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对 现象 的具体研究时,本书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对 规则 的关注。作为一本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家的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多项基本制度,涉及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传播与政策制定等重要情境,并讨论了政党、选民与利益集团等关键行动者。通过对政府与政治领域中关键结构、情境与行动者的全面论述,作者绘制了关于政治的规则图景。同时,还对政治学关键概念与基本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为读者对 规则 的理解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书呈现了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以比较各种形式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政府与政治体制的运转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模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能对比较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与议题形成框架性认识,又可尝试
本书基于国家视角和国家立场来研究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将中国的边疆置于国家领土空间及国家活动覆盖的地理空间中考察,突出边疆的国家属性和政治地理空间属性,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大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理论,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从国家治理的总体格局来审视边疆治理,梳理中国边疆及边疆治理的历史文化资源,总结当代中国边疆认知和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通过有效的理论创新来构建适应国家发展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为新形势下的边疆建设和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和理论支持。
乡里制度史研究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着眼于国家对于乡村地区的控制,重点放在乡里制度的内涵、结构与实施、变化方面;二是乡村社会自身的 制度 ,亦即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与组织。本书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揭示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治两种制度与传统在历史过程中的矛盾、结合及其互动关系。在王朝国家的乡里制度研究方面,将重点放在王朝国家的乡里制度推行到全国不同地区的历史过程、区域差异及其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上;而在乡村自治制度的研究方面,将把重点放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自治组织及其与王朝国家的乡里制度的关系上。
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是一项大规模的基础性调查,是工会组织的一大品牌。自1982年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会同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系统调查开始,基本上每5年进行一次。2022年1月至9月,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了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 本书选编了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的相关成果,包括1篇调查总报告、13篇专题调查报告、15篇地方调查报告、9篇产业工会调查报告和1篇网络专项调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自2017年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以来我国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新情况新变化,准确把握新时代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反映基层和职工愿望心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工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形成了以下特点: 第一,站位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中关于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入探索防范化解重大决策风险的理论与实践,自觉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第二,视野开阔。突出指导性、应用性、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理论性、学术性。丰富的理论方法、翔实的法律政策、规范的示范案例,有助于决策者、风险管理者、风险评估者各取所需,系统提升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三,务实创新。集中论述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的最新理念、政策措施和实践做法,反映了风险评估与治理工作服务大局、开拓创新的丰硕成果,思考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能够给人启发,为该领域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提供一个参照。
由杰伊 M.沙夫里茨教授领衔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经典》一书是一部贯穿公共行政学百年发展历程的经典论著选集,堪称 由经典组成的经典 。自1978年初版以来,本书长销不衰,被国内外公共行政学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广泛采用,已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的***经典。 在公共行政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杰出的研究者为推动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公共行政学科初创时期的代表人物威尔逊、古德诺,到20世纪中期的西蒙、沃尔多,再到20世纪后半叶的弗雷德里克森、罗森布鲁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不仅反映了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也代表了当时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本书对上述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精心选编,选录了公共行政学百年发展历程中39篇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典论著,分别涉及公共行政学科、公共行政的政治系络
