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石油是一个 诅咒 它给中东产油国带来了连年的战火、深重的腐败和剧烈的不平等。蒂莫西 米切尔却揭示了一段面向更加多重的复杂历史。 人类大规模使用的第一种碳能源 煤炭曾赋予煤炭工人争取诉求的有力武器,在物质和技术的属性上与之迥异的石油,却创造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能量流通网络,形塑了被寡头掌控的碳民主。丰富而廉价的石油似乎永不耗竭,由此产生了基于无限增长哲学的 经济 ,并成为现代政治所管理的中心对象。出于维持 无限 的石油供应这个 战略安全 的需要,西方依赖一个不民主的中东。可当西方的军事干预在中东摇摇欲坠,石油供应岌岌可危之时,建基在石油之上的政治格局不得不面对危机已至的现实 米切尔带我们追溯久被忽视的石油本身作为 帝国血液 的生产与流通历程,逐一拨开 民主 自决 发展 经济 等理念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以来, 权利 已是世界各地讨论 公共善好 的主导话语。可当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权利时,不得不经受它带来的艰难拷问:权利如何既保护差异,又兼顾平等?人人强调权利,谁来担负责任?权利的话语进入家庭,亲密生活会否变成冰冷的战场?保障特定群体的语言或土地权利,是否赋予了他们特权?会让整个国家更团结还是更松散? 具有政治实践经验的著名学者叶礼庭以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权利革命使加拿大发生的重大转变,并尝试回应权利革命的质疑者重要的关切:作为共同体的加拿大,还能承受一次次声张权利的运动对她的 摧残 吗?叶礼庭认为,正是在权利的恒久张力中,才能获得求取共识的可能;也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在这个变革动荡的时代,重新塑造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认同。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但人首先是心理人。思考人心与人性早已成为人们尝试理解社会与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政治学理论也常常含蓄地建立在有关人们如何思考和感受的基础上。在科学取向与社会取向的持续张力中,政治心理学常被认为用科学的衣裳装扮起来,却试图隐藏其社会责任那一面。《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提出了理解政治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一个经验性的和累积性的知识领域;作为一种资源,政治心理学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心理过程与社会行动之间,创造有意义的联系,因而可被视为促进社会反思及改进的 社会美学 。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秩序的外在表达或心理秩序的制度化。在充斥悖论及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从影响个体及群体心理秩序的人格、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引发 第四次工业革命 ,重塑着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就业格局。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如何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时代课题。本书立足于中国就业理论与实践,从人工智能发展、企业需求、人才供给、就业影响和人才流动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制与路径。书中全方位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的新特征、新机制和新趋势,并结合翔实数据和案例,分析人工智能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凝聚作者在新经济与新就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提供前瞻性思考和行动建议,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从学术研究来看,分配正义研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分配正义研究》一书通过探讨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分配正义理论,厘清各种分配原则,为建构正义的分配制度提供学理依据。全书分为 分配正义理论研究 (上篇)和 分配正义制度研究 (下篇)两部分。 分配正义理论 部分深入讨论当代学术研究中提出的十种分配原则及相关理论问题。 分配正义制度 部分具体分析主要分配制度的公平安排,包括:所有权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人才选拔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等等。本研究试图在批判地吸收西方近50年分配正义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对具体的社会分配的原则和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为实现共同体富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自由与财产》中,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命题,更是对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回应,在西方历史中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政治遗产。作者以比剑桥学派更加宽泛的语境主义研究路径,梳理了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间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徐鲜梅所著的《无工业村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山东良乡一村国情调查报告》基于实地调查与翔实数据,从历史与发展视角及逻辑秩序,以“农业内在生长、农村内生变量、农民自主发展”为基准点(Benchmark)或参照系(Reference),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这条轴线,对“良乡一村”的建设全貌、全程,以及生产要素、产业活动、市场化度、生活状态、福利水平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包括新村建设设想,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职业农民培育设计,村庄资源、资产、资本及劳动力状况与市场化进程测度等;重点对其发展思路特点、农民创业增收路径、土地要素配置手法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核心问题进行剖析。
01-08 人类学如何研究现代西方社会?——专访美国人类学家理查德·汉德勒 / 彭馨妍 09-11 社会学如何思考现代亚洲?——专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约翰·李 / 何彦霄 周天悦 12-13 发现中国史学全球化历程中被遗忘的一章 / 陈怀宇 14-15 名词退位的世界——读《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 / 王惠民 16-17 菅木志雄:空间物象 18-20 城市化怪物与辅助生殖技术——与希拉里·库布—沙森的对话引发的思考 / 陈桥 21-24 世界尽头的聆听:射电设施与虚构性推演 / 龙星如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关系到地方政府、当地农户及开发商,甚 至还有旅游者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平衡,若是处理不 好,各方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农户是传统村落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其保护开发过程中主要的参与主体,农户意愿与行为响应对传 统村落的开发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大影响。而当前传统 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违背农户意愿、忽视农户权益等问 题,严重影响了农户的参与意愿和行为,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开发 保护的效果,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进程 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农户有哪些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传统 村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农户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影 响农户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构建基于农户满意的传 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管理机制?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传统村
在本书中,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称谓,只是考虑行文方便而互用。不论是有关建构主义还是社会问题,都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二者之间研究的结合形成的社会问题建构论——20世纪80年代西方有关社会问题研究形成的一个主流理论范式——学者似乎很少论及。在很少的研究者中,苏国勋教授的专文《社会学与社会建构论》给本书选题及其研究思路提供了一条线索。
该书选取“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中庸之道”等很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二十六个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描述、阐释,探寻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向,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为中国很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从古希腊城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和帝国时期的圣奥古斯丁,再到中世纪的阿奎那……艾伦·伍德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公民到领主》中回望了那些在现代社会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思想家。她没有从政治文本的角度诠释他们的理念,而是将其解读为对社会和历史的创造性回应。在她看来,从古代到中世纪,有产阶层、劳动阶层和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私有财产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形塑了后世的政治理论,主导了西方政治的发展。伍德以社会史的创新视角重述了政治理论史。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安全自古都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当我们在强调六稳六保、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之时,有必要扩大国际视野,深入探究其他国家是如何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本书以全球视角探究中国的粮食安全,分析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应对,以及这些应对对中国的启示。当今,国际粮食市场的持续波动和粮价大幅上涨的局面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避免新的世界粮食危机的出现,如何端牢中国自身的饭碗,实现粮食安全的可供应性、可获取性、可利用性和可稳定性,值得每一位国人深思。 本书为学术理论专著。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至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用占世界少量的土地和水资源养活了14亿人口,这是中国共产党
当传统能源日益枯竭,跨越式的能源革命路在何方?西方式的资源独霸发展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开发供给前景之下,已然走向穷途末路。以点块聚集的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旧的发展方式和工业化之路,是少数人发达和现代化之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条死路。显然,寻求人类未来发展之路,答案不在西方。处于城乡经济大变局、生产方式大变局、全球经济大变局中的中国要想完成现代化,必须另辟蹊径。中国需要自己的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