为有规律演化和无规律演化两种情形。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创新、金融信用扩张和平台经济兴起、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军事等改良主义政策,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缓,但并不会消解。当代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弊端丛生,不能反映全球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未来往何处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集》共八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分3次陆续出齐。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第一、二卷,1996年毛泽东逝世20周年时出版第三、四、五卷,1999年7月1日出版第六、七、八卷。第一至五卷为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第六至八卷为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全部选稿803篇,其中民主革命时期504篇,社会主义时期299篇。
《中国政治思想史》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共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辛亥。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学的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两千五百年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体例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取材以前人著作之*有理论价值者为主;叙述各家思想,力求客观之态度,偶有评论,也是意在辨明其历史上的地位,而不是任意抑扬,臆断得失。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亲自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全书分设上卷和下卷,上卷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卷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时,与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类似问题作了对比。
本书主要介绍印度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枫讨的内容包括印度政府的机构,例如司法、立法和行政等国家机构间关系,也包括关于印度政府与民众关系的组织框架和形式。本书编著的主线是印度宪法,各章的论述框架都是从印度宪法本身出发,围绕相关领域的主要议题、各方观点和达成的制度安排、解决方案等,审视印度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本书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印度国内政治运行规则和相关制度的演变过程,研究和掌握当前印度国内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把握印度内政主要议题研究的既有成果,发掘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问题。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学者秉承共同的目标,即为促进当前国内区域与国别基础研究和深度研究提供公共产品,合力将本书打造为一本可用以开启印度政治研究的入门类研究参考书。本书的适用对象既包括未来有志于从事印
本书由理论篇、技术篇、制度篇三部分组成,共十一章。其中,理论篇主要阐述了人才评价研究中涉及的学理问题,包括人才评价的概念内涵、作用机理、发展脉络、理论基础等内容,分为人才评价概述、人才评价的发展历史、人才评价的理论来源三章;技术篇主要阐述了人才评价方法原理及主要技术手段,分为人才评价的方法论、人才评价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三章;制度篇围绕我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相关评价制度展开研究,分为我国人才评价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职称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制度五章。
内务府是清代服务于皇室的机构。它 奉天子之家事 ,管理宫禁事务,在维护清朝统治和专制皇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代内务府是在满族统治者兴起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关于清初内务府的设立时间,学界分歧主要是内务府建立于清入关之前,还是建立于入关之后。其实,自1583年努尔哈齐起兵,至1616年建立以八旗制为国体的后金政权,满族的经济体制与政治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积极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统治的需要。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得皇室事务,更确切地说,应是宫中事务与国家政务日益区别开来,建立一个专门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成为必然。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建立内务府。这是入关后内务府的雏形。 毫无疑问,此时的内务府建置与职能还较为简单。可以明确的是,当时的宫中已经使用宫女、太监,且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