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研究了130个宦官家族,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主要涉及了宦官家族渊源、家族世系、家族人物、仕宦经历、主要事迹等内容,以反映其家族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此外,还研究了唐代宦官家族的特点、宦官婚姻与家庭结构、宦官籍贯分布与出身来源、宦官与勋散爵制度、宦官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观念、宦官阶层的经济地位、宦官阶层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提出了六个主要观点:第一,宦官家族的普遍化。第二,宦官家族的合法化。第三,唐代宦官建立家族是为了延续已取得的政治地位和继承已获得经济地位。第四,唐代宦官家族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第五,唐代宦官已经完全官僚化。第六,唐代宦官专权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宦官家族尤其是上层家族长期延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唐代宦官家族及相关问题的学术著作,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空
在对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不断丰富、持续发展,指引对台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了适应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形势下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学习理解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热心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组织编写了本书,增加了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涉台内容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台重要讲话精神。主要内容包括台湾基本情况、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对台工作与涉台事务、两岸协商与谈判、国际事务中的涉台问题等,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系统、深入地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和当前台湾局势、两岸关系形势等相关情况,全面、准确理解和执行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由中央宣传部统筹指导,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四省(市)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正定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 习近平福建足迹》《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 习近平浙江足迹》《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习近平上海足迹》四部系统记述习近平同志地方工作经历图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分别会同河北、福建、浙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套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部图书聚焦习近平同志领导和推动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回顾习近平同志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心系民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施政实践,全面生动呈现习近平同志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思维方法、品格风范和非凡业绩。四部图书的出版发行,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习近平同志从基层领导干部一步步成长为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的
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浙江》一书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2002年10月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02年11月到2007年3月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进入新世纪,浙江处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全面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对浙江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浙江转型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习近平作为省委书记全面领导了浙江工作。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浙江》一书,通过对当年浙江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同志、省直部门和地市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和企业家、专家学者和记者等的访谈,对习近平领导浙江转变经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人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本书是在《中国梦之中国精神》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本次修订以中国精神为轴心,从纵横、内外、里与表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精社进行透视。中国精神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体现的精神。它是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凝结,既是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蕴含未来中国人精神发的塑造。在当代中国,中国精神具有十分明确的时代内涵。
《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上下册)》以高校学生、党校学员、党政干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对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蓝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为依据,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借鉴西方经典理论,注重开展国际比较,回顾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解读未来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从讲中国战略、中国政策到讲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中国理论以及背后的中国故事,解答 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后将怎么走 的重大命题,以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各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改革史、开放史的系统深入了解。
本书主要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思想史演变,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变迁、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变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变迁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演变。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逻辑体系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贡献和新时代最新成果,并进一步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和未来展望。
。
本书旨在系统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紧紧围绕生产关系体系或经济制度结构的形成、发展、变化,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余年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建设发展之路。也正是在这70余年间,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上史无前例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并使7亿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奇迹如此耦合,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的,讲到底是新中国70多年来孜孜以求推进经济制度变革创新使然,是新制度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了中国经济超常规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奇迹。
本书研究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历史,对各个时段主要的移民运动,般都说 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共分七卷: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第二卷至第七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和清末至20世纪末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因不同时期的移民情况而有各自的侧重点。本书是目前国内外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通史,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方史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20卷)是一部供研究用的多卷本综合文献集。选稿的范围是:(一)手稿,包括文章、指示、批示、电报稿、讲话提纲、书信、批注、诗词、题词、修改的文件中加写和改写的文字等;(二)经本人审定过的讲话、报告、谈话记录和新闻稿等;(三)非本人起草但经本人审定并用本人名义发出的其他文稿。未经本人审定的讲话和谈话记录稿,不编入这部文献集。这部文献集于1987年至1998年,由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共13卷。这次公开出版,新增了一些文稿,并对原有文稿的注释作了修订,对部分文稿作了补注,订正了个别文稿的时间差错,全书共20卷。
■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认识体会。 ■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领域取得的实践成效。 ■分析研判 十四五 时期相关领域改革发展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编制和相关领域工作的思路方法。
本书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具体考察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以及地方督抚与新政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以此观察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具体研究了十三个专题,基本内容如下:*章,考察清末地方督抚辖区变革与改制,具体探讨了清末新政时期裁撤漕运总督与苏淮分省始末,关于察哈尔、热河、绥远、西康建省的动议,督抚同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的裁撤,以及东三省改制及其督抚建制等有关督抚制度与政区变革问题;第二章,是对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可知督抚群体特性的负面因素较多,这些大都不利于清末新政的顺利推行,而督抚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各省新政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探讨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启动的
......
本书主要探讨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有关问题,包括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历史渊源、设计特点、决策过程、运行实况以及明代文官考察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是一部典型的明代政治制度史专著,其聚焦的职官制度史是传统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对官员考核的研究则又是职官制度研究的重中之重。全书分上篇和下篇,分别探讨中央文官京察制度、地方文官大计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及方法、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动态揭示了明代中央文官京察与地方文官大计制度的决策过程及运作实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政治制度来源于民俗、现实以及对未来的想象力,许多条款未经过充分讨论就予以实施,并非多数人亟需或者预定结果必然对人人有益,却往往是出于善意甚至高尚的情操。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情感越是丰富,他们的理想模式就可能越是不容易稳定。周礼的社会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设计,秦法的严苛和规整并存,其礼或法都不足以让社会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正确适应变化。什么可以防止一个社会或狂热,或甘于落后,反复进入强势扩展与急剧萎缩循环状态?制度的优劣与产能的大小哪一个是决定性因素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早已经得出了结论。
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 实政改革 。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 富国强兵 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 百日维新 ,是胶州湾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所引发的一次激进改革,出现了突破制度层的内在需求;同时这场实政改革又下启清末新政,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