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要义。本书是一本介绍清廉中国建设的专题论文集,作者从清廉中国理论建设参与者的角度,剖析了各地在廉政建设和纪律建设方面的好做法、金点子,梳理了我国反腐败建设层层推进和提出建设清廉中国目标的历程,提出了作为国家战略的清廉中国建设的实现路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清廉中国与反腐败国家战略、论反腐倡廉建设、论权力制约和监督、论坚守党的纪律、论勇于自我革命。
本书具有专业性、指导性、实用性的特点。书中知识点以指导执纪审查中具体的业务工作为主要着眼点,侧重于方法论的教学,传授案件审查的技巧。在知识点上精心择选,服务实战,重点突出违反廉洁纪律类案件审查中的要点和难点。以最短的篇幅讲解最重要的内容,既简明扼要、易学易懂,又便于上手、速学速成。手把手教怎么去做,一句句教怎么去说,力求使执纪审查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书中的知识点进行吸收、运用,充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报告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清廉评价的学术体系、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环境净化—制度践行—监督评价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要真实把握反腐倡廉新形势下,民众对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落实情况和反腐倡廉实际成效的真切感受,需要开发与运用适合我国政府运行环境、过程和关系的清廉调查、评价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没有像许多评估报告那样做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而是定位于为浙江省的反腐倡廉工作服务,徐图以小窥大。同时,评价过程和结果发布完全采取学术研究和民间评价的方式进行,其目的不是给各县(市、区)做一个廉政建设的简单排名,而是希望能建立浙江县(市、区)政府廉政建设公众感知数据库,对我省县(市、区)政府廉政建设起到预警查遗、咨询服务作用。同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廉
通过深入的腐败犯罪现象分析,可以从社会管理、治理、控制的角废解剖犯罪,查找腐败犯罪的社会原因,为化解、消除矛盾,创新管理机制、制度,促进政府廉洁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对腐败犯罪现象的深度分析、评价和估量,还有助于对腐败犯罪现象的状况作客观评判,制订或调整策略、对策与措施,调整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刑事政策,去防治腐败犯罪,并解决相关社会性问题。 在《透析十大腐败犯罪现象》中,笔者柳晞春尝试着对腐败犯罪现象作专门而系统的归纳、研究和分析,尽管可能不够深刻、透彻,但基本的方面都已涵盖。本书对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腐败犯罪防治工作,对政府部门制定或调整社会政策以更好地管理社会,对开展社会研究和社会工作,起到的参考作用。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 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本书围绕国企工作实际,采用问答形式,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解读国有企业人员廉洁从业有关制度、规定,以及违纪违法、腐败犯罪及相关纪法知识等。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供国有企业开展廉洁教育、纪法教育时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国企人员廉洁从业的案头工具书。
国有企业人员廉洁从业实用手册编写组编写的这本《国有企业人员廉洁从业实用手册(第2版)》收集了与国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廉洁从业有关的政策、法律、制度、纪律和规定,按方针与政策、准则与纪律、企业法律与制度、企业监督与管理、建筑市场管理、财务制度与资金监管、审计监督、职务违法犯罪查处与防控8个方面分类归集整理,突出全面性、逻辑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基本覆盖了目前国企党建、经营、管理、监督的各个方面。 本书可作为国企人员案头用书和辅助读物,供国有企业开展廉洁教育、法纪教育时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工具书,供国企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国企腐败防治工作时参考。
腐败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古来有之,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这一恶习都未曾被有效地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腐败已不再是随文明而至的少量尘埃,它已成为对国家乃至对世界安全的一种灾难性威胁。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不仅是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挑战。 人类文明在掌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之间是有鸿沟的,社会学尚是年轻的学科,而“腐败学”更是完全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很早就有人对腐败作出了理性的思考,但对腐败问题的科学研究仍只是零星地散见于邻近的社会科学之中,远未被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显然与当前反腐的迫切性很不对应。萨塔罗夫的这本《反腐败政策》则是一本少有的运用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腐败问题的科学论著。 《反腐败政策》透过历史的镜子追溯腐败的本质
众所周知,日本公务员队伍高度廉洁。然而,这并非自然天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做到的,而是战后日本各界与腐败现象斗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结果。本书以“战后腐败案”为例,细致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精彩评述。本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时刻比照中国廉政建设现状,是研究日本腐败问题的填空之作,对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汤本渊(中国驻日公使衔参赞):我国与日本战后的工业化历程十分相似,中日两国在社会公共项目及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有许多可比性,因而产生腐败的温床在程度上可以相提并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如何由
通过深入的腐败犯罪现象分析,可以从社会管理、治理、控制的角废解剖犯罪,查找腐败犯罪的社会原因,为化解、消除矛盾,创新管理机制、制度,促进政府廉洁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对腐败犯罪现象的深度分析、评价和估量,还有助于对腐败犯罪现象的状况作客观评判,制订或调整策略、对策与措施,调整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刑事政策,去防治腐败犯罪,并解决相关社会性问题。 在《透析十大腐败犯罪现象》中,笔者柳晞春尝试着对腐败犯罪现象作专门而系统的归纳、研究和分析,尽管可能不够深刻、透彻,但基本的方面都已涵盖。本书对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开展腐败犯罪防治工作,对政府部门制定或调整社会政策以更好地管理社会,对开展社会研究和社会工作,起到的参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列车逐步跨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机遇与的挑战同时并存。历史在快速前进,矛盾也层出不穷,社会在深刻变革,腐败也易发高发。治理腐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们党和我国政府对出现的腐败现象一直保持着高度警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的同时,从未放松过征治腐败,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逐步走出了一条个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近年来,我国更是敞开了博大胸襟,注意考察了解和借鉴别国反腐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并立足于本国国情,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实践向纵深发展。十分可喜的是,适应反腐败实践的发展要求,反腐败研究包括对国外反腐败研
本书选录了《反腐败导刊》中的部分“热门话题”,“热门话题”是《反腐败导刊》的一个主打栏目。近五年来,他们紧盯反腐倡廉形势的发展,每月选择一个广为关注甚至颇受争议的相关话题,或邀请专家学者、或组织干部群众进行深入讨论,从而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被动受贿也能影响量刑?“性贿赂”应否定罪?怎样看腐败定义?如何正确看待廉政账户?高薪能否养廉?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形势”?形式的“腐败”?为何出现“笑廉不笑贪”现象?是承诺,还是贿选?腐化堕落是否应受法律惩处?“辞官下海”行得通吗?“老板从政”可以吗?“行贿人黑名单”行得通吗?你赞成职务消费改革吗?……本书选录《反腐败导刊》中的部分“热门话题”,相信凡是关心反腐倡廉的进程和前景,凡是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人们,都会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