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位官员公允判牍的故事,弘扬了古代清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进行客观分析、依法引律、公允判案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廉政文化,给今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党员干部心底牢牢筑起坚持正义、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培养其崇德尚廉的高贵品质,对促进当代反腐倡廉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世谊、周义程等编著的《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研究》围绕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展开论述,并对转型时期中国反腐败战略构想作了新的思考。全书共分八章。至四章在厘清基本概念和交代研究思路、方法及工具的基础上,概览了权力腐败作为世界性顽症的基本状况,分析了权力腐败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和危害,透视了权力腐败的本质、特征和原因,探讨了利益冲突型权力腐败的成因、危害和应对策略。第五至八章回顾了权力制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模式,检视了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制度、官吏考课制度、御史监察制度、腐败惩治制度等权力制约制度,考察了中国共产党人权力制约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构想了从道德、体制、法律、自律以及舆论等方面加强权力制约的基本战略,探究了网络反腐模式的兴起、治理经验、在当代中国的优势和缺陷,设计了当代中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讨论了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问题、反腐败战略框架模型以及一些专门领域的反腐败实践内容。本书较为集中地收入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成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制度腐败理论框架、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惩治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均为该中心成员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本书可以作为高校廉洁课程教育与纪检监察、反贪工作人员培训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理论研究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考。
本书紧紧围绕公民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这一主题,按照总分总的逻辑思路,从多个层面展开论述。主要内容有公民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的链接、公民公德教育与廉洁修身文化建设、师生品德教育与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公职人员官德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与廉洁精神文化建设、公民民主法治教育与廉洁制度文化建设、公民权利与责任教育与廉洁行为文化建设、公民环境生态意识教育与廉洁环境文化建设以及在中国公民教育改革中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等。通过深入挖掘公民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明确每个公民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更好地促进当前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研究》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包括: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1935.10—1940.12);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和发展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1941.1~1946.6);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反腐倡廉建设(1946.7—1948.3)等。
数世纪以来,腐败已成为公共机构的特征。然而,直到最近它才成为持续的科学分析的对象、本书作者约翰纳·伯爵·兰斯多夫是德国帕骚大学经济学理论讲席教授,同时是透明国际的高级研究顾问。作为对这门发展中的学科的重要贡献,兰斯多夫的研究显示,深入研究制度经济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进行腐败交易所必需的制度以及那些有助于抑制腐败的制度。他认为,比起通过惩治来进行遏制,腐败行为者更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作为腐败犯罪搭档的投机主义,以及落得不可信任的名声的危险这就暗示了一种新颖的反腐败策略——“看不见的脚”——由此,腐败搭档的不可信任性带来了诚实和良治,即使是在缺乏良好意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本书结合了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一流的实证研究,对于关心反腐败改革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可谓十分宝贵的资源
腐败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古来有之,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这一恶习都未曾被有效地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腐败已不再是随文明而至的少量尘埃,它已成为对国家乃至对世界安全的一种灾难性威胁。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不仅是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挑战。人类文明在掌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之间是有鸿沟的,社会学尚是年轻的学科,而“腐败学”更是完全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很早就有人对腐败作出了理性的思考,但对腐败问题的科学研究仍只是零星地散见于邻近的社会科学之中,远未被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显然与当前反腐的迫切性很不对应。萨塔罗夫的这本《反腐败政策》则是一本少有的运用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腐败问题的科学论著。《反腐败政策》透过历史的镜子追溯腐败的本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