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政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一代一代人铸就的中华之魂。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力量,倾心讲述中华民族重要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故事,回答“为什么是中国”这一历史之问,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全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深入剖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回顾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解读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历数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瞻望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暂无内容简介。。。。。。
张静如教授是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的开拓者,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共党史学家,其代表性著作《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立足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要求,结合中共党史研究实践,分析解释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涉及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重大学术基础问题,从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角度对党史学科进行了理论阐释,被认为是中共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本书初版于湖南出版社出版1995年7月。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逆水行舟”、“砥柱中流”、“拨乱反正”。本书通过对“文革”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本书披露了1919年至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史实。俄国共产国际同孙中山进行联系的目的是什么? 1922年盛夏孙中山从永丰舰上向共产国际传达了什么重要信息?上海莫里哀路29号发生了些什么故事?中国第一个体验共产主义的张继何以成为“国民党右派”?斯大林、共产国际冠以“左派”的蒋介石、胡汉民、邵力子、汪精卫,何以光环掉落,全部反苏反共?邵力子何以退回斯大林赠送给蒋介石的照片?孙文越飞联合声明的台前幕后还有什么新的亮点?中德俄联盟何以最终落空?“红色将军”冯玉祥为什么最后摆脱共产国际?斯大林自认中国形势让他糊涂了,可陈独秀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宋庆龄等酝酿组建第三党等等,相信这些会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中书门下体制”是本书提出的用以涵盖唐中后期政治体制的核心概念。这个体制是在原有“三省制”框架内成长起来的,基本特征是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为中枢,决策行政合一,以尚书六部和内外使职为行政主体,“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整个官僚系统的运作形成了新的体制。 政务的申奏与裁决则依托不同于三省制下的政务文书体系,形成了新的政务运行机制。这个体制在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时初步建立,经唐中后期和五代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北宋政治体制的基础。本书力图摆脱以往制度史研究中的静态描述,厘清宋人著述中对唐朝制度理解造成的混乱,从政务文书等基础史料出发,研究唐朝各个时期实际运行的制度及其变化,以期建立一个有利于描述唐代政治体制总体变化的叙述框架。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 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生活政治为解读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窗。生活政治既带着迷人的光辉对人发出微笑,也带着苦恼的惆怅与迷惘对人提出一种警醒。从乡土中国向单位中国的变迁,此谓一变也;从单位中国向社区中国的变迁,此谓又一变也。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社区精神是孕育社区中国的母乳。社区作为剩余政治空间的终结是社区中国诞生的宣言。新型的治理结构从社区这一政治空间中孕育和生长出来。如果说党和政府包含着中国国家治理的终极密码,那么,社区与家庭则包含着中国社会治理的终极密码。作为《单位中国》的姊妹篇,《社区中国》带你走进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空间,去体会生活政治的独特魅力。
本书以叙事优化为核心,从文本、图像、记忆出发,结合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红色记忆、社会记忆以及纪念性符号、纪念性仪式和纪念性空间等要素的分析,用“下探民隐的尝试”和“由下而上的历史”分析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揭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变迁背后的心智、心态和心性,发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本书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隐藏着事实行为主体的感悟、体验、参与、思考等的具体“经历”。相较于各个学科来说,以叙事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进入新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无疑是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陌生体验”。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本)》,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而在其内部仍然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史上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进而导致研究者地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到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本书重点围绕1931年中国政局的演变,考察国民党改组后,党内高层蒋、汪、胡三派势力在党内斗争中的权力消长,特别是通过蒋介石的下野与再起,探寻三人间分合的复杂过程与蒋介石最终获得党内“领袖”地位的缘由。借以解释此前国民党内矛盾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