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海军一战幸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故事,以及条约战列舰 带着镣铐跳舞 的艰辛历程,同时涉及航空力量崛起对战列舰的影响,还有航空母舰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对每级战舰的介绍一如既往地详尽,包括基本设计、装甲、武备、动力、识别特征、改装情况、外观变化、服役经历,等等。此外,因为其中大部分战舰都曾在二战中浴血厮杀,本书着重介绍了它们的战损情况,着力分析了炸弹、鱼雷、水雷和战舰装甲、水密隔舱、防雷凸出部之间的对抗。 书中收录了数量众多的大幅照片和线图,舰船战损部分亦配有详细、丰富的图解。在视觉体验上,这本书同样堪称精彩。
中国不想当美国的对手,但美国却已经把中国作为优选的战略对手之一。何以应对?研究其弱点无疑十分必要。老话说:打蛇打七寸。《这也是美军:美军的50个弱点》是作者畅销一时、蝉联世界军事图书榜首多年的处女作《这才是美军》的姊妹篇。本书另辟蹊径,从体制-机制、作战-训练、管理-装备、支援-文化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美国在军事上存在的50个弱点。23万字正文、5万余字注释、200余张配图,既有大量军史战例、一手资料、外国文献,也有当下的世界和独到的见解。延续作者标志性的“悦读文”文风、吸睛的标题、严谨的论证,涨知识、开眼界、促思考,让读者直呼“过瘾”:原来军事书还可以这么有趣!
东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 的巨大战场,从1941 年的巴巴罗萨行动到1945 年苏军攻克柏林,在极寒的北极战场与白俄罗斯的密林与沼泽中,在广袤的乌克兰原野和高加索的崇山峻岭上,苏德双方在东线纵深达1600公里的战 浴血搏杀。 本书收录128幅战役地图,详尽展现了轴心国军队与苏军之间的此消彼长与战线变化。复杂的战役态势与力量调动,战场上的攻守变换,彼此的得当与失当,都通过精美的地图与文字得到诠释。从对宏观的战略态势的全局俯瞰到对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华沙起义等 战斗的细微刻画,本书囊括了苏德战场上的方方面面。 本书所采用的地图绘制准确,信息详尽且排版规整。图中符号易于理解。随图的释文则对战略态势以及战役行动进行了总结。
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战争,是天性使然,还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战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 现时代的战争是减少了,抑或只是改换了面目? 阿扎·加特兼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全球视角,试图捕捉人类文明自早期狩猎-采集者群体到21世纪新安全形势下的战争阴影,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揭示贯穿人类历史的“战争之谜”。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承接上卷内容,以西欧骑士战术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继续向读者展现欧洲中世纪战争的发展进程。作者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内容涵盖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 在本书中,作者着重描绘了骑兵从兴盛逐渐失势,步兵复兴并在英法战争之中,重新成为战场决定性力量的过程。 作者在文中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西欧国家的战争艺术,也对同时代相关民族的防御工事及攻城*器的发展有所呈现,与此同时,火药对欧洲军事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优选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扣动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扳机,一颗子弹就会被一种古老的化学爆炸物冲进枪管,克伦威尔或卡斯特将军对此是非常熟悉的。 枪炮,既古老又现代,仍然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当下的政治和国际结构,甚至消费文化,都是被枪炮所激发的研究所塑造的。伽利略和牛顿的新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弹道学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空炮预测和命中攻击目标依赖的新设备开启了通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门,人类对自我意识和行动力量有了新的理解。枪支制造改进了现代制造业中使用的技术并塑造了现代生产模式。枪炮还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影响不仅以我们熟悉的常规方式呈现,还常常是神秘莫测且令人愕然的。本书以一系列快镜头追溯了枪炮与人类历史进程之间的广泛联系。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海因里希斯(WaldoHeinrichs)和马克·加利基奥(Marc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AK47一款闻名邀迩的突击步枪。被替为现代“步枪之王”。 AK47的基本型、改进型、行生型以及各国仿制型。 林林总总,产量超过了1亿支, 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步枪。 AK47是一段传奇。 AK47就是一个神话。
海上战争贯穿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遥远的北极直到南太平洋岛屿海岸,从1939年9月欧洲战争爆发,到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投降,长达72个月的海军作战规模 。 由于地图能够以简明的方式展示时间和空间,本书即以地图集的形式来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海上战斗、战役和其他各种军事行动的战场动态细节。地图按年代顺序编排,旁边配有短文提供上下文说明,完整收录每一时期每一场海战的历史文献,所有级别的战斗都按战略综述、作战计划的执行和小规模的战术行动等内容进行描述, 包括海战的主要作战类型,如水面舰艇交战、航空母舰作战和两栖突击行动。
“深刻而透彻地了解世界,也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高层智囊金一南犀利开讲,首度解析打开世界之锁的中国钥匙。通过全球热点军事事件,从全球战略思维的高度出发,分析世界军事大格局,点评世界各大国、地区势力的博弈与冲突,并推测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借此重点提出面对世界大格局的态势下中国地位与态度的思考。 全书共分九大篇,分别为《中国篇》《美国篇》《俄罗斯篇》《东北亚篇》《中东. 北非篇》《北约篇》《核武篇》《外太空篇》《杂篇》,海陆空立体全方位将世界大格局呈现在读者面前。
《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一书研究工作的继续,论证了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把经济和物质安全放在第一位)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优先目标(强调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逐渐转变这一宏大主题。本书全面论述了经济发展、文化转型及政治转变这三者在时间上的复杂关系,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变迁是如何发生的,并且会对政治生活带来何种影响。英格尔哈特指出,现代化的进程与工业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政治越发可能。它带来了文化转型,也就是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型,而这种转型使得民众愈发渴求民主制度并在民主制度建立时予以支持。
本书由前言,正文三编,结语与参考文献等四部分组成。 正文三编是本课题的主体,每一编分别由导论和若干章节组成。 编研究的是俄罗斯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由导论和六章组成。 第二编研究的是原苏联地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由导论和六章组成。 第三编研究的是中东欧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由导论和八章组成。