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政治(符号权力和美国对外政策)/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丛书》一本关于符号权力和话语政治的书。它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国际关系研究和对外政策分析中的语言视角及话语分析,旨在为这种视角及分析的解释力和有效性提供一个基础框架。首先是哲学及理论基础层面,本书叙述了古今中外哲学思想中不同的“语言观”,并把它们视为倡导语言视角及话语分析的思想来源。其次是概念和观念层面,书中讨论了运用语言视角和话语分析时所强调的一系列概念,它们从观念上为拓宽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提供了工具。再次是经验分析层面,本书还考察了冷战后美国政府对伊拉克、伊朗及朝鲜的政策,揭示这些政策如何在话语政治和符号权力的作用下建构了一个“邪恶轴心”世界,给中东地区和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及(不)安全环境带来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后果。
.
本书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9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方对相关问题的政策立场。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方认真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方违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关义务;中国践行自由贸易理念,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损害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美可以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经贸分歧。白皮书介绍,中美两国建交46年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干扰中美正常经贸合作。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方对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持续出台对华遏制打压政策。中方
.
近代中外商约的谈判与订立,鲜有人论及。同类专论,亦属少见。《晚清商约外交》是王尔敏先生独具匠心的力作。作者积数十年之功,在梳理众多原始档案与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晚清七十年间,中国与西方列强在重大政治事件以外所签订的种种通商条约,论述了商约签订的经过,列强的勒索与愚弄,以及不平等条款的形成,中国利权的侵损。指出:“晚清七十余年间,中国每年之商税漏卮即可抵得上一次鸦片战争之赔款……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因乃著此书,以为国人提示另一种外交领域,其严重性有过于战败赔款。”本书立论有据,论述缜密,资料详实,均见出作者深厚的功力及史学素养。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国际安全社区起源与发展,包括事故伤害现状、安全社区的概念、安全社区的发展、安全社区建设成效等小节;(2)安全社区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伤害监测、哈顿模型、伤害预防5E原则、层次干预理论、项目评估基本知识等;(3)国际安全社区准则解读,主要介绍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准则、建设准则解读;(4)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程序,主要包括建设程序、建设准则解读;(5)安全项目策划实施,主要介绍安全促进模型、安全项目策划的几种模型等;(6)国际安全社区申请认证,主要介绍国际安全社区认证申请程序并进行解读,介绍申请工作表格的编制,介绍申请认证管理系统等;(7)建设工作范例,介绍瑞典、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地的国际安全社区建设范例。
中国是东方大国,德国是欧洲强国,虽然两国远隔千山万水,但两个民族早的交往可追溯到元代。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德国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间也开始了贸易往来。但这种平等友好的贸易关系很快就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所打断,德国追随着英、法等侵略国家的脚步开始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与侵略,从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到索取汉口和天津租界,再到强占胶州湾、干预中国内政,德国一步步地扩大其在华权益,甚至不惜以武力巩固其既得利益。这样中德之间的关系终只能日趋恶化,以至发展到绝交的地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德之间才又建立起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俄罗斯,即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它是中国*的邻国。中俄之间的交往起于明万历年间,当时俄国曾派出裴特林使团来访中国,并拜见了中国的皇帝,但这次交往并没有使两国关系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对中俄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从雅库茨克出发的几批俄国“来客”,他们不断用武力骚扰和侵略中国的北部边境,但他们的武装侵略终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回击,后双方签订了中俄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但两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清政府统治的曰渐腐败、财政的日渐捉襟见肘以及军事的日显疲相,沙俄帝国又重新迈出了侵略中国的脚步。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的签订,使沙俄逐步侵占了中国北部、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它还趁火打劫与清政府签订《
《大交涉》作者曾作为外交官活跃在北方领土交涉的线。以实际经验为基础。将充满智慧的技巧展现给读者。内容涉及各国间谍的权色外交术,中央官厅及政治家的谈判术,以及疲干国家间交涉的总统、首相的另一面。《大交涉》作为回忆录读起来妙趣横生。同时也能使商务人士受益匪浅。
从结构上看,与先秦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朝贡制度具有以王畿为中心向外层层扩散的特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多重内容。本书所说的朝贡制度,特指中外之间的朝贡制度。当然,如同“中外”概念一样,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之间、民族政策与外政策之间,历史上不仅没有明确界限,而且常常因时移势异而互相转化。由是本书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在今天看来属于民族关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基于中国文化的优越地位以及种族、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古代文献中所用“夷、狄、蛮、戎”等字词不无贬义;而本书借用这类称谓,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古人的一般认知和行文方便。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本书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难以超越”的著作,是关于中国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极其出色”的成就。
