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这里的政治是指 关系 对每个人的成功都至关重要的各种人际关系。这本书正是一个懂得这种政治的人写给所有人的14堂 关系 谋略课。 作者克里斯 马修斯曾担任美国总统吉米 卡特的演讲撰稿人,数十年生活在政坛高层的台前幕后,经历、目睹了许多政治人物的沉浮成败。他从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政坛成败的潜在法则是人际关系的普遍真理,适用于在政坛、商界、职场锐意进取的每个人。 索取比给予还好 人们是不会介意为别人所用的,他们介意的是不被别人重视。 让你的敌人站在你的面前 要亲近你的朋友,但要更加亲近你的敌人。 对任何飞来之箭都要一一反击 对任何一个谎言如果置之不理,24小时之内它就会变成真理。 说话是为了更好地沉默 有时候沉默是一种比伶牙俐齿更为有效的武器。 举灯照亮你的问题 做你自己的不幸消
有些政治文化的传统,表面上未必会在当时直接改变历史走向,不过,它就像基因一样,终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之中,给后来试图改变现状的人很多暗示,甚至直接影响了历史的选择。 本书从三个角度讨论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历史上中国不断 改朝换代 与日本所谓 万世一系 ,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中篇《郡县与封建》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下篇《王权与神佛》讨论了中日两国在政教关系上的不同。
21世纪1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右翼政治力量崛起、选民政治分歧加大、政党体制稳定性下降等现象。代表性的事件包括: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 脱欧 ;2017年,法国极右翼代表人物玛丽娜 勒庞首次进入总统选举的第二轮,德国成立仅5年的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三大党;2021年初,大批支持时任总统特普的示威者冲击美国国会大厦;2023年底,荷兰极右翼政党自由党意外赢得议会选举;等等。作者将西方世界的上述诸种变化统称为 西方政治的新现实 。 这种 新现实 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由何种因素驱动,又会给西方与整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政治影响?本书就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与此同时,作者也不忘梳理西方学界的现有理论,在观察与分析 西方政治的新现实 基础上,选取了7位代表性西方思想家及其作品,以比较政治学的视角与之
为什么下班越来越晚,和亲朋好友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什么整日繁忙奔波,可负债却不减反增? 为什么呼吸的空气、入口的食物越来越糟糕,对此我们却无能为力? 南希 弗雷泽在这本书中揭示了这一切的原因:这颗星球正在被逐渐摧毁,原因无他,只因我们陷入了 食人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像一条贪婪的衔尾蛇,它正在吞噬我们的社会,资产阶级就像食人族,以啃食我们的同类为生。在本书中,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南希 弗雷泽犀利地指出:资本主义不是一种经济类型,而是一种社会类型,资本主义制度默许社会把财富盛在盘子里提供给企业阶层,邀请他们利用我们的创造力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吃饭,但却觉得自己没有义务补充他们消耗的东西或修复他们破坏的东西。 因此,南希 弗雷泽在本书中得出结论:资本主义才是我们当今社会不稳定和危害的根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处于新旧秩序更替期,旧的观念、体制、规则正在凋零,新的思维、秩序、模式尚未破茧而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已难以为继。 作者对全球战略格局变化趋势与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战略围堵做出了五个基本判断,对全球走向裂解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对未来如何转型和再融合提出了新的见解。西方的制度正在瓦解,出现 政治之恶 权力之恶 资本之恶 社会之恶 并举的困局。中国崛起开启了新的世界历史,创造性地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体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中国都在进行 超越与突破 ,这是西方主流理论难以预判和解释的。中国道路不仅促成了中国成功的故事,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作者从多维度评估中国道路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复兴的全球意涵。 当前全球政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 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 、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 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加拿大政治学家托马斯 F.霍默 狄克逊教授曾将世界比作一辆豪华礼车。车里,坐着来自后工业地区的人们,吹着空调,稳步前行;车外,则是饥饿贫穷的乞丐,朝着相反方向,渐行渐远。受此启发,20世纪90年代,美国地缘政治专家罗伯特 D .卡普兰走下 礼车 ,开启了一趟 逆行 之旅。从西非出发,他行经尼罗河谷、里海海岸,后抵达亚洲大陆,亲历充斥着种族冲突、军事动乱、人口激增、贫穷落后、传染病肆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第三世界。通过近距离观察,卡普兰严肃地思考和探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过去到现在所面临的政治、文化、社会及种族等问题背后的真相,终得出结论:第三世界并非孤立存在,面对和思考他们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重要课题。 在我于南斯拉夫战争爆发前完成的《巴尔干两千年》一书里,我试图通过艰难的、血腥的过去来看现在。如
1898年4月25日,美西战争爆发,世界目光聚焦古巴海域。与此同时,一支美国舰队悄然向菲律宾马尼拉进发,旨在摧毁西班牙亚洲分舰队。这支由杜威准将率领的舰队,途径中国香港时因国歌和逃兵事件与德国东亚分舰队发生摩擦。5月1日,美军在马尼拉湾彻底击溃西班牙舰队,而这场胜利也引来德国的介入。美德两国舰队在马尼拉湾形成对峙,剑拔弩张。本书深入探究了美德海军对峙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双方未来战略的影响。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却对塑造20世纪世界格局有着重要作用。
本书系统解读了美国是如何向世界强行推行自由民主等观念及其表现出的各种优越感的。美国在建立后,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扩张,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本书深刻理性系统地评判了美国是如何对世界进行霸权渗透的。美国非常迷信自己的 优越 与 进步 ,霸道地对待敌人和盟友,不断向全世界推销 普世价值 ,翻新各种版本的 美国故事 ,并传播布道各种迷思。 苏联解体后,美国相信自己站到了历史的顶峰,将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统治全世界,基于其意识形态和利益格局构建新的国际规则,并用新的战略、新的故事遏制中国,预言 历史的终结 已经到来。本书深入分析了关于美国对中国的迷思和谬见,并对中美意识形态数百年来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追溯。本书研究表明,美国难以适应国际体系变化,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将西方思想和儒家价值观相融合,
这是一本政治生态学的经典著作。书名中 西方的终结 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生产和消费快速扩张的发展方式的终结, 世界的诞生 则是指一个更为平等、物质消费减少、经济生态化的新世界的诞生。 作者埃尔维 康普夫以简洁、流畅、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勾勒了人类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发展轨迹,并重点叙述了近几百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 大分流 走向 大汇流 的历史进程。在新兴国家奋力追赶并超越西方国家的当下,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西方式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的一系列生态、经济和政治危机,环境的制约因素将使西方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西方在物质上 变穷 将是不可避免的。 埃尔维 康普夫应当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出这一声音的人。同时,他又乐观地认为,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是完全可能的,为此,人类必须作出改变,携手走上一条 变迁
本书讨论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美利坚人如何从前现代的政治思想资源中汲取、改造并捏合一系列的核心概念,以论证独立运动的合法性。在18世纪美利坚建国的过程中,在独立运动的酝酿、发展与推进过程中,在北美殖民地反英派为反抗母国和独立正名的话语调用和逻辑自证中,源自英国政制传统的“爱国”观念被不断调用,多次改造,成为反抗母国行动的辩护话语。作者从政治概念史的角度出发,调动多种理论资源,深入挖掘题材和史料的意义,为理解美国革命话语形成以前反英派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路,并在爱国观念转化与独立运动兴起之间建立了事实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