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认识论向度,以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阐释-价值存在形态-同向同行基础-学科交叉基础-功能展望为主线,分析论证 课程思政 何以可能的问题。以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阐释为切入点,论述 课程思政 引发的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观念革新。在对 课程思政是什么 的问题达到清楚明白的基础上,探究 课程思政 的实现基础。深入分析 课程思政 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存在形态、 课程 与 思政 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 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学科交叉基础等问题。最后,对 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进行预判,并对 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趋势中的未来进行展望。
本书遵循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内涵和意义、要素与结构、目标、机制与原则等方面的探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策略,力图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作出一点探索。
阳泉矿区从传统社区结构(单位制)向现代社区结构(社区制)的转型实践,是中国共产党 政党组织社会 的一个样本。其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嵌入社会机体的使命型政党,同时也是一个引领社会、形塑社会的政党组织。阳泉矿区重塑基层社区的治理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 政党组织社会 理论的践行,阳泉矿区的经验证明了政党主导型国家的政党理论原理:政党融入社会,在于整合、组织社会。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政党对社会进行引领,从而实现政党与社会一体化。阳泉矿区社区重构的理论意义在于,其为丰富和发展 政党组织社会 的国家治理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样本;实践意义在于,其为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完整的政策实践样本。
从20世纪60 70年代起,在女权主义运动和新史学的推动下,西方妇女史研究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强、高校中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恢复和史学的革新,自20世纪80 90年代起,妇女史研究也日益繁荣,妇女史逐渐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的领域。本着在新的历史时期联合国内外学术界推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愿望,每年一本,辟有专题研究、理论方法、论坛、述评和学术前沿动态等栏目。
友善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者在理论和实践中注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生成问题。本书围绕“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生成”这一现实问题,以五大板块探究了促进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生成何以重要、为何提升、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等主要问题。基于对友善价值观及其生成的概念界定和结构分析,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总体状况、群体差异、影响因素、生成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究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生成的过程、规律与机制。
本书基于我国二十年基础教育变革现实,围绕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展开研究。探讨了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内涵及其分类图谱,分析了当前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现状以及青年教师群体的惰性特征,并通过个案教师对教育变革惰性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研究、日常教师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典型教师教学生活的现象学分析,进一步探寻了教育变革惰性的影响因素。在前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个人、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师惰性干预策略。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砥砺自我、赋能成长的重要方式,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价值表达和目标追求。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对于更好地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梳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内在特点和时代意蕴,并基于实证研究,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以扶危济困、淡泊名利、责任担当,尊老爱幼、善待他人、爱心善意,助人自助、守望相助、互帮互助为内核,探求健全和完善内生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营造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夯实志愿服务的活动载体、强化网络空间的正面引导等路径,以切实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