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 文化大革命 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 逆水行舟 、 砥柱中流 、 拨乱反正 。本书通过对 文革 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这个命题的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意蕴。本书着重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论价值、实践要求和深远意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建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历史演进、政治基础、文化认同、沟通模式、社会交往、心态建设、精神和物质基础等多个重要视角深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现实针对性,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 ,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的要求。全书兼具理论性、学术性和时代性的特色。
本书研究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历史,对各个时段主要的移民运动,般都说 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共分七卷: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第二卷至第七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和清末至20世纪末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因不同时期的移民情况而有各自的侧重点。本书是目前国内外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通史,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方史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
本卷为清末至20世纪末的移民史。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而这些变革往往都伴随着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移民运动。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的移民历史奠定了当代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本卷对于20世纪所发生的历次重大移民运动,包括清末到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运动,抗战时期的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边疆建设移民、全国水库移民、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移民等,均从时代背景、移民规模与后续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探究。本卷列有大量统计表格。
《时评中国》系列因其着眼于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思维方法”“时代记录”“冰点暖评”“不同观点”“媒介素养”“写作精要”六辑,将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于社会议题、民生热点的理性评论,同时在内容体例上,将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对近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专业分析,提炼评论的写作方法,以满足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于评论写作方法的关注与需求。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既遵循了现代国家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式的特征。本书从理论、社会、行政、财政、政党、法治、民族、历史以及比较等视角探寻 中国式国家建构 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从历史进程和现实特征等方面探讨中国式国家建构的基础理论;从经典理论、传统社会形态、现代社会的成长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式国家建构的社会路径;从西欧经验和理论、中国传统行政体制、现代行政体制及其运行等方面探讨行政体制建设与中国式国家建构的关系;从文献与理论、财税体制及能力等方面探讨财政与中国式国家构建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构的关系层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国家建构的内涵;从地区和国别视角探讨非洲、俄罗斯和东南亚的国家建构理论与实践。
《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上下册)》以高校学生、党校学员、党政干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对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蓝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为依据,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借鉴西方经典理论,注重开展国际比较,回顾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阐述解读未来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从讲中国战略、中国政策到讲中国制度、中国模式、中国理论以及背后的中国故事,解答 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后将怎么走 的重大命题,以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各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改革史、开放史的系统深入了解。
2010年以来,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与其他全球治理问题不同的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议题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度、多层级的特点,在开辟了国家活动新空间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本书从三个维度分析了过去十年中网络空间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和冲击:(1)全球治理之维:从网络空间治理到数字空间治理;(2)国家安全之维:从网络空间安全到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3)大国博弈之维:超越综合国力,迈向 融合国力 。
本书将政治制度放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以系统的、动态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视角来考察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等各方面内容,包括相关制度、体制、机制等内在关联。并且,将这一制度体系与新时代条件下的社会经济主要特征相结合,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来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路径以及如何构建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充满生机活力政治制度体系。
《简在帝心照汗青》围绕 制诏权 、 奏诏模式 、 奏诏叙事模式 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历史书写。 作为皇帝意志和皇权标志,制诏权之权力和权威对皇权帝国之意义具有总体性和全局性。本质上,皇权即制诏权。奏诏模式表明,它构成了古代帝国统治社会和民众的基本权力架构。一般说,皇权政治的运行机制主要依靠皇帝诏令推动。皇帝颁诏,官民行诏,由此推动帝国政治的正常运转。奏诏叙事模式意味着,它是史家对奏诏模式的选择和重构。史家按照自己意图和构想,重组和再建了奏诏模式。即奏诏叙事模式是对奏诏模式的史书修辞和史实演绎。 如此,奏诏叙事模式成为优先奏诏模式的逻辑基础,进而,它又构成了本书的思想结构和写作策略。 本书试图书写早期帝国的真理史和权力史。早期帝国是历史中国的青春期。历史命运由此开启。这使写史具有了思想寓言
田野政治学是产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路径,在这一路径中逐渐获得学术自觉,形成了一个在开放中达成一定共识和认同的学术共同体。田野政治学的构建是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由自发到自觉,有放弃也有接续,有进展更需努力的过程。作者作为亲历者,主要以公开发表的文章为依据,记录了这一构建过程,并提出了进一步构建的思考。通过对田野政治学构建历程的记录和思考,有助于深入理解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建构。
作者通过对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6个国家的调查,率先指出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民众价值观的重大代际转变,从而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即 物质主义 价值观向 后物质主义 价值观转型的研究领域。英格尔哈特认为,这一价值观转型是一场更为广泛的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而且这场文化转型正在逐步改造这些社会的政治生态。该书运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民众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人均受教育水平直接相关的。在那些不发达的国家,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压倒性的需求,很少有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里,由于二战之后的经济繁荣和持久和平,经济安全已经被年轻一代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年轻一代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强调自我表达与
当科学技术驱动社会发展的速度,超过人类概念框架的建构、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的速度时,人类社会发展开始进入科学技术时代。这种境况不仅对传统哲学框架提出巨大挑战,带来前所未有的哲学问题,而且在文明的转折点上使人们开启新征程:致力于深入理解与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边界以及人类的休闲观念等。本书分别从量子力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休闲哲学等视域探讨这些相关问题,论证了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和科学实在相统一的科学实在观,剖析了智能时代重塑劳动观和休闲观的迫切性,阐述了通过建构科学 技术 社会 人文协调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来合理解决由人的身体技术化和精神技术化所导致的深层问题的必要性。
本书在第8版的基础上,增补了颁布、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信访工作条例》《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等10余部重要党纪法规。全书共收录2022年12月底前颁布的重要党内法规、国家法律、司法解释等230余件,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不可缺少的案头书。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以英美为首的英语世界掌握了全球话语权,深刻影响世界秩序。这一切,绝非偶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历时20年写就这部巨著,全景式呈现英语民族千年变迁史。 全书共分四卷,以英国历史为主线,从英语民族的起源、发展一直记述到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为止,既概述了英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发展情况;也完整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与英国的关系;同时,本书亦详细叙述了欧洲历史上与英国有关的重大事件,如罗马帝国的兴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等。 丘吉尔以卓越的洞察力和克制诙谐的笔触,揭示出千年来世界霸权演变与更迭的秘密,也为我们的民族复兴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本书选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文稿107篇,共60余万言,分“论文编”“建言编”“演讲编”“专访编”“寄语编”五个版块,内容涵盖慈善事业、社会救助和社会工作三个方面。其中多数文稿曾于报刊发表,还有一些文章属首次公开发表。无论是创作思维还是选录理念,本书都力求达到时代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紧密结合。作为一部凝结作者心血智慧与诸多独立见解的专业文集,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指导性,对慈善公益、社会救助和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及有志投身者都将大有裨益。
本书全面梳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9年70年间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按照人事制度的事理逻辑和工作实际建构框架体系,以 人事管理的制度规范、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为描述和分析对象,系统阐述了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体制、编制员额、职位体系、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工资福利、辞职辞退、离休退休、权益保障、档案管理等基本人事制度,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等特定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与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人事制度的核心特质、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价,力图在存史与资政两方面均能产生应有的价值。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民生调查 课题组2021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包括综合报告、专题报告、省域民生发展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等四部分共二十四章,并附录有两份调查问卷。课题组通过在全国每年选取9个不同省份的近10000份样本的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和全国31个省份的50000份左右样本的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就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医疗、教育、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养老保障、政府服务等方面开展电话调查与入户调查,搜集与分析数据,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