“冷战”作为世界现代历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正是因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两大阵营相互对抗已经成为历史,人们才有可能在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回过头来对于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和走向分裂的原因、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客观的重新思考。于是,从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关于冷战及其历史的研究和讨论掀起了新的热潮。在参与学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几十年的研究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西方学界把冷战史称为冷战国际史。
今天,东亚国际秩序再次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的十字路口,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周边,特别是东亚。而东亚是中国为关键的周边板块之一,也是世界主要大国利益的交汇之处,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如何建构一个和平稳定的东亚秩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共有利益”这样一个新的分析范式,作者认为,“共有利益”是未来东亚秩序能否实现和平转型与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作者就如何推进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转型提出建议,如重视塑造和拓展“共有利益”,加强制度建设,支持和维护东盟的主导作用,增强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妥善处理美国因素,等等。 本书将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联系起来考察,视角新颖、观点鲜明,颇具前瞻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949年以后,中美之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虽通过各种渠道有所接触,但时断时续。70年代初起,两国关系发生转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随后双方互设联络处。1978年两国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终于正式建交。在这长达三十年两国建交的风雨历程中,充满坎坷和艰辛,上演了一出出惊人的外交传奇。
整整十七个月,伊恩·菲士拜克上尉费尽心机,仍未能使其上司关注他所目睹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不断发生的虐囚行为。当他终于决定向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揭发此事时,他提出了一个美国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中心问题: 我们是直面危险和不幸以维护理想呢,还是在牺牲的幌子下退缩,放弃保障个人权利的承诺?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我们在不幸和挑衅面前放弃理想,这就意味着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那些理想。我宁愿战死也不愿放弃哪怕是一丁点的“美国”理念。 但此理念究竟为何物? 乔治·W.布什以美国价值观——自由和民主的名义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国内外对他的批评也是基于价值观,攻击其欺骗了整个国家,发动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美国所恪守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在《这才是美国》一书里,著名的外交政策研究专家安玛丽·斯劳特女士优雅
外交的性质是“独立国家通过官方行为对外行使主权”,外交的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其对外政策”,外交的方式是“和平方式,主要谈判和不同形式的对话,包括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外交的行为者是“国家正式代表,包括外交人员和机构,也包括国家领导人多种方式的直接参与”;同时指出“外交是和平处理国家关系的科学、艺术和技巧”;在论及外交特性时还指出“主权国家是外交的主体”,“只有享有主权的国家才享有外交权,外交权是主权的一个属性”。
全球化与文化两个较为复杂的学术术语,是当前国内外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就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来看,如果全球化代表一个无丝毫裂痕、任何人都能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统一体,那么,显然这样的全球化时代还没有到来。如果全球化仅仅指世界的某几个部分紧密相联,那现在的全球化也毫无新意可言。而当全球化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二者的研究空间同时拓展了。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处处同政治和经济交织在一起。文化必须被置于经济和政治的环境之中,并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否则它仿佛既无意义,也无法被解释。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文化的时代,孤立地对待文化研究和视其为一般人文学研究,就脱离了政治与经济环境,脱离了实践。因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关注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并且关 注着更深层
作为《一个人的振兴——直面普京》的姊妹篇,《再看普京》则着重记叙了2003年5月俄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的盛况、2004年初普京再次当选俄总统的台前幕后、2004年9月北奥塞梯别斯兰中学人质事件的风风雨雨等一系列全新事件。 《再看普京》搜集了约150余幅珍贵图片,涉及到普京工作、学习、兴趣爱好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为首次刊发(或揭密)。作者以全新的角度,精心编写了“引子”。内容包括:俄罗斯大地上高烧不退的“普京”热、俄罗斯人孜孜以求的“冷面王子”、普京的女人缘、普京的惊人之举、普京就任俄第四届总统等精彩情节和故事。
《较量》不过是一篇仅有3000字的纪实短文,其主要价值在于揭示了中国教育的隐患,并且刺痛了无数颗爱心。身为作者,我深切知道,我是多么的幸运。如果是在专制时代,我必定在劫难逃。而1993年发表《较量》,虽也有过沉重压力,但得到的支持更为巨大。令人慰的是,广大民众与媒体自发地展开热烈讨论,并且得到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家*发动中小学校深入讨论,自强体验活动蓬勃开展起来。自然,这一切始终是在争论中进行的。 《较量》之所以引起激烈的争论,主要是不同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未来观之争。有代表性的争论,是1994年3月~4月我与《北京青年报》之间的论争。《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两篇批判《较量》的文章,我则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两篇反驳文章。客观上说,这一论争促进了《较量》大讨论的深入发展。
本书收集了作者十几年来的学术文章,围绕国际政治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系统地整理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旨在推动我国国际关系研究从传统研究向科学研究转变。本书按照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论述以及对中国安全环境和外交政策的分析和建议的逻辑主题,分为科学、标准与方法,和平、安全与合作,矛盾、崛起与策略三编,并着重突出了国际安全这一主题。作者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分析范式,在研究安全合作问题时,也借鉴了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一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