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塞缪尔 亨廷顿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 文明的冲突 。 本书所持观点及其论述颇有争议,但作为一部具有深刻预见性和洞察力的经典著作,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研究和剖析,将会持续带给读者深入思考和启迪。
E.H.卡尔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本书是卡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本书是国际关系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者及学生的常读书。
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
经济制裁是当今世界上常用的非战争制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反恐、核扩散、军事冲突以及其他外交危机问题。但是,经济制裁也引发了关于其有效性、人道主义影响、合法性、道德问题的争论。本书作为美国权威智库彼得 乔治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对20世纪的大量经济制裁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影响制裁政策的因素进行考察,致力于寻找出,在哪些情况下使用经济制裁*有可能推动和促进某国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南。本书自1985年首度问世以来,已经有三个版本,得到广泛引用,被誉为 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学界探讨经济制裁问题的*权威资料 。
本书讨论了从古代到20世纪国际政治概念的变革。除了一些在该领域耳熟能详的主题,如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对自然法的一般解释,本书还探讨了一些虽不太为人熟知,但却影响了国际政治思想发展的概念,如文明之间的区别、民族文化与野蛮社会,以及一些关于种族差异与帝国主义的理论。本书所探讨的核心国际政治思想家包括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康德、马克思和摩根索,同时还包括一些较少受到研究的学者,例如希罗多德、波普 因诺森特四世、赫德、康斯坦特、齐默恩。 本书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是每一个有兴趣了解国际政治的人的理想入门读物。
南海诸岛问题是涉及中国主权和有关国家战略博弈的重要问题,当代南海诸岛问题又是历史上南海诸岛问题的延续。在其历史演进中,英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书选取1920 1941年英国南海诸岛政策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英国制定、推行和调适南海诸岛政策的历史脉络放到动态的、网状的国际关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进而考察处于国势衰退中的英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如何因时调整自身在远东-西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定位和战略目标,以及英国的决策和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地区一体化的典范,欧盟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等区域和全球治理领域,凭借其设计国际规则、建构规范认同的能力成功地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本书首先从权力的概念出发,认为欧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大国 强国 ,它不再适用于权力政治的逻辑。进而,对欧美、欧俄关系和欧洲治理、全球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世界政治的多重维度,得出一种较为中立和谨慎的结论:欧洲规范性力量并非没有出路,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环境压力,欧洲的规范性工具和治理经验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 软权力 。
本书构建了“地位困境、制度互动与重叠的区域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对1992年至2019年间湄公河地区区域国际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相关国家的角色作用进行了系统的事实梳理和案例分析,发现湄公河地区内中等国家之间、地区内外大国之间面临“一山不容二虎”式的地位困境,成立各自主导的区域国际制度、推动制度互动可以为相关国家提供平行或嵌套的地位供给,缓解各国的地位困境,并最终导致该地区形成了重叠的区域主义。本书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泰国、越南等湄公河国家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优化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行为。
本书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智慧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知识生产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资源不会自动生成社会科学理论,中华文化作为智识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同现代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升华,终产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成为人类共同知识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的挖掘,对原有概念进行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文化蕴涵、关涉国际关系的叙事结构进行剖析,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社会规范做理论上的凝练。
本书是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20 2021年度的部分学术成果结集,为 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丛书 的第二种,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原创成果(学术论文精选)和附录( 学术会议精华综述 及 学术讲座精彩回顾 )两个部分。 当前欧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等治理危机,根源何在?这已经成为东西方社会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本书聚焦西方欧美国家政党政治与民主危机这一重大主题,选录了九篇原创学术论文,探讨了政党政治对西方各国国家治理与民主发展的影响,包括实证研究了西方国家中选民与政党关系出现的新现象、新的科技手段对选举结果的影响等(其中一篇论文比较分析了东西方不同国家体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不同表现),分析了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政党政治体制的新变化、新模式,试图多角度宽视野地深入透视当前
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 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
.
