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董振华教授多年来在中央党校研究、教授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一部关于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家小书。全书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选取了大众普遍关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十个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疑问,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对比中西思想,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实践,展开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回答。本书一问一答,问题意识强,针对性强,回答问题注重正本清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篇幅短小精悍,力图通俗易懂地拨开人们思想的迷雾,引导读者更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展现其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本书聚焦 两个结合 重大理论主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 两个结合 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学术支持。
2018年5月5日,是卡尔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7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适应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需要,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共产党宣言》(纪念版)。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个纲领性文献,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广和*有国际性的著作。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的理论工作者为编译出版《宣言》进行了不懈努力,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宣言》已成为中国光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教材之一。 此次纪念版采用2014年出版的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 译本。这是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中通用的*中文译本。
本书系统介绍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关于抗日战争的制胜之道:抗日战争是敌强我弱的战争,我军在战略上应当采取内线的防御的持久战,“速胜论”是错误的;我弱中有强,日强中有弱,扬我之长能克日之所短,“亡国论”是错误的;战略上内线的防御的持久战,在战役战斗中就必须是进攻的、速决的、外线的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分散之敌,积小胜为大胜;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及与之相适合的作战形式,最终战胜敌人。毛泽东创造的持久战论及其一整套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战争指导的科学指南,其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和不朽价值。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近两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本书收集了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从1956至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党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出色、深刻、有力且广泛的研究,《
本书认真贯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 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代主题,努力探讨传统学术的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剖析典型性命题,展现中国智慧的光彩。 本书探讨了如下三大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的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性;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所应具有的使命情怀。 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者通过创造性阐释,系统深入而又亲切有味地论述了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此书是内蒙古卫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人民网同步播出的《开卷有理 马克思靠谱》节目的文字版。这是国内档原创的以轻娱乐的方式向大众宣讲正知正见的电视节目。在节目及书预热期间,已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关注,《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国内思想聚焦的媒体进行过专门报道,微信朋友圈也有大量相关内容的转载。 2. 90后们在这本书里与马克思深情相遇,他们之间不再存在不可逾越的两个世界、两个时代的鸿沟。以往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马克思有距离感,把马克思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符号与标签,甚至在接受多年强迫式的思政教育之后对马克思产生了抵触心。本书力图用走心、妥帖且青春的讲述方式,为年轻人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用马克思真实的个人魅力去与80后、90后慷慨激昂、怀疑一切等诸多特质勾
本书稿分十五章,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十五部著作,分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经典著作与中国、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对经典著作的核心要义、基本观点、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结合实际,联系党员干部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经典著作揭示的基本原理进行解答,彰显了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本书稿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数位长期从事马列经典原著导读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资深学者写作完成,作者权威、内容准确,对于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全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
1.此书是内蒙古卫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人民网同步播出的《开卷有理 马克思靠谱》节目的文字版。这是国内档原创的以轻娱乐的方式向大众宣讲正知正见的电视节目。在节目及书预热期间,已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关注,《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国内思想聚焦的媒体进行过专门报道,微信朋友圈也有大量相关内容的转载。 2. 90后们在这本书里与马克思深情相遇,他们之间不再存在不可逾越的两个世界、两个时代的鸿沟。以往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马克思有距离感,把马克思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符号与标签,甚至在接受多年强迫式的思政教育之后对马克思产生了抵触心。本书力图用走心、妥帖且青春的讲述方式,为年轻人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用马克思真实的个人魅力去与80后、90后慷慨激昂、怀疑一切等诸多特质勾
本书是日本优秀青年学者斋藤幸平的著作,2018年,该书获得 多伊彻纪念奖 (Deutscher Memorial Prize)。该书已成为当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书中讲述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观点启发着马克思的思想不断进化,加深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批评态度。马克思则进一步认识到,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管控,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恢复人与自然的统一,弥合物质变换的裂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与资本主义制度决裂。 本书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本,以更系统、更全面的形式重构马克思对生态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把马克思环境思想作为经济学批判不可或缺的契机来系统地展开,同时赞同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和环境批判的可能性。为此,本书提出了比福斯特和伯克特所认为的 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生态学要素 这一主张更强有力的观点,即 如果
全书在大历史观视域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以历史典故、历史故事,生动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内容、使命追求、开放品格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书稿具体内容有: 第一个结合 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富经验; 第二个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练党的思想路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军事智慧;巧借《红楼梦》分析国际形势;升华凝结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等等。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山之作,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本书对《论十大关系》的创作背景、形成过程、文本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后续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解读,揭示了《论十大关系》对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
在世界各国出版物中,阐释和解读马克思著作的各种读物可谓浩如烟海,但大多晦涩难懂,以至于很多年轻读者往往 谈马色变 ,敬而远之。日本著名学者内田树与石川康宏以书信对话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及著名理论阐述了各自的理解和看法。两位学者文风不同,对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态度及视角,书信对话这一创新形式,拉近了读者与马克思的距离,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两位作者通过八封书信,分别就《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些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大陆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本书以全国统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教材为基础,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构建以 问题导向式 教学模式为主题,分为导论和七章内容,每章分三部分:问题提要(教学目的;教学知识点;热难点问题);问题释疑(结合上述问题,设计精选5-6个典型问题,每个问题3000字以内);拓展与思考(经典阅读3-4个、附3-4段经典文献;研讨深化3-4个问题),分析回答了学生问题、理论热点、实践问题等,形成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问题链。本书既是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用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欲望与革命》( Marxism and Ethics:Freedom, Desire and Revolution)是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激进社会政治理论丛书 中的一册。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可读性很强的入门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史。作者保罗 布莱克里奇认为,马克思的自由的伦理学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性批判的基础。在他看来,最好是透过黑格尔对康德式的与亚里士多德式的伦理观的综合,来理解马克思的能动性观念。马克思对道德论的拒斥并不像粗陋的唯物主义解读所表明的那样,否认行动包含自由的、有目的的、主观的维度。对于马克思而言,自由既是反对异化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也是它的目标所在,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并争取真正的民主的运动,构成了现代自由的具体形式。同时,本书也为当代政治哲学作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