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即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它是中国*的邻国。中俄之间的交往起于明万历年间,当时俄国曾派出裴特林使团来访中国,并拜见了中国的皇帝,但这次交往并没有使两国关系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对中俄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从雅库茨克出发的几批俄国“来客”,他们不断用武力骚扰和侵略中国的北部边境,但他们的武装侵略终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回击,后双方签订了中俄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但两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曰渐腐败、财政的日渐捉襟见肘以及军事的日显疲相,沙俄帝国又重新迈出了侵略中国的脚步。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的签订,使沙俄逐步侵占了中国北部、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它还趁火打劫与清政府签订《
本书是由葛夫平编著的《中法关系史话》。《中法关系史话》的内容提要如下:中国和法国,一个在东亚,一个在西欧,都是文化灿烂的大国。17世纪以后,由于商业的繁荣、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中国的文化艺术传到了法国,法国的科学技术也随之传到了中国,两国间一度掀起文化交流的小高潮。到了19世纪,自英国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个不平等条约之后,法国也趁火打劫,紧随英、美,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从此,两国间的平等交流关系被侵略与被侵略这种极不平等的关系所取代。直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法关系才掀开了新的一页。
本书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古达舍夫 里萨特 萨拉甫京诺维奇(中文名字: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 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 文化大革命 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中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1840年在英帝国坚船利炮的轰击下,清王朝紧闭的大门被西方来客打开,从此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英在此之前的平等贸易关系也由此被改写,英帝国一步一步地加大了对华侵略的步伐。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开始,英国不仅染指滇缅边境问题、妄图侵略西藏,进而阴谋策划西藏独立,而且强租香港,并使香港离开祖国的怀抱达一个世纪之久。《中英关系史话》这本小册子就向您介绍了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相信您看过之后定会有所收获。 《中英关系史话》由孙庆编著。
中国是东方大国,德国是欧洲强国,虽然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个民族早的交往可追溯到元代。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德国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间也开始了贸易往来。但这种平等友好的贸易关系很快就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所打断,德国追随着英、法等侵略国家的脚步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与侵略,从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到索取汉口和天津租界,再到强占胶州湾、干预中国内政,德国一步步地扩大其在华权益,甚至不惜以武力巩固其既得利益。这样中德之间的关系终只能日趋恶化,以至发展到绝交的地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德之间才又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亚太经济合作新篇章》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亚太地区应该勇担时代责任,发挥带领作用,坚定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人民日报分别在12日和13日刊发了该两篇讲话全文。该书为此两篇讲话的单行本,
.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各行为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与相关度也越来越高。世界格局在向多极化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新旧问题层出不穷,而且更加复杂化,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凭借自身力量维护安全。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具有挑战性——核武器扩散、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恐怖袭击、疾病蔓延、自然灾害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存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技术的进步,交通、通讯的发展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各类武器破坏性增大、疾病借助现代化交通条件迅速传播以及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借助便捷工具同样快速蔓延等因素的存在,使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升级且极具复杂性,进而增加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难度。联合国大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联合国大会
《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丛书》一本关于符号权力和话语政治的书。它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国际关系研究和对外政策分析中的语言视角及话语分析,旨在为这种视角及分析的解释力和有效性提供一个基础框架。首先是哲学及理论基础层面,本书叙述了古今中外哲学思想中不同的“语言观”,并把它们视为倡导语言视角及话语分析的思想来源。其次是概念和观念层面,书中讨论了运用语言视角和话语分析时所强调的一系列概念,它们从观念上为拓宽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提供了工具。再次是经验分析层面,本书还考察了冷战后美国政府对伊拉克、伊朗及朝鲜的政策,揭示这些政策如何在话语政治和符号权力的作用下建构了一个“邪恶轴心”世界,给中东地区和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及(不)安全环境带来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后果。
本书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9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方对相关问题的政策立场。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方认真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方违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关义务;中国践行自由贸易理念,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损害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美可以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经贸分歧。白皮书介绍,中美两国建交46年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中美正常经贸合作。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方对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持续出台对华遏制打压政策。中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23年6月28日通过,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为了发展对外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对外关系,促进友好交往。
