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
E.H.卡尔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本书是卡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本书是国际关系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者及学生的常读书。
《富国的伪善》使用大量翔实、生动的案例深入探讨了自由贸易、外资管制、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财政审慎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实:那些富裕国家和国际机构极力推荐的所谓正统做法通常不利于经济发展,它们极力游说发展中国家取消的关税、补贴、外资管制等保护主义措施却是它们变富的有力工具。作为 过来人 的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其目的不过是想 踢开梯子 ,阻止发展中国家沿着它们走过的道路发展。
本书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智慧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知识生产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资源不会自动生成社会科学理论,中华文化作为智识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同现代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升华,终产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成为人类共同知识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的挖掘,对原有概念进行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文化蕴涵、关涉国际关系的叙事结构进行剖析,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社会规范做理论上的凝练。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地区一体化的典范,欧盟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等区域和全球治理领域,凭借其设计国际规则、建构规范认同的能力成功地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本书首先从权力的概念出发,认为欧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大国 强国 ,它不再适用于权力政治的逻辑。进而,对欧美、欧俄关系和欧洲治理、全球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世界政治的多重维度,得出一种较为中立和谨慎的结论:欧洲规范性力量并非没有出路,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环境压力,欧洲的规范性工具和治理经验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 软权力 。
本书讨论了从古代到20世纪国际政治概念的变革。除了一些在该领域耳熟能详的主题,如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对自然法的一般解释,本书还探讨了一些虽不太为人熟知,但却影响了国际政治思想发展的概念,如文明之间的区别、民族文化与野蛮社会,以及一些关于种族差异与帝国主义的理论。本书所探讨的核心国际政治思想家包括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康德、马克思和摩根索,同时还包括一些较少受到研究的学者,例如希罗多德、波普 因诺森特四世、赫德、康斯坦特、齐默恩。 本书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是每一个有兴趣了解国际政治的人的理想入门读物。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使国际时局充满了变数。怎样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时局的影响,是关系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任务目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大问题。 本书从四个方面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了哲学研判,分析了中美关系,用高下立判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明的冲突(精)》作者塞缪尔·亨廷顿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巾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及其论述颇有争议,但作为一部具有深刻预见性和洞察力的经典著作,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研究和剖析,将会持续带给渎者深入思考和启迪。
本书关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议程设置,在理论部分,本书对议程设置 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对议程设置的理论发展史做了梳理,在此基 础上,本书提出全球治理的国际议程设置分析框架,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情境 -参与者模式和国际议程设置的效果评价过程,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国际议程设 置理论。在案例部分,本书选择美国的能源安全议程设置、俄罗斯 北极地 区开发 议程设置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公共卫生安全议程和欧亚经济联盟的 制度设计等案例,对全球治理中议程设置的行为体及议程设置的过程与效果 进行了评价。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对中国参与国际议程设置的路径和挑战进 行了分析。
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该书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现代性与全球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性问题。基于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对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与使命的理解,始终关注现代性、全球化问题,关注我国及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问题。 而本卷则就以全球化问题、中国化问题、现代性问题、海外译稿等为主题,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的主题,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现代性危机、文化进步主义、文化全球化、文化危机等。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号传递与信号解读是国家间意图沟通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者将信号博弈模型引入外交分析。近年来镜像神经元理论、交叉学科和叙事分析等新视角不断涌现,同时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实验法、过程追踪、大样本统计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国际政治信号研究的知识生产。本书通过梳理繁杂的文献脉络,对国际信号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部分从学术争鸣角度以点带面地勾勒信号理论谱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 国际柠檬市场 问题,主流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路径,就廉价信号可信度、决心信号展示与声誉信号感知等议题展开辩论。第二部分聚焦睦邻外交的信号传递问题。和平崛起大国通过传递安抚信号展示善意,然而安抚信号与威慑信号之间的张力制约着睦邻信号的可信度。第三部分探讨 面对面外交 中的廉价信号机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现实性和政策性,主要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作为该课程配套教材,本教材第7版严格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2003年2月正式公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 两课 教学基本要求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相关要求编写,并在1999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修订版、2004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0年第4版、2013年第5版、2016年第6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在第7版修订过程中,全体编者进行了认真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们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书内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将近5000万人丧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受了冷战、地区战争以及核威胁的折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21世纪,还会再度爆发这类冲突吗?日益增强的经济和生态 相互依存、跨国制度和靠前制度的发展、民主价值观念的传播会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优选化和信息革命又将如何影响靠前政治?本书从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晦涩难懂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来自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以此帮助他们来解释、理解与评估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件。
本书主要介绍了欧洲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的构成,以《欧洲人权公约》为核心的欧洲人权法律保护机制以及欧洲联盟人权法律保护机制。本书共分为三编,靠前编为导 论,介绍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和 欧洲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的构成。第二编为以《欧洲人权公约》为核心的欧洲人权法律保护机制,介绍了欧洲理事会的人权保护蓝图,《欧洲人权公约》的特点和所保护的权利,《欧洲人权公约》建立的人权法律保护机制,《欧洲社会宪章》及其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第三编为欧洲联盟人权法律保护机制,介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人权法律地位的演变,建立中的欧洲联盟人权法律保护机制。
《俄罗斯和北极》于 2015 年由英国 I.B.Tauris 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2019 年发行第二版。本书介绍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以及俄罗斯人对其北极身份的定义,但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可以算是另辟蹊径,作者没有以国际关系专家的身份臆断俄罗斯的北极政策和北极身份,而是选取俄罗斯的新闻媒体报道作为素材,向读者展现俄罗斯民众和政客对北极事务的观点和诉求。读者则通过这些新闻媒体报道以局外人的身份解读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身份。本书介于学术和通俗作品之间,既为中国的北极研究者提供新视野,也使普通读者了解俄罗斯的北极事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