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令世界瞩目。从1784年美国商船 中国皇后 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中美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几经波折,但两国的交往内涵极其丰富。 本书描绘了2001 2016年间中美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着重叙述了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中的许多新现象、新发展,包括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措施以及美国相关政策的演变,中美在应对朝核问题中的合作和分歧,中美关系的机制化建设,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建设性地管控分歧等。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从1784年美国商船 中国皇后号 首次远航中国起,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两国交往的内涵极其丰富。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分三卷系统叙述了1911年至2000年间的中美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此后至美国对华正常贸易关系立法。通过对两国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影响决策的种种国内和国际因素,以及中美关系的世界影响。由此,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一卷有序章简述了晚清的两国关系,第三卷有专章对 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 作了
《权力与相互依赖》堪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由该领域最负盛名的两位学者写就,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第一版于1977年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自此以后,它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2012年《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第四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堪称代表新
遏制战略是冷战中美国历届政府一直遵循的国家安全战略。 《遏制战略: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增订版)(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是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的代表作之一,全面透彻地分析了遏制战略的演变历史,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冷战时期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每种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该书版于1982年问世。2005年该书增订版出版,补充了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重要发展。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的指南。
大外交(修订版) 纵观近三百年的历史,从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红衣主教黎塞留,到罗斯福、斯大林;从德国的统一、德国的两次战败,到战后冷战的开始与结束;本书旁征博引地论述了权利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亨利 基辛格凭借其致力于国际事务的经验,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智慧幽默的文笔,描述了世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了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是一部了解近现代世界史的之作。 领袖们 (2017全译修订版)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结识了二次大战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导人,他对这些影响世界历史的人物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 在本书中,我们认识了中国传奇式的领导人周恩来,以及到台湾后的蒋介石;认识了美国的对手--赫鲁暁夫和勃列日涅夫;还认识了新日本的共同缔造者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大局观典藏版) 世界不是平的 谁忽视了地缘政治,谁就将遭到地理的报复 ★与崛起中的另一个亚洲大国印度相比,中国在地缘上具备哪些优势?为什么卡普兰说,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关系取决于全球贸易,更取决于其潜在影响地区的地理环境? ★欧洲地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欧洲的条块分割,英国脱欧所带来的痛苦拉锯如何反映这一地理宿命?德国的中心地理位置和它的内在文化态度将如何决定欧洲未来? ★怎样的地理因素促使北约成员土耳其与美国做对,深度介入叙利亚冲突?为什么说,在通信和武器装备的革命性迭代中,地理对中东的影响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有价值? ★ 在 美国已经过时了 的新世界,墨西哥与美国的关系如何演变?如今,1亿多墨西哥人处于动荡的深渊,美墨边境的高墙已无法阻挡由此造成的偷渡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幕僚团队中的法定组织,自1947年建立至今,始终在评估、规划、统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本书从组织行为模式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7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讨该组织在美国长期调动国内各类资源、回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该国政府长期所秉持 首要地位 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
东方外交史是东方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与内涵,具有世界任何其他地区外交史所不可比拟性。对于如此悠久、丰富的外交实践活动仅以政治史或文化史的视角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长时段、跨时空和国家与民族间多层次外交行为当中去理解与把握。东方国家并不缺乏外交思想和实践,但是缺少对这些外交思想做系统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发展出一套中国人的外交思想体系与理论模式。 本书旨在以大外交的视野探索历史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对东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外交活动予以新的概括和总结,依靠本土资源与史观构建外交史研究新体系,努力开辟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本书主要运用政治学研究方法,以安全情报为切入视角,通过梳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家情报战略报告和国土安全战略报告等,研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具体包括美国法律法规与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的结构,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的传递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流程,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演变、改革与发展,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特征,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评估,主要目标是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和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深入解读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和国家安全体制的运行流程,为我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机制建设、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本书作者詹姆斯 多尔蒂、小罗伯特 普法尔茨格拉夫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专家。