在信息时代,控制了互联网就控制了信息流,控制了信息流就如同以往时代控制了土地疆域和海洋一样,会占据时代竞争的战略优势及合作主导权,各种国际行为体围绕互联网进行博弈的激烈程度无疑是空前的。但同时互联网又把全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像网状神经一样遍布全球的互联网使各类国际行为体之间不可避免有某种程度的利益交集。非完全共同利益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各方摒弃完全对立甚至对抗型的博弈互动形式。同时,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网络犯罪、信息污染等问题,扩大了各种行为体进行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因此,在互联网带来的这些挑战与博弈面前,深入探讨互联网与当代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有助于提高国家对互联网作为国际关系互动新平台的战略认识,进一步推动对国际政治基本问题的研究,对科学认识把握当代国际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是与各国文明的多样必是有着内在关联性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和平与发展人为时代的主题,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在为当今时代为显著的基本特征,它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组合的内容和形式。将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问题的学说在新时期与时俱进的突出表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全球多样性文明中异常亮丽、异常引人注目、异常具有生命活力的文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对于推进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来说,科学地认识时代和把握时代的主题,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舞台上展开跨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更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自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三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当前,中非合作面临新形势、新需要、新机遇。中非正积极探索拓展和加强中非合作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式,努力为开启中非合作发展的新时代贡献智慧。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为介绍新时代中非合作成果,展望中非合作未来前景,特发布此白皮书。
本系列丛书所述的内容,涉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朝鲜战争期间板门店谈判桌上的较量,以及20世纪50年代苏波关系中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这些事件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遇到的重大的外交事件。这些事件不但已成为国际关系中历史发展曲线的坐标点,而且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作者有较好的中、外文功底,所写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揭示出这些重大的国际事实的实质。书中既有科学的论述、清晰的分析,又有细节的刻画、深情的回忆和风趣的描绘,使用的资料丰富、扎实、可信,叙述的故事引人入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读性。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这是中日双方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果,中日双方众多政治家及有识之士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所作所为为开创中日友好关系的广阔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后世美谈。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形象地用“饮水不忘掘井人”的古训,赞誉为促进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先驱们。 本书精选了中日友好关系的缔造者共45人,书中以纪实手法生动描述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以此鼓舞后人为继续促进中日友好关系而奋斗。
近代中外商约的谈判与订立,鲜有人论及。同类专论,亦属少见。《晚清商约外交》是王尔敏先生独具匠心的力作。作者积数十年之功,在梳理众多原始档案与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晚清七十年间,中国与西方列强在重大政治事件以外所签订的种种通商条约,论述了商约签订的经过,列强的勒索与愚弄,以及不平等条款的形成,中国利权的侵损。指出:“晚清七十余年间,中国每年之商税漏卮即可抵得上一次鸦片战争之赔款……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因乃著此书,以为国人提示另一种外交领域,其严重性有过于战败赔款。”本书立论有据,论述缜密,资料详实,均见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及史学素养。
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非洲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也许读者疑惑: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会有“文化外交”?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来认识。如果从传统观念或者从所谓的“文化外交专属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观点来进行分析,那么,非洲国家明显缺乏西方学者们所谈论的“文化外交战略”。但是,如果我们以一种较为公允和客观的角度,即从非洲文化外交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来观察,非洲确实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外交事业,不少非洲国家在文化外交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丰富了世界文化外交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非洲文化外交表现为文化艺术的综合性质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体,也是文化与外交等观念,风格,乃至哲学思想的综合产物。非洲包括53个国家和6个地区,还包括非盟,如果一一数来,以一本书
.
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自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三年来,中非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当前,中非合作面临新形势、新需要、新机遇。中非正积极探索拓展和加强中非合作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式,努力为开启中非合作发展的新时代贡献智慧。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为介绍新时代中非合作成果,展望中非合作未来前景,特发布此白皮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国际安全社区起源与发展,包括事故伤害现状、安全社区的概念、安全社区的发展、安全社区建设成效等小节;(2)安全社区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伤害监测、哈顿模型、伤害预防5E原则、层次干预理论、项目评估基本知识等;(3)国际安全社区准则解读,主要介绍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准则、建设准则解读;(4)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程序,主要包括建设程序、建设准则解读;(5)安全项目策划实施,主要介绍安全促进模型、安全项目策划的几种模型等;(6)国际安全社区申请认证,主要介绍国际安全社区认证申请程序并进行解读,介绍申请工作表格的编制,介绍申请认证管理系统等;(7)建设工作范例,介绍瑞典、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地的国际安全社区建设范例。
本书一共分为六章。章是理论背景的交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国际机制概念的阐述、分析和与相关概念的辨析,明确本书所使用的国际机制概念的内涵;并对国际机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国际机制,以及国际机制与国家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等问题。第二章是对中美在中国融入国际机制问题上互动的总体现实背景的分析,并运用章的理论原理,对美国和国际机制的关系与中国和国际机制的关系进行论证。从第三章到第五章切入到本书的主要问题——中国在与美国的互动中融入到国际机制中去。中美关系是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关系,因此,我们将分别从相对应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的国际机制来分析中国如何在与美国的互动中融入到国际机制和国际体系。由于人权、贸易和不扩散是中美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中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