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亚太经济合作新篇章》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亚太地区应该勇担时代责任,发挥带领作用,坚定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人民日报分别在12日和13日刊发了该两篇讲话全文。该书为此两篇讲话的单行本,
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年10月,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要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此时“
......
这是一本回忆录。张九桓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他在尼泊尔、新加坡、泰国出任大使的一些重要经历。其中记录了他与各国领导人会面“高光时刻”背后的故事,如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首相德乌帕、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总理
三国,这是一个建功立业,漫溢英雄传说的时代;也是一个血肉横飞、在刀剑上孕育新生的时代;这是一个被不断演义、充满神话和疑点的时代。这个时代,将人类的智谋和心机激发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 本书首次从外交斗争的角度还原三国的纷争和精彩,三国鼎足而立的格局是东汉末年群雄博弈争霸而达成的一种均衡,而魏、蜀、吴三国都有其各自占优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及人才资源储备,刀光剑影之间各种实力的交锋充满微妙,谋略和战略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是介绍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入门教材,其重点在于说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为了增强内容的实用性,本书注重运用国际关系研究实例作为示范来说明有关概念、原则和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深入体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方法的本质,提高其研究的科学性。
本书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就朝核、台湾等问题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些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他早年的一些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在书中,戴秉国同志以平实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在台湾问题上如何处理“蜂蜜和苍蝇拍”的关系?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21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而中俄就像两根“谁也离不开谁”的筷子?朝核问题何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各方关切是什么?回忆了如何促成中国龙和印度象从相争到共舞;如何“破冰”甚至“融冰”,推动中日关系转圜;如何迫使法方不在对华政策上瞎折腾;以及自己
......
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关系发生在一个整体、联系和共存的体系内,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与竞争的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国际格局的演变集中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和运作状态,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主要国际力量对比、互动、组合而形成的。国际格局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它是国际舞台几个力量中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它是几个大国或集团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势;它形成一定的体系、制度与秩序。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体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社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