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叔本华可以治愈你的心灵?如果丢失了手机,赫拉克利特如何为你提供帮助?亚里士多德能否解释当代艺术有什么用?或者向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发问,他是否真的认为莎士比亚胜过《辛普森一家》? 本书旨在利用人类历史上众多杰出哲学家的关键思想,为当下的日常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从 莎士比亚比辛普森一家好吗? 到 今晚我应该点外卖吗? ,从衣食住行的小问题到关乎人类生存的巨大奥秘,这里有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琐碎问题,借助柏拉图、波伏娃、马克思和尼采等伟大哲学家的启发性回答,我们不仅能更加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切身地感悟伟大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曾说过: 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 系列共有五本,分别是《哲学有什么用?》《政治学有什么用?》《女性主义有什么用?》《经济学有什么
从古希腊城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和帝国时期的圣奥古斯丁,再到中世纪的阿奎那……艾伦·伍德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公民到领主》中回望了那些在现代社会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思想家。她没有从政治文本的角度诠释他们的理念,而是将其解读为对社会和历史的创造性回应。在她看来,从古代到中世纪,有产阶层、劳动阶层和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私有财产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形塑了后世的政治理论,主导了西方政治的发展。伍德以社会史的创新视角重述了政治理论史。
在本书中,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称谓,只是考虑行文方便而互用。不论是有关建构主义还是社会问题,都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二者之间研究的结合形成的社会问题建构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有关社会问题研究形成的一个主流理论范式——学者似乎很少论及。在很少的研究者中,苏国勋教授的专文《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给本书选题及其研究思路提供了一条线索。
该书选取“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中庸之道”等很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二十六个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描述、阐释,探寻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向,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为中国很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01-08 人类学如何研究现代西方社会?——专访美国人类学家理查德·汉德勒 / 彭馨妍 09-11 社会学如何思考现代亚洲?——专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约翰·李 / 何彦霄 周天悦 12-13 发现中国史学全球化历程中被遗忘的一章 / 陈怀宇 14-15 名词退位的世界——读《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 / 王惠民 16-17 菅木志雄:空间物象 18-20 城市化怪物与辅助生殖技术——与希拉里·库布—沙森的对话引发的思考 / 陈桥 21-24 世界尽头的聆听:射电设施与虚构性推演 / 龙星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和工业化的完成,西方社会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后现代时期,按照让·鲍德里亚的理解,现代社 会是一个生产的社会,而后现代社会则是一个消费的社会。消费既是西方社会巨大转变的原因,也是西方 社会极大转变的结果。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和象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为。可以说,这种消费文化是后现代潮流下的一种产 物,亦是在后现代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与消费的现象。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生必须具有文化创作品 商品化的特殊历史条件,又必须有大众传播媒体网的 迅速普及的结构内涵条件。因此,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商 品 化促使不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非基于真正的需要、 自身的觉察,而是基于感性
本书以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机制研究为主线,以边疆地区的法治保障为视角和切入点,以田野调查为重要手段,在掌握大量手资料的基础上,以诉讼法学的严谨和周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处置措施的利弊得失,挖掘群体性事件的特性及引发这些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并从事前法律预防、事中法律化解控制到事后法律处置三个阶段深入探索并提出了符合我国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需求的法律机制。
交通管理综合实训在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公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运而生。交通管理综合实训指导书是以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要业务内容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公安交通管理实践能力为导向开展编写工作的。 本书确定的实训项目体系,经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系全体教师集体研究、反复讨论形成。本书选人的交通管理实训项目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处置与勘查、道路交通事故认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道路交通指挥与疏导、道路交通应急管理、道路交通警卫、超速行为执法、酒后驾驶/醉酒驾驶行为执法、违法停车/停放行为执法9项模拟训练。 本书的实训项目一由牛学军、高万云编写,实训项目二、实训项目三由刘建军编写,实训项目四、实训项目五、实训项目六、实训项目
当传统能源日益枯竭,跨越式的能源革命路在何方?西方式的资源独霸发展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开发供给前景之下,已然走向穷途末路。以点块聚集的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旧的发展方式和工业化之路,是少数人发达和现代化之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条死路。显然,寻求人类未来发展之路,答案不在西方。处于城乡经济大变局、生产方式大变局、全球经济大变局中的中国要想完成现代化,必须另辟蹊径。中国需要自己的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