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
E.H.卡尔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本书是卡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本书是国际关系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者及学生的常读书。
经济制裁是当今世界上常用的非战争制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反恐、核扩散、军事冲突以及其他外交危机问题。但是,经济制裁也引发了关于其有效性、人道主义影响、合法性、道德问题的争论。本书作为美国权威智库彼得 乔治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对20世纪的大量经济制裁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影响制裁政策的因素进行考察,致力于寻找出,在哪些情况下使用经济制裁*有可能推动和促进某国实现其对外政策的目标,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南。本书自1985年首度问世以来,已经有三个版本,得到广泛引用,被誉为 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学界探讨经济制裁问题的*权威资料 。
本书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智慧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知识生产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资源不会自动生成社会科学理论,中华文化作为智识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同现代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升华,终产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成为人类共同知识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的挖掘,对原有概念进行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文化蕴涵、关涉国际关系的叙事结构进行剖析,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社会规范做理论上的凝练。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地区一体化的典范,欧盟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等区域和全球治理领域,凭借其设计国际规则、建构规范认同的能力成功地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本书首先从权力的概念出发,认为欧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大国 强国 ,它不再适用于权力政治的逻辑。进而,对欧美、欧俄关系和欧洲治理、全球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世界政治的多重维度,得出一种较为中立和谨慎的结论:欧洲规范性力量并非没有出路,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环境压力,欧洲的规范性工具和治理经验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 软权力 。
本书讨论了从古代到20世纪国际政治概念的变革。除了一些在该领域耳熟能详的主题,如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对自然法的一般解释,本书还探讨了一些虽不太为人熟知,但却影响了国际政治思想发展的概念,如文明之间的区别、民族文化与野蛮社会,以及一些关于种族差异与帝国主义的理论。本书所探讨的核心国际政治思想家包括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康德、马克思和摩根索,同时还包括一些较少受到研究的学者,例如希罗多德、波普 因诺森特四世、赫德、康斯坦特、齐默恩。 本书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是每一个有兴趣了解国际政治的人的理想入门读物。
本书是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20 2021年度的部分学术成果结集,为 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丛书 的第二种,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原创成果(学术论文精选)和附录( 学术会议精华综述 及 学术讲座精彩回顾 )两个部分。 当前欧美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等治理危机,根源何在?这已经成为东西方社会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本书聚焦西方欧美国家政党政治与民主危机这一重大主题,选录了九篇原创学术论文,探讨了政党政治对西方各国国家治理与民主发展的影响,包括实证研究了西方国家中选民与政党关系出现的新现象、新的科技手段对选举结果的影响等(其中一篇论文比较分析了东西方不同国家体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不同表现),分析了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政党政治体制的新变化、新模式,试图多角度宽视野地深入透视当前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 一带一路 建设研究重大专项课题的国别研究报告系列成果,集中汇聚 一带一路 沿线支点和重点国家埃及及中埃关系全面系统研究的综合性著作。编 基本国情研究 ,包括埃及的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国情的具体阐述;第二编 重大专题研究 ,系对埃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埃及2030愿景)、重要城市及影响力、营商环境以及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要专题的着力考察;第三编 中埃关系研究 ,主要就中埃双边关系的历史与前瞻、埃及的中国观及对 一带一路 的认知、以及 一带一路 共建下两国在投资经贸、农业和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展开纵深研究。 地处亚非两洲结合部的埃及是文明源远流长、规模与国力前居的非洲与中东大国,又是与个新中国建交的非洲与阿
南海诸岛问题是涉及中国主权和有关国家战略博弈的重要问题,当代南海诸岛问题又是历史上南海诸岛问题的延续。在其历史演进中,英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书选取1920 1941年英国南海诸岛政策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英国制定、推行和调适南海诸岛政策的历史脉络放到动态的、网状的国际关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进而考察处于国势衰退中的英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如何因时调整自身在远东-西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定位和战略目标,以及英国的决策和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本书是对文学理论中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进行历史分析和概念分析的名著,旨在概述俄国形式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评价其批评学说的得失,在文论等领域影响巨大。
本书构建了“地位困境、制度互动与重叠的区域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对1992年至2019年间湄公河地区区域国际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相关国家的角色作用进行了系统的事实梳理和案例分析,发现湄公河地区内中等国家之间、地区内外大国之间面临“一山不容二虎”式的地位困境,成立各自主导的区域国际制度、推动制度互动可以为相关国家提供平行或嵌套的地位供给,缓解各国的地位困境,并最终导致该地区形成了重叠的区域主义。本书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泰国、越南等湄公河国家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优化中国在湄公河地区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行为。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将近5000万人丧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受了冷战、地区战争以及核威胁的折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21世纪,还会再度爆发这类冲突吗?日益增强的经济和生态 相互依存、跨国制度和国际制度的发展、民主价值观念的传播会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又将如何影响国际政治?本书从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晦涩难懂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来自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以此帮助他们来解释、理解与评估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件。
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 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
本书以 欧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主题,收录的文章既有第一届欧亚区域国别研究博士后论坛的成果,也包括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及在所工作的博士后的代表力作。这些文章对欧亚区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往和区域合作有着深刻思考和独创观点,代表了欧亚区域研究青年一代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旨趣和取向。基于此,本书兼具学术性、前瞻性和可读性,是窥见欧亚区域研究新动向、新趋势的学术作品。
作者以一位战略研究者的敏锐,从地缘政治角度及时而又深入地对阿富汗问题及其对中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作者大量引用了先前无法得到的资料,深入细致地对阿富汗问题的由来、症结及9 11事件前后阿富汗周边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了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传达的信息,译者按苏军入侵前后就阿富汗问题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以及苏联解体前后阿富汗及其周边地缘政治的变化作一较为详细的论述。
胡娟所*的《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研究/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书系》在全面分析印度洋地缘战略价值的基础上,研判印度 印度洋战略 的历史渊源、现状特点、发展趋势,梳理了印度 印度洋战略 提出的背景和过程,研究分析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快速发展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研判了印度 印度洋战略 的构想、举措与演进;归纳总结了其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 后在分析印度实施印度洋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评估了印度实施 印度洋 战略对印度自身、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域外大国的影响。本书亦探讨了主要世界大国在印度洋的利益诉求及主要举措。与中国在印度洋口渐增长的利益相比,中国的研究及相关投入已经相对滞后,因此本书也提出了许多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先后对美国核战略进行了调整。鉴于美国核战略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实质和美国夺取国际核军备控制领域制度与话语霸权的现实追求,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核战略的调整也不可避免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地区核问题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通过对美国核战略文件的解读,运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从核力量发展政策、核威慑政策、核军控政策和核力量运用政策四国方面对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核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
中东欧国家是当今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新兴力量,拥有良好的创新技术与优质的科技人才储备。当前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无论在人才引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不足。为了深入挖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科技人才对接的潜力,在满足中国科技创新合作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效率,本书系统总结了中东欧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特点以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现状,并通过构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科技人才交流潜力指标体系以及采用改进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科技人才交流的潜力与障碍因素进行量化剖析,为明确双方的人才交流趋势提供了合理的数据支持。 同时,本书在结合中东欧国家创新绩效水平、优势产业禀赋以及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了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科技人才引进的区位选择框架,并以
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该书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版并试点注册制工作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尝试。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围绕设立科创版及试点注册制这项重点工作,从理论基础、总体制度建设、境外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情况、股票发行制度以及境外科创公司成长等五个方面研究总结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和境外市场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