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新增出版十周年序,论述中美关系的历史症结和未来走向。 《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一部中国问题专著。 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本书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注定将成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重新认识自己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 文化大革命 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 逆水行舟 、 砥柱中流 、 拨乱反正 。本书通过对 文革 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本书为汇编书。收录研究十年 的分析及反思文章约94万字,是研究十年 的重要参考文献。2016年,是 发动50周年,在这 场十年浩劫开始5 之际,回顾十年 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坚定走 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系有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的农民反抗运动,以这一地区既孤立又有联系的三大事件 捻军、红 会和 革命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七章,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枪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 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 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
《总体国家安全观透视:历史长河、全球视野、哲学思维》内容简介:本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分别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脉络与核心要义、从王朝兴衰看五大要素、从列国成败看五个统筹、从百年变局看五大矛盾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生动实践这五个部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透视。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这个命题的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意蕴。本书着重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论价值、实践要求和深远意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建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历史演进、政治基础、文化认同、沟通模式、社会交往、心态建设、精神和物质基础等多个重要视角深入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重要性、现实针对性,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 纲 ,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的要求。全书兼具理论性、学术性和时代性的特色。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41幅。全书分为22个专题,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自北宋建国( 960 )至元丰五年( 1082 ),朝廷一直以三司总领全国财政,时称 计省 ,长官号称 计相 ,财权集中且职掌广泛。三司理财体制的形成,同唐宋之际国家财政结构的整体演变密切关联,其分工模式、运作机制又对宋代乃至后世国家财计制度影响深远。本书梳理三司内部组织架构与人事安排,聚焦其如何履行财政决策、度支计划与财务审核等职掌,在此基础上,思考北宋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与演化路径。
.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革命确实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调,是主导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符码。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作为历史研究者,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们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溶铸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本书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开。
本卷为清末至20世纪末的移民史。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而这些变革往往都伴随着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移民运动。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的移民历史奠定了当代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本卷对于20世纪所发生的历次重大移民运动,包括清末到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运动,抗战时期的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边疆建设移民、全国水库移民、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移民等,均从时代背景、移民规模与后续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与探究。本卷列有大量统计表格。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收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22年10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为开卷篇,其他著作按时间顺序编排。 《习近平著作选读》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不断夺取新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立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国家 十三五 规划重点图书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研究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历史,对各个时段主要的移民运动,一般都说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共分7卷: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第二卷至第七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和清末至20世纪末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因不同时期的移民情况而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目前国内外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通史,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
……
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降顺流而下的 时势 ,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赴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 真理 和 时势 相结合,改变了中国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的人则无疑是毛泽东。是他让中国千年衰败历史就此翻盘;是他心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的壮志,一举将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的局面融为整体,并用力托举起来。 本书史料丰富、观点鲜明、史论结合,从三个角度叙述了这位打通了中国的脉络、使大道运行其中的伟人:一、毛泽东与中国历史,特别是千年以降中国改革与革命思想的关系;二、毛泽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思想和治理经验的关系;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作者以大历史观,对1949年之前毛泽东的生平思想
田野政治学是产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路径,在这一路径中逐渐获得学术自觉,形成了一个在开放中达成一定共识和认同的学术共同体。田野政治学的构建是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由自发到自觉,有放弃也有接续,有进展更需努力的过程。作者作为亲历者,主要以公开发表的文章为依据,记录了这一构建过程,并提出了进一步构建的思考。通过对田野政治学构建历程的记录和思考,有助于深入理解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建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这段时间内的图片41幅。全书分为19个专题,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本书将政治制度放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以系统的、动态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视角来考察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等各方面内容,包括相关制度、体制、机制等内在关联。并且,将这一制度体系与新时代条件下的社会经济主要特征相结合,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来深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路径以及如何构建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充满生机活力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本书立足历史和时代相结合,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奠基、发展、突破、推进和拓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根本遵循、战略支撑、动力、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从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反映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底蕴、脉络、面貌、机理、成就与经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必然。党的领导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