本书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囊括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连续修订出版了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本书第五版的版译本,2013年译者全面修订了2003年的译本,10月隆重推出第五版的第二版译本。 本书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印关系跌宕起伏,历经曲折。在就解决两国边界纠纷同发展其他领域双边关系达成 脱钩 共识并建立有效边境实控线(LAC)地区管控机制后,中印关系稳步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成为巩固和推进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本书在关照到国际体系结构性调整以及中印双方身份定位和利益诉求中的现实主义思维惯性及效用下,着力从自由主义价值取向的国际合作观念及理论适用切入考察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建构的观念基础与应然逻辑,阐释其理论合理性、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实践风险及规避。本书除重点分析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在双边、地区和次地区层而的实践路径、预期效用、风险挑战外,还从路径依赖角度探讨了构建中印发展伙伴关系的策略选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 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再到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70年来,中俄(苏)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风雨历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历久弥坚。为了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在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和俄罗斯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老朋友理事会编撰《世代友好》文集(中、俄文版),为中俄关系发展添薪加柴。该文集的主题是,传承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珍贵理念,巩固新时代中俄 背靠背 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应邀参与《世代友
本书系统总结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三个时代七个阶段中国周边外交的历史变迁,阐述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领导人周边外交思想的不同特征并在曲折中走向成熟,对走向未来的中国周边外交进行了展望。努力构建经得起百年考验、再现大国风度的新思路,创新习近平新时代周边外交的新战略,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开辟新道路。本书既是一部框架结构完整、逻辑体系严密的学术专著,同时也是一部设计完整,兼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有特色的专题研究论集。就全书而言,既体现统一的设计框架和分析思路,又反映各位专家的独特研究和精湛观点。
在当今的国际权力政治中,印度已成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后冷战时期,印度不断夯实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基础,不断推进周边外交的整合力度,在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不断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获取更大的外交与安全主动权,在地区层面崛起的同时为成为世界大国创造条件。本书在探讨印度的周边外交时主要探讨印度与巴基斯坦、伊朗(与印度隔阿拉伯海相望)、阿富汗、中国、南盟、东盟、海合会以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印度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有效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的外交成效,也影响着印度在地区事务中的权力投射。
二战后,德法关系最主要的特点是,两国都将欧洲一体化作为本国内政外交以及针对彼此的优先议程。德法对欧洲一体化的追求实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德法命运共同体的维系有赖于欧洲建设,而欧洲建设则在德法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欧洲建设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诸多情感因素。目前,欧洲建设的情感因素正在淡去,利益考虑更为突出;德法主导性下降,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等超国家机构的官僚主义和精英主义上升,与成员国及普通民众的脱节加大,这正是当前欧洲一体化的风险所在。回顾二战后德法命运共同体构建史,有助于更好感知和把握欧盟的未来。
这是一本极为特殊的日记形式的纪实作品。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当中,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构建全球朋友圈、合作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 一带一路 延伸至拉美调研报告》开篇,高度概括 一带一路 是如何延伸到拉美, 一带一路 如何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等重要议题。作者行程15.6万公里,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北端墨西哥的蒂华纳,一直到南端的阿根廷佩里托莫雷诺冰川。在拉美考察324天里,作者深入中国在拉美十国的130个投资、并购、建设和运营项目一线,面对面访谈492人次,包括所在国总统、政府高级官员、项目投资方,乃至普通百姓,生动具象,以日记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与拉美划时代的伟大合作与共赢。
本书分三部分, 部分为王小甫著《古代阿曼与中国关系史》,主要是从中外史料中进行勾稽考索,把至郑和下西洋为止阿曼与中国文在交流有关的重大现象、活动、人员事物等发掘发现出来,第二部分为李安山著《近现代阿曼与中国关系史》,主要论述欧洲在印度洋的扩张(1500-1840)国际强权下的相似命运(1840年代-1940年代)国际政治与中阿关系(1949-1978)和解建交与求同存异(1978-2015),新丝绸之路与中阿关系,从历史视角梳理近代以来的中阿关系;第三部分为吴玉贵著《唐五代大食汉文史料汇编校释》,分基础史料原始史科、著述史料、类书史料等四种类别,从史料学的角度,对唐五代有关大食的汉文记载做了较全面的汇辑和校释。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和印度一直在稳步推进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安全防务合作领域的合作日趋紧密,合作内容和层次得到不断拓展及提升。本书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力求对美印两国的安全防务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全书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美印安全防务合作的历史脉络,大致分为冷战时期、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三个阶段。第二章从国际环境、利益诉求、认知变化和力量基础等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美印安全防务合作的主要背景和动因,剖析了美印两国各自的主要目标。第三章梳理分析了美印安全防务合作的主要成就和发展前景,包括两军交往与合作、防务贸易和技术合作、反恐和国土安全合作、防核扩散和民用核能合作、印太海上安全合作、导弹防御和太空合作、信息网络安全合作、能源安全合作与国际维和合作以及
本书是中国战略家丛书中的一种,丁一凡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长期研究欧洲,对中欧关系有很独到的见解。中欧关系由 全面伙伴关系 提升为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本书回顾十年来双方关系的发展之外,也有作者在欧洲政界亲身交往经历,对双方在价值观念、人权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有许多深入的分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语境下,政治思想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战争与和平进行着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功能主义是米特兰尼为实现永久和平而提出的一种有关于方法和行动的实践路径的理论,其理论主旨体现在关于为什么和如何实现永久和平的客观分析和理性选择上,其凝聚着人类为实现永久和平所做出的思考和尝试。本书从社会意识形态对理论塑造和理论指导政治实践的角度,对米特兰尼功能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学理意义上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具体呈现其产生背景、思想渊源、逻辑起点、本质内涵、价值追求与当代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