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外交》是中国第九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外事回忆录。作者全面回顾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记录了与各国政要的私人交往、应对各种外交问题的丰富经验,并首次披露美国炸馆事件、 911 恐怖袭击、中美汇率博弈等重大外交事件背后的内幕。 中国外交真相 《说不尽的外交》披露了中国若干重大外交事件的决策和谈判过程,包括中俄边界谈判、中日围绕历史问题的外交斗争,在联合国的涉台外交斗争等幕后细节,揭示了历史背后的真相,并*次系统阐释了中国外交的布局、本质、原则及新内涵。 外长的成长之路 李肇星首次在《说不尽的外交》中回顾自己如何从一个使馆随员,经过历练和考验,一步步担当重任,成为外交部长的历程:多次留学未遂;肯尼亚七年献青春,莱索托*次做 一把手 ;联合国开会乐趣多(日本大使睡着了,美国外交官愤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 读懂赤字 问题日益凸显,严重破坏了国际社会的战略互信与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的目光聚焦于中国:中国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中国在过去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如今又有哪些新的作为?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世界又该如何读懂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将给世界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作者郑必坚认为:读懂中国, 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 ;读懂中国, 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世界意义。全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战略、和平崛起政策、大国外交关系、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等现实议题展开了深入剖析,为国内外读者
本书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9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方对相关问题的政策立场。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方认真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方违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关义务;中国践行自由贸易理念,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损害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美可以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经贸分歧。白皮书介绍,中美两国建交46年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中美正常经贸合作。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方对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持续出台对华遏制打压政策。中方
本书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中国为何能够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握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大方向。就对外关系而言,则是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书中作者都是国内国际问题研究界相关领域内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深度分析和解读。
文化外交是现代外交实践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特别是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美国早已把文化外交纳入到国家总体外交之中。探 究美国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文化 外交,不仅有助于全面揭示美国的中东战略及其目标 ,而且对于认识中东国家对美国 文化外交的应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文化外交 理论的研究,推动文化外交的学 科建设有重要意义。郭威编著的这本《美国在中东伊 斯兰国家的文化外交》从教育交流、艺术交流、倡议 互动和大众传播等四个方面进 行具体实践及案例分析,全方位论述了美国在中东伊 斯兰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活动。 揭示了美国文化外交未能改变其中东政策的本质,并 且,其在执行导向、交流方式、 管理因素、具体投入,以及文化外交工作人员等方面 都暴露出了局限性。
本书论述了清末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其在民国的发展,清廷和国民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努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对藏政策。清末民初,在英国的侵略和干涉下,西藏地方产生了激进民族主义,造成了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的困境。民国政府建立后,致力于维护汉藏团结以及对西藏的主权。孙中山提出了发展西藏经济的法案,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修复、改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次致函十三世达赖,表示中央的诚意。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围绕班禅返藏、修筑康印公路、西藏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始终坚持对西藏地区的主权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政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涉藏问题,制定了西藏工作的相关政策。*、周恩来多次会见达赖和班禅,阐明
本书作者为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杨洁勉。全书分为 发展轨迹 战略谋划 理论建设 三部分。作者简要总结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史,对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等重要外交领域进行了学术研究和学理阐释;从中国传统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内外环境变化、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提出引领性战略倡议等角度,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立足于中国外交所处的实际环境,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本书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即以冷战与新中国对外政策之间互动为基本框架,重点分析有关时期的重大事件,包括新本书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即以冷战与新中国对外政策之间互动为基本框架,重点分析有关时期的重大事件,包括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提出、中苏同盟的缘起、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等,揭示新中国外交思想、对外政策、对外关系等的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同一时期冷战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地区冷战格局的重大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提出、中苏同盟的缘起、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等,揭示新中国外交思想、对外政策、对外关系等的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同一时期冷战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地区冷战格局的重大影响。
《施肇基早年回忆录》记述了作者自儿童时期起,到1914年出任驻英国全权公使时期的经历。具体内容包括:幼年时代、留美时期、武昌时代、考察欧美宪政之行、任职京汉竟奉铁路局时期、在哈尔滨任滨江关道时期、任职外务部时代、民初居京时代,前有自序,后附有自定年谱。 1922至1945年间,作者金问泗任职外交部、担任驻荷兰公使、驻荷兰全权大使、驻比利时大使,期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在《外交工作的回忆》中,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经历、见闻、感想,是研究民国外交史的参考资料。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学者对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研究置于白宫尤其是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上,忽视了美国国务院等机构的作用。本书根据尼克松政府时期的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档案资料,以及历史活动参与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资料,解释尼克松**个总统任期内美国国务院在外交事务中职权的形成,梳理它在中美关系缓和历史进程中(1969~1972)的政策设计和外交努力,并评价它的作用。
2014年9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近日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修订,改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由外文出版社面向海内外再版发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至2014年6月13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截至目前,该书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24个语种、27个版本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文献。 为帮助国内外读者系统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2017年11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发行。
华夏与华夏化是中国古代史上十分重大的问题。由于历来的研究者都局限于以族群和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故而未能窥其全貌。本书搁置族群属性与族群融合的相关讨论,采用政治体的新视角来研究华夏与华夏化,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很有学术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