修昔底德陷阱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概念源自何处?崛起国与守成国是否必会发生冲突?作者格雷厄姆 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系统地回答和解释了上述问题。艾利森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出发,对历史上发生的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这16个案例包括成功避免陷入战争泥淖的4个案例和以战争收尾的12个案例。同时,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12个通往和平的方法。在本书*后,艾利森将对其观点的质疑提炼为 七个稻草人 (对曲解对方论点的比喻),并直截了当地回应了这七种质疑,他明确指出 修昔底德陷阱并没有宣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艾利森作为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他的这本书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窥美国战略设想的一扇窗。
由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结构特征,东盟国家表现出很高的气候脆弱性,气候政策对于东盟国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本书对东盟气候政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分析东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背景、演变和实施效果,对东盟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气候合作进行总结,探讨东盟和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及未来的合作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东盟的几个典型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柬埔寨等的气候政策进行深入分析。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号传递与信号解读是国家间意图沟通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者将信号博弈模型引入外交分析。近年来镜像神经元理论、交叉学科和叙事分析等新视角不断涌现,同时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实验法、过程追踪、大样本统计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国际政治信号研究的知识生产。本书通过梳理繁杂的文献脉络,对国际信号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部分从学术争鸣角度以点带面地勾勒信号理论谱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 国际柠檬市场 问题,主流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路径,就廉价信号可信度、决心信号展示与声誉信号感知等议题展开辩论。第二部分聚焦睦邻外交的信号传递问题。和平崛起大国通过传递安抚信号展示善意,然而安抚信号与威慑信号之间的张力制约着睦邻信号的可信度。第三部分探讨 面对面外交 中的廉价信号机制
本书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和复合依赖型政治经济理论提出了 行动者-结构 互动模式。以美国自21世纪以来分别在货币金融、价值链和技术三个领域对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展开的网络化制裁作为案例进行展开。三个经济维度分别对应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提出的结构性权力中的市场、知识与金融,制裁对象皆是美国政府所识别的在21世纪挑战美国安全利益的主要国家。通过将制裁对象和制裁维度进行不同的组合比较,案例研究得以验证不同假设关注的组内及组间差异。本书丰富了现有国际关系研究中对于网络化制裁的系统研究,为中国管控美国网络化制裁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
本书围绕全球化在国际层面带来了哪些挑战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公平和团结的全球化社会的问题展开探讨。作者阐述了全球化的历史和社会民主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遭遇的挑战,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并介绍了国家、经济和市民社会中重要的全球化参与者与组织。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在全球贫困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市场监管和税收竞争、移民等政策领域中,全球增长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后,本书展望未来,同时指出了社会民主主义在全球化中面临的矛盾境地。
本书立足于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利用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以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政策及其变化为主线进行考察,运用冷战史新研究 本土革命与外部因素 新的研究范式开展研究。*,根据档案文献,厘清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政策的缘起与变化的具体过程,揭示其中的本质特征。第二,通过比较研究,详细披露美国和苏联在解决老挝危机问题上的博弈。美苏两国虽然达成了通过政治途径解决老挝问题的共识,但没有根本解决老挝问题,暴露了冷战的实质所在。第三,通过对 本土革命与外部因素 的考察,研究老挝各派势力在摆脱和利用国外势力过程中对大国政策的牵制作用。
本书内容为**编:各州为老年人建立养老补助金制度;第二编;联邦老年人、遗属和残疾保障福利;第三编:各州成立失业救济金管理部门的资金预付;第四编:向有子女的贫困家庭和儿童福利服务的救助和服务进行拨款;第五编:母亲和儿童卫生服务的整笔拨款;第六编:州财政临时救济;第七编:管理部门;第八编: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特殊津贴;第九编:就业保障管理账户;第十编:授权各州向盲人提供援助;第十一编:总则、同行审查以及管理简化。
本书是对文学理论中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进行历史分析和概念分析的名著,旨在概述俄国形式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其批评学说的得失,在文论等领域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