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作者阎明复的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的成长经历,本书的重要部分是作者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翻译,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和就任中办翻译组组长期间,亲身经历的中苏两国关系、苏共与中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中苏关系由蜜月期到出现裂痕,再到急剧恶化,中苏论战乃至断交的历史过程,以及作者 文革 期间的遭遇、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的一些经历。全书历史时间跨度长,内容涉及人物、事件众多,而且语言文字亲切通俗,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第一部由、贺子珍后人写作的贺子珍传记,书中撷取贺子珍一生中的六个重要年头:1929年、1939年、1949年、1959年、1969年和1979年,描写了与贺子珍的传奇人生和爱情故事以及贺家三代女姓的百年历程。贺子珍是的患难之妻,中央红军长征“三十女杰”之一。她与相濡以沫,度过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在井冈山枪林弹雨下掩护,在长征的披荆斩棘中照料,在“王明路线”的风刀霜剑前支持。长征结束后贺子珍远赴苏联治病,从此飘零异国,寂寞守望。然而,与贺子珍彼此始终难忘对方。建国前,贺子珍回到祖国,隐姓埋名幽居休养。1959年与贺子珍在庐山相会,为毛贺爱情添上一抹亮色。1979年贺子珍来到北京,在遗体前泣不成声。他们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是一场撼人心魄的爱情悲剧。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内容,对20世纪下半叶作者亲身经历并参与领导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匈牙利事件、苏联出兵阿富汗内幕、苏联克格勃的一些重要间谍和反间谍活动、苏联同世界大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8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和90年代初的8.19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对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所在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和认真、痛苦的总结,立论精当,对了解和研究苏联问题和俄罗斯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周公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谈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谈人文化成,都离不开周公。更为重要的是,周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本书对周公生活的时代、生平事迹做了翔实的考察和评述。全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文笔流畅,是填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空白的、富有创意的优秀著作。
中共中央从党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整个革命战争全局考虑,作出了中央“一分为三”,中央前委和仍留在陕北的英明决策。这就在政治上稳定了军心和民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这对于鼓舞全党、全军和解放区人民的斗争意志,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近一年左右的分散工作,到1948年4月,中央“三委”先后到达西柏坡并开始合并办公,中共中央和“五大书记”又都聚到了一起。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中,中国革命上演了战略大决战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几幕史无前例的恢弘历史巨制。如果说,从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到筹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次完整的由“备考”到“赶考”的过程的话,那么,应该说,这次由“备考”到“进京赶考”,中共“五大书记”交出的是一份完满的历史答卷。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大概没有谁比诸葛亮更家喻户晓的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缘故,而真实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却要根据历史的记载来考察。对于诸葛亮,有人认为是古今完人,有人认为是心怀叵测的野心家,由学者朱大渭、梁满仓撰写的《诸葛亮大传》,给广大读者展现出的就是一个真实的诸葛亮。本书深入地挖掘史料,准确地运用史料,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蜀汉名相诸葛亮的一生。不仅介绍了诸葛亮出世、出山的前前后后以及他为什么最终会归附刘备,介绍了诸葛亮在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的诸多建树和卓绝功业,介绍了诸葛亮诸多的优良品质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而对于他为什么会被历代传颂,至今还是人们景仰的对象,为什么由古至今、从统治者到至为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将他视为楷模,他的策论“隆中对”
《范仲淹与庆阳:纪念范仲淹知庆州9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范仲淹知庆州970周年暨庆阳市第二届范仲淹学术研讨会”所提交之论文的集结。全书分为“范仲淹民本思想研究”、“范仲淹知庆州与宋夏战争研究”、“范仲淹边郡交游考”、“范仲淹诗文研究”、“范筑城寨的田野考察与学术争鸣”、“范氏族源研究与范仲淹著作版本考证”、“范仲淹研究综述及其他问题探讨”等七章。书后并录有“范仲淹知庆州”研讨会指导选题,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在法治国家中,公共权力受到宪法等根本大法的约束,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这种法律本身则必须以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因为这些自由与权利是不可侵犯、不可剥夺的。总之,民主在体制上必须是宪政的、法治的、共和的;在价值上,必须是以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为最高目标的;在制度上实行司法独立、分权制衡、有限政府、多元政治、政党政治、代议政治、违宪审查、地方分权自治的……
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程是光辉的,也是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每一步胜利,都付出了极为宝贵的代价,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一部个人的历史回忆录,真实记录一位开国元帅几十多年的的生涯中传奇生活和战斗历程。
《列兵毛泽东: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军生活》内容简介:这是一眼石孔窑洞,据说还是北宋名将杨继业镇西时开凿的。窑洞共两间,天花板和墙壁都是开凿出来的岩石,地一铺着砖块。室内陈设简陋,一顶蚊帐是唯一的奢侈品。更为抢眼的是墙上挂的一些地图,透显着居者身份的特殊。
周公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谈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谈人文化成,都离不开周公。更为重要的是,周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本书对周公生活的时代、生平事迹做了翔实的考察和评述。全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文笔流畅,是填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空白的、富有创意的优秀著作。
《尼科洛的微笑:马基雅维里传》是他的生活传记,作者毛里齐奥·维罗利以共和主义的独特视角来讲述其生平中的重大事件,并将细腻生动的笔触伸向了这位毁誉参半的大人物的爱情、友谊、冒险、交游等生活侧面。作者成功地将这位人物带回人间,向读者展现其富于魅力的生活哲学,即一个人应当致力于成为一名共和国的公民,一位在家庭中负责任的成员,一个好人。然而马基雅维里从未留下与此有关的著述,这一生活哲学的写照正是他的生活本身:他的爱情与友谊、辅佐王公的荣辱、旅行与冒险,以及他青年和垂暮之年面临的挑战与危险,其中充满了悖论、不确定性以及悲剧。尼科洛·马基雅维里(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近代政治学理论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