本书从公共行政学视角对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创新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政府与市场企业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主体、政府与公民主体之间关系的剖析,深入探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演变过程和进展逻辑。同时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组织机构改革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维度,分析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容特点、统计特征、地方经验等,并做出理论思考和判断。最后,提出未来深化拓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创新路径和着力点,深化了人们对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认识。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为更深入推进 放管服 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和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系列图书中的一部。 本书分别对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的安全体制机制进行了论述。其中对各国安全体制机制的讨论又分别从国家安全情报体制机制、情报与安全预警机制、情报与安全体制机制的演变、军事安全体制机制、安全应急体制机制和安全体制机制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本书针对突发事件决策需求存在抽象、模糊、粗放等问题,以多主体、多阶段、多决策层的突发事件决策需求为研究对象,以突发事件精准预警和高效响应为目标,借助知识组织理论和方法,通过多源数据和决策需求有效融合及对多主体、多阶段和多决策层的决策需求进行组织,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突发事件决策需求宏观架构和微观组织过程,并提供突发事件应用案例,以充实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各级政府高效响应突发事件提供实践指导,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导致的影响和损失,提升政府的应急响应能力。
本选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人民公社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终成果。编者李端祥教授历时22年,大范围长距离查阅了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当时27个省市区)的各级档案馆(地市管辖下的区级档案馆)75家,以及1958年到1963年间各主要报刊,收集到几千份珍贵的城市人民公社原始文献。《选编》就是从中挑选了1523篇(连同附件。其中原始档案文献1345篇,报刊文献178篇)城市人民公社文献编辑而成。全书约520万字,10卷,29章(中央文献129篇,组成*卷*章, 27个省市区各一章。*后一章,即第29章,由《参考资料》转载的境外媒体关于城市人民公社的资讯)组成。
本书采用“文化诗学”方法对“红色经典”进行跨文本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把“红色经典”文学文本放在百年中国启蒙视域中考察,探讨其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策略、审美特征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下编以《白毛女》《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为个案,把文学文本和由其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文本放在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思想主题、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语言修辞特点及其流变。全书致力于文本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相互贯通,使“红色经典”的精神价值融入当代世界的意义建构,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
《智能治理与公众认同:城市大脑的社会合法性研究》从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城市大脑开展的智能治理实践出发,通过对公众认同形成过程的探究,揭示了个人素质、技术嵌入与政府声誉建构行动影响公众主观感知,进而推动城市大脑社会合法性形成的路径,回答了一系列具有现实紧迫性的公共管理问题: 在智能治理日益风行的今天,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公众个体对于智能治理社会合法性的判断? 在政府试图构建智能治理社会合法性的努力中,又有哪些行动更容易取得预想效果?通过整合社会接受与社会许可的相关概念,提出了城市大脑社会合法性的解释框架,从公众认同的视角,揭示了城市大脑及其应用社会合法性的形成机理。基于对中国智能治理实践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公众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公众隐私意识与智能治理社会合法性关系新的解释逻辑,强调了 以人为本 的价
本书聚焦于科技政策与就业政策之间的冲突与消解,探讨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如何促进科技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本书采用 结构-过程-效应 分析框梨,揭示政策文本、执行过程及社会效应中的冲突表现,并探究冲突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政策冲突源于信息障碍、信任壁垒、部门本位和利益博弈。为消解冲突,本书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协同策略,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保障,实现政策间的精准联动。本书为理解政策冲突提供新视角,并为政策协同提供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警察文化学(第四版)》是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警察文化理论与实务的原创性著作。作者自1992年起至今坚守警察文化理论研究阵地20余年,此版系首版18周年后的又一次全面修订和部分改写。本书集中外警察文化思想之大成,汇当代警察文化建设经验之精粹,构筑警察文化学学科之体系,是中国警察文化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对警察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及结语。 总论篇 主要是对警察文化和警察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问题的概述; 分论篇 主要是采用 化整为零 的方式,对警察文化系统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等四个层次内容及其所涉及的诸多内外关系等作具体剖析; 建设篇 则是对警察文化建设的有关战略战术问题进行 化零为整 的研究,并落脚于对中国特色警察文化建设目标的展望上,以期为我国警察文化建设提供
本书力图从理论与中国就业实践中探索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全书共八章,从四个维度即就业公共政策有效供给、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公共服务机构科学设置、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设计来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新途径。内容由绪论、构建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理性认识、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障碍、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公共政策实证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政策研究、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就业公共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区域性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相关问题研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路径研究构成。
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为研究主线和问题意识,将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之现代地方政权结构与县域社会阶层、社会背景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县政的权力结构、制度运作、社会管理与控制、县域公务员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社会背景等历史实况;突破了传统单纯以县行政制度为主的县政研究体系和框架,将制度史和社会史、知识舆论史等研究视角及其内容相结合融会,并从大历史的视域将中国古代县政发展脉络及其古今之变贯通映衬对照,从整体与具体中把握与总结南京国民政府县政发展的内涵、演进的轨迹、具有的特点、得失成败及其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